
文|鐘川渝
近日,馮小剛在對話節目《非常道》中一反常态,他竟然能說出“罵不還口,打不還手”這句話。
曾記否,馮小剛外号“小鋼炮”,怼天怼地怼觀衆。可時過境遷,65歲的馮小剛越來越低調,甚至開始虛心接受衣食父母官的“批評”。
如此轉變的背後透露着無盡心酸,暴露危險的信号......
01
自2007年開始,馮小剛在中國電影界有了一定話語權。
一部《集結号》把百花獎、金馬獎、金像獎、金雞獎、華表獎囊括懷中。
靠一部作品取得如此成就,不能說是前無古人,但後很難有來者。
不過馮小剛的做法讓人摸不着頭腦,他一邊站着搞藝術,一邊跪着賺錢。
《唐山大地震》票房口碑雙豐收;《一九四二》某瓣評分高達8分;《私人訂制》口碑崩塌,但光是預售和廣告植入就收益7個億......
“當紅導演”、“票房收割機”等光環加身,馮導也就開始“老夫聊發少年狂”。
《私人訂制》某瓣評分5.9,還喜提“金掃帚最令人失望影片獎”,小鋼炮發功:
“某瓣上的都是什麼大尾巴狼。”
到了2015年,他找來幾個流量小生拍了一部《老炮兒》,依舊口碑票房雙撲街,馮小剛又暗搓搓諷刺同檔期的其他電影。
次年,《我不是潘金蓮》上映,票房低迷,馮小剛矛頭指向萬達王健林,發小作文陰陽對方排片少。
不得不說馮導不愧是編劇出身,好文筆!
王健林不予回應,但“好戰”的王思聰不慣着大導演,直接回應:因為您的電影不行,是以排片少。
馮導被當衆怼的下不來台,但這并不妨礙他繼續開炮。
2017年的上海電影節,馮小剛罵起“衣食父母”:
“因為有很多垃圾觀衆,是以才有這麼多的垃圾電影。”
“你如果不去給垃圾電影捧場,他就沒有這生存的空間。”
此話一出,不僅是觀衆們山呼海嘯般的回擊,官媒也當衆點評:
一部作品的好壞有很多因素,但是發生問題最重要的應該找自身問題。與其埋怨别人,不如認真創作。
除了“口嗨”,馮導甚至還想動手,在某次電影宣發時,因不喜記者的提問,他大罵記者無恥,還說要抽對方......
當年的馮小剛之是以這麼“狂妄自大”,一是因為他有這個資本,二便是因為他受到壓迫太久,誰也指望不上。
“生是自個兒砍殺出來的,都是自己給自己。”
02
馮小剛出身苦,父母離異,母親一個人把姐姐和他帶大,七十年代當兵最光榮,而馮小剛進部隊是為了給家裡減輕經濟負擔。
進入部隊後,馮小剛做起文藝兵,主要負責舞台設計以及布景繪畫,這也為他以後進入影視圈埋下伏筆。
時間一晃,馮小剛在部隊呆了七、八年後,他轉業去到一家建築公司做工會幹事。
在這個公司,他做着朝九晚五,平平淡淡的日子。這對于許多人來說是好,但馮小剛不按常理出牌,他覺得定時定點的坐班太遭罪。
或許老天都幫着他,偶然的機會,馮小剛認識了鄭曉龍的老婆。
憑借三寸不爛之舌,1985年,馮小剛又經鄭曉龍介紹認識了王朔,進而擠進“京圈”。
衆做周知,王朔作為大院子弟的标杆、京圈的代表人物之一,誰得到他的作品,誰就得到了票房。
畢竟1988年一年就有四部電影是根據他的小說改編而成,馬未都更是稱他是“北京城的人尖兒”,誰也不會想到讓馮小剛“掐尖”了。
王朔原本并不看好馮小剛,奈何馮導嘴皮子太利索,也不在乎面子,端茶送水,大獻殷勤。
王朔也就被捧上了天,願意帶着馮小剛一起玩,電影《一地雞毛》、《永失我愛》就是喝酒聊天的時候搞出來的。
可以說那時候馮小剛的作品完全在模仿王朔的語言形式,甚至達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馮小剛比王朔更像王朔。
背靠王朔,馮小剛漸露頭角,可短幾個月,王朔的作品不是被禁播就是被砍掉,投資方血本無歸,王朔成了“票房毒藥”,而馮小剛也陷入無戲可拍的地步。
不過1997年,北京電影制片廠的廠長韓三平找到馮小剛,想讓他開創賀歲片的先河,執導《甲方乙方》。
馮小剛原想堅持藝術原則,不拍沒内涵的片子,但人要活下去,先得吃飽飯。
《甲方乙方》上映後不一定受圈内人的待見,但一定能讓觀衆走進電影院享受阖家歡樂的時光。
事實也是如此,該影片創下該年度票房最高的記錄,也成了大陸首部賀歲劇情片。
此後兩年,馮導又交出《不見不散》、《沒完沒了》兩部賀歲檔。
進入新世紀後,電影市場萎靡不堪,隻有馮小剛的商業片迎合市場,他甚至被中影集團請去給同行做經驗分享。
拍文藝片的導演不待見商業片的套路,眼裡的不屑溢出螢幕,馮小剛自然能看出來,但此時的他還沒有太多底氣,隻能一笑而過。
直到後來拍出《一聲歎息》、《1942》、《集結号》、《唐山大地震》等影片,馮導才站了起來,有了選擇題材的話語權。
于是才會出現馮小剛變身“小鋼炮”怼天怼地怼觀衆的事。
話說回來,馮小剛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低頭,實作“打不還口罵不還手”的轉變呢?
03
被官媒點名批名之後,2019年,馮小剛的電影《手機2》引發一連串的事。
冰冰出事退圈,馮導也好不到哪裡去,和劉震雲的合作之路也到此結束。
這還不是馮小剛低頭的直接原因。
第二年,馮導出其不意跑去拍網劇《北轍南轅》。
按理說不管是導演還是演員,都是朝着電影界奔,鮮有百億演員、導演跑去拍網劇。
電視劇和電影相差甚遠,最重要的是時長差別,更能展現演員的功底,優秀如章子怡也在電視劇上翻了車。
而馮導的《北轍南轅》更是拿到了某瓣4.9的新紀錄......
若是以前,馮導定會罵觀衆“不識貨”,但這次,他悄無聲息的成了小啞炮。
不久前,馮導出演的《忠犬八公》上映,久不露面的馮導參加訪談宣傳該片,令人震驚的是馮小剛“認慫”了。
曾經嚣張跋扈的他說出了:“公衆人物隻能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這是個平衡......”
言外之意不就是:就算心裡不服,也要裝作很有修養,站直了接受觀衆的批評。
野路子出身的馮小剛自然知道怎麼取悅觀衆,一開始的他膽小謹慎,做人做事都要換位思考;
後來有了話語權,馮導開始反擊,而大家的罵聲中還帶有“錢聲”;
是以觀衆的謾罵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群衆不再關注。
就像馮導所說:“被罵、被造謠是當明星的代價。”
蓦然回首,馮導看透了,江湖越老、膽子越小。大環境不同,上綱上線一不留神就成了炮灰,值得嗎?
于是越來越多的明星藝人秉承“虛心接受批評”原則,對其行為敷衍了事。
“無腦粉絲”看到偶像道歉後直言:他都道歉了,還要怎樣?
拿着粉絲的“尚方寶劍”,藝人接着為所欲為。
比如近期華晨宇在演唱會上,粉絲喊他“華語樂壇永遠的神”,華晨宇還回應了一句:“不然呢?”
滑天下之大稽。
華晨宇“未婚生子”私生活混亂不說,他的專業能力也備受質疑,能夠傳唱的代表作沒留下幾首。
就連綜藝搭檔沈騰被問到“說出華晨宇的三首歌”時,他也愣在原地,一首也沒說出,場面陷入尴尬。
即使如此,粉絲還是會為他買單。
面對“未婚生子”,華晨宇或許是看到爽子的下場,主動承認了錯誤,粉絲便認為華晨宇有擔當,完全忽視事情的本質錯誤。
“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仿佛成了明星藝人的“擋箭牌”,他們認為網際網路沒有記憶,不回應也就代表這件事情要過去了,随後又能安然無恙的複出。
都說真理越辯越明,可在某些藝人眼中,“辯”意味着事情一發不可收拾。
或許人前人五人六,人後卻做了經不起推敲的事。為了防止不利于自己的事情發生,幹脆不去做、不開這個頭。
這難道不是内娛最悲哀的事情嗎?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希望魚龍混雜的娛樂圈多一些真誠,莫要傷了觀衆的心!
圖源網絡,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