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雲GIS與工程師精神的衰落

前幾天與一位企業界的技術人員聊天,談到他們剛剛通過了CMM3認證,CMM我知道是美國卡内基梅隆大學軟體工程研究所搞的一個認證模型,但不清楚 到底是誰在組織認證,後來一查,原來也是老美或它們授權的咨詢公司在做認證,不由得長歎一口氣,果然是一流的搞标準,二流的搞技術,三流的用别人的技術迎 合标準來生産産品。聯想到最近借着共享平台浪潮而火熱無比的OGC标準,我覺得保不齊哪天OpenGIS也會搞個OGC産品認證,作為走向國際的GIS軟 件的強制性和事實性标準,成為一個技術門檻,信夫?!

洋人玩标準和概念也不是一天兩天了,而是輕車熟路,玩的倍兒活泛。大家回憶看看,三四 個英文大寫字母,就構成了一個專有名詞,什麼“Chimerica(中美國)”、“BRICs(金磚四國)”,什麼 OGC、什麼WMS。早兩年高出一個“Cloud”來,接着受到Google和Amazon的推崇和追捧,網際網路上到處都是“雲”了,而且甭管IT公司大 小,還都不落于人後。早先的一些“雲應用”我也曾經玩過,什麼雲存儲、雲備份,後來國内的雲聲音逐漸高漲,什麼雲殺毒之類的東西都冒出來了,反正跟上了術 語就跟上了潮流,在“雲”的年代,再宣傳什麼“分布式”之類的玩意,好像都過失了。

過不過時我們先單說,雲GIS這玩意,你 要說靠譜也有現成的例子,比如ArcGIS.com的那些線上地圖服務,就不錯,你要一定稱之為“雲”,也說得過去,反正“雲”現在就是一個框,什麼亂七 八糟的東西都能夠往裡面塞進去。但在國内,要大張旗鼓地搞雲GIS,怕是還要再等幾年,因為這不靠譜的事情太多了。

第一是“雲”的營運商不 靠譜,國内的網際網路環境,政策因素太強,甭管多大的公司,别把自己太當回事情。比如Google,在Geek們眼中簡直是夢幻之地,但由于慘呼到政治中 來,還不是一個大嘴巴給扇到香港去了。連技術如此過硬,口碑還算不錯的大公司都不一定靠得住,我就更不相信國内的民營“雲”托管商,要是哪一天人家的雲化 作了雨,你連講道理的地方都找不到。有人說民營不行,國家搞幾個官辦的雲,總該靠譜吧。如果中移動中電信搞幾個雲,靠譜程度肯定是高的,不過服務的品質肯 定是低的,但凡是壟斷,就沒有什麼好貨出來。多搞幾家?鲶魚效應?别逗了,我們的鲶魚不會催着其他的魚跑,而是會一起結成利益同盟滴——反正市場大的很, 大家都處于沒吃飽的狀态,多進來幾條魚,立馬就能給洗黑了!

第二個是GIS内容的不靠譜,資料品質和信度太差。先不說國家法律允不允許建構 一個可以真正投入使用的“GIS雲”(君不見每塊釋出的地圖都有審圖号麼?!),哪怕有一天,我們的政策真的如美國那樣開放,地圖在網際網路上能夠到處開 花,還得再問問,這些構成雲的“水蒸汽”從何而來。從何而來,各省市區縣,都成雲了,這不是要砸靠資料生産賣錢的機關的飯碗麼。真的有了“GIS雲”,怕 是這些“水蒸汽”也是慘不忍睹,就剩一個空架子在那裡。

在看“雲”方面的資料時,我也特意在Google趨勢上查詢了一下最近這幾年冒出來 的IT術語的趨勢,也順便回顧了一下最近兩三年的一些重要IT事件,一個很感慨的地方是:那些具有“工程師精神”——即以技術為本的公司——逐漸被“概念 型服務”公司吃掉、兼并和購買。

所謂工程師精神,可以大概概括為以技術為本,特别鑽研,專心做事,一絲不苟,講究技術完美主義的氣質。德國 人,日本人,以及80-90年代的美國人,都具有這種氣質,像當年的摩托羅拉、AT&T貝爾實驗室、SUN等等,都在技術上下了極大的功夫,真正 引領的技術發展潮流和時代潮流。可是後來随着90年代末矽谷的“IT泡沫”一來,這下可好,都去辦網站搞上市圈鈔票了,真正成了“會做的不如會寫的,會寫 的不如會說的”,最後的赢家成了PPT狂人。當然,咱們國内也是這股風氣,而且這股風氣還早流傳了上千年——想當年那些技人們不是被稱之為“奇技淫巧” 麼。什麼好處都讓會講PPT的市場人員得了,再告誡技術人員要沉下心來鑽研,不是幼稚可笑,便是别有用心。不改變這股浮躁的風氣,以後“金融資本吃掉産業 資本”的事情會越來越多,越來越盛。

這也就能解釋現在滿世界的“雲”了,無他,軟體這幾年沒有出現過驚豔一時的技術,已經遠遠落後于硬體的 水準。那些Facebook,Twitter,Foursquare等等,都是應用模式,而不是軟體革命。可是,公司要生存,大家要吃飯,怎麼辦?“舊瓶 裝新酒”呗!反正編一堆名詞并給出個自洽的體系也不是難事,就像那SOA,不就是軟體子產品之間的“黑玉斷續膏”麼,但你看那些大神們的“分析”“研究”和 “感悟”,反正就要讓你“肅然起敬”。把簡單的東西忽悠複雜了,就是現在搞市場的這幫人的拿手好戲——在最瘋狂的那陣,我們不是天天聽到櫻桃紅、萊茵蘭, 寶石黑之類的顔色“術語”麼,你們就繼續瞎編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