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強烈要求娛樂圈批量生産“吳磊式弟弟”

強烈要求娛樂圈批量生産“吳磊式弟弟”

對不起,我承認之前對《愛情而已》有點大聲。

剛開播時網上鋪天蓋地都是吳磊的吻戲和床戲,還以為又是一部販賣年下小狼狗or小奶狗荷爾蒙的破劇。

姐姐是事業生活兩手抓的獨立女性,唯一的缺憾是封心鎖愛多年,全靠弟弟的簡單頭腦和八塊腹肌開啟自己落灰的心門。

太土了,簡直是對我們30歲女人的侮辱。

預設姐姐對愛情的需求隻剩下肉體誘惑,以及用年輕男孩的性張力驅散内心對衰老的焦慮——活像《聊齋》裡吸陽氣的黑山老妖。

《愛情而已》的宣發團隊可能也是這樣想的,是以在物料裡360度旋轉地展示吳磊的肌肉,以及各種忠犬發言。

強烈要求娛樂圈批量生産“吳磊式弟弟”

當然了,肌肉也還挺不錯的。

幸好編劇還是很懂行的:吳磊演得這個弟弟啊,妙就妙在不是個空有身材和青春的蠢蛋。

會暧昧懂推拉的小狐狸,才能撬開姐姐們的心。

強烈要求娛樂圈批量生産“吳磊式弟弟”

01

姐弟戀的緻命誘惑,才不是弟弟的“直球”

說實話,直到看見吳磊演的宋三川,我才隐約明白國産劇的姐弟戀為啥拍一部爛一部。

雖然弟弟們從演員到人設都是青春無敵,但因為太直球了,反而都無聊得讓人提不起勁兒來。

要麼剛認識就上手摘姐姐的墨鏡,往輕了說是沒禮貌,往重了說簡直是性騷擾;

要麼是剛見兩次面就完成了動心表白組合拳——真誠度固然瞬間拉滿,但這就像你興緻勃勃去上畫畫課,結果老師直接給你畫了個成品。

強烈要求娛樂圈批量生産“吳磊式弟弟”

很多人說《愛情而已》的愛情線太慢太平,男女主專注于搞事業,幾乎沒有什麼糖。

不好意思,本30歲暧昧愛好者就愛這種暗搓搓的推拉過程。

動心、克制、試探、角力,以上因素共同形成了某種兩人心知肚明的磁場——

你說前門樓子,我說胯骨軸子,但咱倆的對話依然能黏黏糊糊地進行到天荒地老的那種磁場。

強烈要求娛樂圈批量生産“吳磊式弟弟”

喜歡你就直說的愛情好不好?當然好。

但這種“堅定被選擇”的關系甜度太高,姐姐那已經習慣了健康飲食的腸胃多少有點消化不了。

恰到好處的甜,是《愛樂之城》裡塞巴和米娅為了跟對方看電影找的狗屁理由;

強烈要求娛樂圈批量生産“吳磊式弟弟”

是《廊橋遺夢》裡雙方互通心意之前,弗朗西絲卡假裝無意搭到羅伯特肩上的那隻手;

是《愛在黎明破曉前》兩個人明明想要相約再次見面,但話到嘴邊卻都變成了東拉西扯。

強烈要求娛樂圈批量生産“吳磊式弟弟”

如同黑夜中雷雨天的前兆,表面看着一片平靜,雙方卻同時感受到了周遭電荷讓胳膊上的汗毛根根豎起。

《愛情而已》裡的姐弟戀久違地有點戳我,就是因為沒有直接進入“她逃他追”的狼狗劇情。

在吳磊同學在第13集表白“我喜歡你”之前,劇情給他安排了幾次微妙的試探,每一次都比他倆後來的吻戲更火花四濺。

第一次跟女主提出約會,沒有姐弟戀中小狼狗标配的堅定眼神、旋轉鏡頭……一段暴風驟雨般的追求就此展開。

而是一邊說話一邊轉眼睛看姐姐的反應,含糊說完之後,還尴尬地打了個球。

看對方稍稍露出了點驚訝表情,立刻把越過界限半步的腳縮回來。

從“約會”變成了“一起吃個飯、玩一天”。

強烈要求娛樂圈批量生産“吳磊式弟弟”

但你看姐姐轉身走時嘴角這一抹笑容,其實她心裡明鏡兒似的——

這分明就是喜歡的意思嘛!

強烈要求娛樂圈批量生産“吳磊式弟弟”

弟弟的魅力不在于直球,而在于能大大方方扮豬吃老虎。

22歲的男生明明連結婚證都能領了,但在32歲的姐姐面前,照樣可以是個啥都不懂的小孩。

很多放在一般戀愛關系中等同于表白的句子,在姐弟戀裡大可以用“天真”掩飾過去。

弟弟不說破,姐姐也就樂得不戳穿,暧昧的刺激程度直線上升。

就連宋三川第一次認真剖白心迹,都挑在了一個姐姐帶耳機聽歌的時刻。

強烈要求娛樂圈批量生産“吳磊式弟弟”

姐姐表情沒變,隻是眼睛微微上擡了一下。

她是真沒聽見,還是裝沒聽見呢?

再看弟弟這個玩味的笑,他是在進行“一個人的表白”呢?還是故意想讓姐姐聽見呢?

我很喜歡看這種猜來猜去的感情戲,但也明白為什麼有很多人不喜歡。

暧昧雖好,但又讓人抓狂。

刺激的另一面是累人,是以疲憊的當代人越來越愛看甜寵、霸總劇情,在愛情裡追求穩定感。

隻暧昧不表白一律打為海王行為。

但放在姐弟戀中,以上種種顧慮似乎可以被削弱,盡管不能被完全消除。

有閱曆、有資源的姐姐,部分彌補了女性在傳統戀愛關系中的弱勢地位——你的招數我都能看清,但接不接招全在于我。

心動了,可以借着酒勁投去暧昧眼神,玩味地嘀咕了一句“你挺會啊”;

強烈要求娛樂圈批量生産“吳磊式弟弟”

轉了個頭,就可以又變回大你十歲的成熟姐姐。

如果說女性在傳統關系中的暧昧是在懸崖上走鋼絲,那麼姐弟戀更象是蹦極。

腳上始終挂着保險繩,是安全的刺激感、确定中的不确定。

百分百的穩定關系反而無聊,就像劇裡真正“直球”的那個,其實是姐姐公司裡那個前暧昧對象。

上來就談結婚、移民和未來兩人的家庭職業規劃,往後五十年人生的承諾都許好了,這球簡直比鳥類直腸還直。

強烈要求娛樂圈批量生産“吳磊式弟弟”

如果他這個角色去掉後面惱羞成怒的戲碼,放甜寵劇裡沒準還能混個低情商霸總當當。

但姐姐隻想給他一個大耳刮子,勸他回去照照鏡子,然後繼續跟弟弟玩暧昧推拉的小遊戲。

02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弟弟”

這幾年以“姐弟戀”為主題的劇接二連三地拍,也不知道戳中了哪類觀衆。

反正沒有戳到姐姐們。

90後小時候愛看的台偶劇,提供的是小女生對完美愛情的幻想;

螢幕中姐弟戀中的弟弟,原本也該是30歲女觀衆們的“定制情人”。

其實一直以來,電視劇中姐弟戀噱頭屬實不少。

強烈要求娛樂圈批量生産“吳磊式弟弟”

早在6、7年前“大齡剩女”被廣泛讨論的時候,就産出過一批“拯救派”弟弟——

30歲恨嫁女在相親市場和爸媽口中已經成了“臨期産品”,突然冒出了一個哪兒哪兒都好的年輕小夥,玩了命地追你。

最終兩人喜結連理,狠狠打了那些同齡前男友/未婚夫/相親對象一個耳光。

強烈要求娛樂圈批量生産“吳磊式弟弟”

這裡的弟弟角色相比于情人,更像是姐姐們的戰利品。

也是軍功章,用來證明在婚戀價值體系中被貶損的30+女性,依然能夠獲得世俗上的勝利。

從這個層面來說,《生活啟示錄》裡被前夫掃地出門的闫妮遇到胡歌,跟《咱們結婚吧》裡遭遇職場歧視的高圓圓遇到黃海波沒有本質差別。

隻不過前面那位有顔有青春,看起來含金量更高,也更“爽”一點。

強烈要求娛樂圈批量生産“吳磊式弟弟”

是以初代弟弟們需要直球,他們直白熱烈的愛是姐姐抵抗外界風刀霜劍的武器。

但這一套顯然已經無法取悅新一批都市女觀衆——

30歲還不結婚的女人在輿論中已經不是珍稀動物了,不再需要弟弟來獲得被認同感。

而真正擺在她們面前的現實困境:職業危機、生育焦慮、隐性歧視……别管自己能不能應付,反正至少弟弟是解決不了的。

三年前宋茜演的那部姐弟戀劇《下一站是幸福》,女主一度被吐槽人設沖突。

一個30多歲的行政主管,天天為談不上戀愛發愁。

強烈要求娛樂圈批量生産“吳磊式弟弟”

現在想想,劇情的擰巴之處其實在于塑造了一個新時代的姐姐——美麗強大,對生活和工作都有着完美的掌控感。

但安排弟弟解決的卻還是上一代姐弟戀的沖突:拯救“大齡剩女”于水火之中。

強烈要求娛樂圈批量生産“吳磊式弟弟”

然而隻有女性深陷在兩性關系中被貶損的漩渦中時,她們才會需要确定的愛;

新的姐弟戀模闆,不僅姐姐需要更新換代,弟弟也要。

是以《愛情而已》中那個要啥有啥、頭腦清醒的姐姐梁友安,不會跟什麼直球小狼狗拉拉扯扯;

隻會對扮豬吃老虎的宋三川動心。

每天吃固定的外賣,做固定的運動,周末用固定的活動打發時間。

相比于住合租房、投履歷的年輕女孩來說,她生活中的确定性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而在八面玲珑、滴水不漏的生活中,弟弟就是唯一的、令人興奮的變量。

強烈要求娛樂圈批量生産“吳磊式弟弟”

其實劇情給宋三川安排的一些非常幼稚的行為,如果放在同齡小情侶身上個個是大雷。

比如聽說她曾被大學勸退,就用口紅在優秀畢業生公告欄上寫上“梁友安”的名字。

再比如聽說女朋友因為工作需求找前男友談業務,他突然跑出來領子一立裝大人,開始宣誓主權。

強烈要求娛樂圈批量生産“吳磊式弟弟”

如果女方是個剛畢業的小職員,這種行為的殺傷力堪比在公司堵門表白*5。

但梁友安可是姐姐啊,在公司能夠四兩撥千斤地化解上司給的難堪,還怕你給我找的這點小麻煩?

她隻會憋不住笑,然後任憑小男友橫沖直撞地把自己拉走。

徒留渣男在座位上無助地問:你們倆到底差幾歲啊?

合作夥伴嘛,這個不成還有下一個,姐姐的筆記本電腦裡還有好幾打備選呢。

反倒是在前男友面前揚眉吐氣,是過了這個村沒這個店。

畢竟如果不是小男友出頭,體面的姐姐打死也做不出“在前任面前大搖大擺炫耀”這種事情。

03

不僅弟弟是科幻片,

姐姐也是

不瞞大家說,幾年前我還是個姐弟戀的堅決反對者,堅信“跟我同齡的男人都那麼幼稚了,比我小的男人那還得了”。

如今弟弟依然幼稚,但我的心态卻變了。

強烈要求娛樂圈批量生産“吳磊式弟弟”

20歲時的怯懦、迷茫、瞻前顧後,到30歲時都已經消失的差不多。

好處是找到舒适區了、不怎麼内耗了,壞處是向外探索的欲望和機會都在消失。

就像在劇中,梁友安的人生豁然開朗,其實并不是因為找了個弟弟談戀愛。

而是換了個工作之後,發現自己曾經在老闆辦公室練出的八面玲珑,在這一點用都沒有。

強烈要求娛樂圈批量生産“吳磊式弟弟”

隻能重新學習如何受人白眼、如何交出真心……

對于一個“被困住”的姐姐來說,不管結果如何,改變本身就是焦慮的解藥,而弟弟就是那個“抓手”。

很有意思的一點是,姐弟戀的核心張力在于雙方原本“不在同一個節奏裡”;

而當他們的人生同頻之後,這種張力往往就會減弱甚至消失。

台劇《村裡來了給暴躁女外科》中,鄉村土小夥追着身為外科醫生的姐姐來到大城市,開始走進姐姐的生活;

強烈要求娛樂圈批量生産“吳磊式弟弟”

《請回答1988》中的寶拉跟善宇,6年後組成令人羨慕的醫生+檢察官的美滿家庭。

強烈要求娛樂圈批量生産“吳磊式弟弟”

每次看到這種結局我都很沖突:一方面覺得這樣的結局太世俗、太沒勁了。

但有時又會在心裡給雙方的差距潑冷水。

比如《愛情而已》後面有這麼段劇情:姐姐坦誠自己生孩子比較困難,弟弟表示我愛的是你孩子隻是贈品。

但我腦子裡想的全是:“22歲小屁孩對生育這事兒根本沒概念,過了10年看你會不會反悔?”

強烈要求娛樂圈批量生産“吳磊式弟弟”

人啊,就是這麼擰巴。

迷戀人生中的不确定性,但當這不确定性是真的——哪怕隻是看起來很真——又忍不住要掃興地提出現實的诘問。

這些年來真正把姐弟戀的“不确定性”發揚到極緻的,其實是一部古早韓劇《我是金三順》。

但如今把這對CP拿出來,任誰也嗑不動。

男主是個真誠有餘、責任感不足的巨嬰,整天在兩個女人之間進行情感和道義的搖擺。

好像存在的主要作用,就是給三順原本平靜自洽的人生增添難度。

但三順在深思熟慮之後,還是選擇了交出真心。

強烈要求娛樂圈批量生産“吳磊式弟弟”

也是以受傷、哭泣、要死要活,但每一次都會自己爬起來。

姐姐難道不知道人心易變?隻是她足夠強大,願意享受感情的美妙,也接受其帶來的不确定後果。

強烈要求娛樂圈批量生産“吳磊式弟弟”

《我是金三順》的結尾獨白,至今聽來仍然振聾發聩。

“說不定我們以後也會分手,但我不會是以感到怯步。我現在要做的事情很明确,那就是努力烤蛋糕,努力去愛一個人,像從沒受過傷害一樣。”

隻可惜我活到30歲,甚至覺得自己活到40歲、50歲,也做不到這樣無堅不摧。

很多人都不能,是以這麼多年來姐弟戀的主題也拍了又拍,卻隻有一部《金三順》。

現實中不僅沒有像吳磊這樣清爽、美好的弟弟,也少有強大到敢于真正走出舒适區的姐姐。

而電視劇裡的姐弟戀,就像給我這樣的人開設的遊樂場過山車。

讓女人們扣上安全帶,短暫地過一過上天入地、瘋狂大叫的瘾。

但結束時還是會拍拍胸口:“害,腳踏實地也挺好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