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妥協還是硬剛,商人和文人的差別

最近幾天一直在讀華為相關的書籍,今天剛開始看這本黃繼偉老師編寫的《華為工作法》,讀到這部分的時候,一下子想起來昨天晚上看的許知遠老師的綜藝節目《十三邀》,剛好講的是尋找譚嗣同,讀着這部分文字,再聯想到譚嗣同本人,心裡莫名地五味雜陳。

妥協還是硬剛,商人和文人的差別

摘錄自微信讀書 《華為工作法》——黃繼偉編著

任正非43歲在深圳創辦華為,從最開始2萬元的注冊資本起家,到如今已經是年營收千億級的體量。任正非一直在提“要活下去”,是以對内對外可能不可避免地會妥協,折中,他稱之為“适度的灰階”。

妥協還是硬剛,商人和文人的差別

摘錄自微信讀書 《華為工作法》——黃繼偉編著

當年譚嗣同因維新變法失敗被捕,本來是有逃跑機會的,但是他對勸他離開的人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是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最終,于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9月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年僅33歲。

文人的心裡想的不是個人能不能活着,而是我的國家能不能更好的活着,衆生将如何,社稷将如何。他想用自己的死換來其餘有志之士的熱血,喚醒他們内心的沸騰和宏願。

說來可笑,古代文人似乎都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下場。

妥協還是硬剛,商人和文人的差別

摘錄自微信讀書《華為工作法》——黃繼偉編著

許知遠老師在節目的最後一幕給人靈魂一擊,他坐在譚嗣同墓前發問:“如果1898年的秋天,你逃走了或者沒有被殺頭,你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你會怎麼應對未來的動蕩…..如果你活到今天,你會覺得現在的浏陽是你渴望的樣子嗎?你會喜歡這個時代嗎?”。

妥協還是硬剛,商人和文人的差別
妥協還是硬剛,商人和文人的差別

兩廂對比下,不能說高下立判,或者誰是誰非,畢竟時代不同了,譚嗣同當年面對的是慈禧,國家的實際掌控人;任正非面對的是競争激烈的商場,文人和商人身份的不同,讓他們在面對“死亡”的時候選擇了不同的道路。

是以今天,我們銘記譚嗣同的英勇就義,為變法獻身;

我們也學習任正非的“灰階”,先要活下去,再談理想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