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前白鹭飛,桃花流水鳜魚肥。” 鳜魚因其美味被公認為中國淡水四大名魚之一。然而,鳜魚難養,難在食性很“倔”,隻吃活魚活蝦。
4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廣東考察。這是10日上午,習近平在位于湛江市東海島的國家863計劃項目海水養殖種子工程南方基地考察。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以前,它們甯願互相殘殺,也不會吃你投喂的飼料。”在總書記此次廣東之行所至的國家863計劃項目海水養殖種子工程南方基地,上海海洋大學聯合實驗室團隊宣布,經過“人工馴化+人工飼料”,這裡的鳜魚不“倔”了——成本降了大半,而且同樣肥美,養殖産業也更綠色可持續了。
湛江市東海島,廣東恒興集團“863”研發基地粵滬産學研聯合實驗室裡,上海海洋大學研二學生韓志豪從精心養殖的一批鮮活鳜魚中,随機抽出一尾放在秤上:“0.48千克”,差不多一斤。經過不足六個月的人工馴化以及人工飼料投喂,這批鳜魚達到了市場銷售規格,标志着大陸水産飼料中的最後一個堡壘——鳜魚配合飼料已被攻克。而且,改飼料後的馴化率、生長速度、存活率和成本等名額,均滿足産業化生産要求。
這項成果的背後,是上海海洋大學陳乃松教授、李松林副教授以及他們研究所學生的多年潛心研究。“怎樣最大限度地提高馴化率,讓鳜魚接受配合飼料的飼喂,我們團隊2012年率先在國内成功開發出大口黑鲈配合飼料以來一直在探索。”陳乃松教授說。為此,團隊做了很多實驗,若不投喂活魚或活蝦,隻投放飼料,鳜魚可不“買賬”,甚至自相殘殺。一批實驗魚到了第二天,已少了一半;再觀察下去,最後隻剩下幾條。
要鳜魚肥美,又要不吃活物?無數次摸索,團隊逐漸掌握了“秘籍”。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去年,團隊成員張佳燦在研究所學生畢業後就采用這套辦法自主創業,成功馴化出100多萬尾吃飼料的鳜魚苗,掙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張佳燦自豪地說:“我在上海海洋大學3年的研究所學生沒有白讀!”
事實上,傳統中,養一畝鳜魚,要養四畝小魚作為餌料。這不僅增加養殖戶的養殖成本,也對土地資源形成巨大浪費。“四斤活魚才能養出一斤的商品鳜魚”,也正因如此,鳜魚價格一直降不下來。陳乃松教授細算一筆經濟賬:現在用1斤的配合飼料,就能喂養出1斤的商品鳜魚。據測算,原來生産1斤鳜魚的飼料成本在18元左右,而采用配合飼料投喂鳜魚可把飼料成本降低至10元左右。
那麼,“飼料鳜魚”還能美味如初嗎?“我們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已有‘虎背鲈魚’的成功案例。”陳教授自信表示,浙江企業就采用大口黑鲈的配合飼料養出“虎背鲈魚”商品魚,在某電商平台銷售風生水起,消費者好評率達99%以上。
此外,餌料魚塘往往水環境較差,容易産生一些緻病菌并傳染給鳜魚,進而增加投放藥物的成本,還引發藥殘等食品安全問題。用配合飼料養殖,鳜魚病害大為減少,食品安全也更有保障。
圖檔來源:除注明外,受訪高校
來源:作者:徐瑞哲 蔡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