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分布式雲|2021全球分布式雲大會,上海站。在全球分布式雲大會的不懈布道下,雲計算行業對分布式雲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湧現出大量分布式雲技術和實踐成果,為分布式雲計算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021年全球分布式雲大會為分布式雲計算的發展增添了又一強大動力,大會包括分布式雲主題報告、邊緣雲論壇、雲原生論壇、分布式資料庫論壇等四個論壇,重點關注分布式雲、邊緣計算能力、雲原生、分布式架構等技術和實踐。全球分布式雲聯盟聯合阿裡雲、騰訊雲、谷歌雲、中興、JD.com、天愛雲、Netcentric Technology等國内外分布式雲頂級技術服務商,暢談分布式雲創新新趨勢,尋求雲計算轉型的新未來,分享分布式雲計算的新紅利!
9月16日下午,波浪雲産品營銷總監蔣帆發表了題為"波浪分布式雲和雲原生實踐之路"的主題演講。

分布式雲技術正在推動雲原生的發展
根據第三方資訊機構的研究,混合雲現在是政府 - 企業市場中使用的基礎設施模型之一。随着雲的不斷普及,企業朝着數字化和數字化産業方向邁出的下一步将是對資料和AI的持續投資。
對于分布式雲與傳統雲的差別,蔣帆介紹說,分布式雲的概念是在2019年提出的,隻是近幾年應用範圍廣,過去傳統雲主要強調雲的網絡級連接配接,而不是雲的一緻性,通過應用解決了雲的混合利用問題, 而分布式雲則更強調雲的一緻性。分布式雲架構下對一緻的技術架構、一緻的使用者體驗以及不同雲之間的一組運輸管理系統的需求,使得分布式雲架構模型更有利于跨雲的資源排程效率。同時,基于其一緻性,開發人員和合作夥伴可以在一個雲上開發雲原生應用程式,并大規模快速複制它們。
提出并發展了分布式雲的概念
分布式雲于 2018 年 12 月由 AWS 首次釋出,本地雲部署在洛杉矶。2019年6月,Gartner首次提出了分布式雲的概念,定義為将公共雲服務釋出到不同實體位置的雲服務提供商,所有這些服務均由雲服務提供商管理、營運和更新。2019年12月,Wave Cloud首次在中國提出并定義了分布式雲。2021年5月,波雲正式提出"布雲+"行動計劃。
(波浪雲分布式架構圖)
波浪雲的分布式架構将不同需求和場景的雲的部署模式分為三種類型:中央雲、本地雲和邊緣雲。
中央雲是公有雲,大型公有雲節點主要建立于國内網絡品質較好、業務集中的區域,通過網際網路為客戶提供服務。
本地雲是部署在一個管轄範圍内的雲,如省級政府雲要部署在省内,國有企業要部署的雲部署在國有企業。由于國家政策要求和資料安全考慮,這通常意味着政府和國有企業等泛政府領域的雲需要在本地部署。這是本地雲的自然場景。
邊緣雲的應用主要針對近場計算的需求場景,如智能社群、智慧園區等需要低延遲時間、本地計算或資料下沉的需求場景。
Wave Cloud通過單一管理系統操作,通過對三種不同部署模式的統一管理,實作國家雲架構,賦予其一緻的技術架構和一緻的使用者體驗。
Wave Cloud目前的整體産品架構分為幾個部分,底層支援是分布式雲基礎,包括中央雲、本地雲、邊緣雲,主要提供一些IaaS、PaaS産品,基于分布式雲我們還有業務使能平台IDP,提供AI、資料、材料連結、視訊、區塊鍊功能,為行業的智能應用和場景提供技術支援, 同時将智能運維與安全大腦相結合,解決政企客戶的智能運維、雲管理、安全運維等問題。最後,為政府雲和企業雲兩大領域客戶提供産品和服務,主要企業為工業網際網路平台提供支援,政府主要為政府雲和數字化轉型提供支援。
(1 加 2 加 N 加生态地圖)
今年5月,波雲正式啟動"分布式雲+"行動計劃——1加2加N+生态,即打造雲網絡邊緣融合、雲數智能融合、建設與交通融合的分布式雲,聚焦數字政務和工業網際網路2大重點領域,結合波雲多年來行業經驗沉澱, 平台技術支援多種業務場景。
同時,Wave Cloud圍繞分布式雲戰略建構了兩房三中心的生态系統,建立了标準研究院、咨詢規劃院、方案驗證中心、開發者支援中心、雲原生适配中心等,為生态合作夥伴賦能并提供雲支援。
在數字政務和工業物聯網領域,Wave Cloud為全國政府提供了200多種服務産品,100多種AI商業模式,雲上2萬多個辦公室,以及6萬多個應用。
在政務雲中,波雲連續7年進入第一市場,根據各級政府的不同需求,對其内部業務進行梳理,進而在服務模式、服務内容和服務形式上提供精準的服務。
在工業網際網路方面,這股浪潮是以分布式雲為基礎建構的雲州工業網際網路平台,該平台支援不同行業。目前,浪潮雲州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已連續三年被評為國家雙交叉平台,同時,浪潮基于雲州網際網路平台建立了身份分析的二級節點,為區域和行業開展數字化轉型提供支援。
雲原生是應用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2020年,疫情的爆發提高了政府和企業客戶使用雲原生的數字服務水準。疫情期間,2億學生線上上課,2.5億學生在家工作,線上資料湧入對政府企業的支援以及雲計算構成了更大的挑戰。
IDC預測,到2023年,50%的中國公司将在混合或雲上部署其應用程式,到2024年,50%的大型中國公司将依靠雲原生應用程式技術來建構資訊支援。
從雲原生開發的角度來看,從傳統的應用來看,更多的是以應用為中心,或者以資源為中心,關注結構化資料,以提高效率。通過應用程式實作業務需求是上層雲階段,其中應用程式和資源是分散的,資源隻是提供計算基礎,應用程式用于滿足業務需求。
當我們進入雲時,雲原生應用程式正在發生變化。如今的雲原生應用更多的是基于海量客戶并發通路的應用場景,以資料為中心的應用設計,開發應用,再利用雲彈性、自我控制,為應用提供托管、價值創造。
從雲到雲的步伐有階段性的變化。第一個雲解決方案是煙囪式分散式實體資源密集型建設,所有小房間、低效房間,變成一個大而高效的房間,同時使用雲平台代替實體資源,實作IaaS級别的資源整合,但最初部署在獨立的實體伺服器上,現在部署在雲平台上,應用程式和中間件都沒有改變。随着雲的發展,客戶的重心逐漸向上轉移,在保持IaaS不變的同時,能夠利用雲建構中間件和使用PaaS服務,然後在更大程度上利用容器技術實作應用級微服務轉型,結合IaaS、PaaS能力,實作整個雲原生的轉型。
除了産品和技術,Wave Cloud在推動雲原生發展的過程中,還向開發者或合作夥伴提供了雲原生支援能力,在支援方面包括應用容器化轉型技術支援、雲原生服務适配技術支援、信用雲适配技術支援等。
在此過程中,波浪雲形成了一些方法:
應用雲方法、業務服務方法和開發營運內建方法。
目前,波浪雲原生産品,是基于底層的分布式雲系統,實作容器、資料智能、分布式應用架構、DevOps、高可用性和安全性等幾類服務産品。
在生态學上,Wave Cloud圍繞分布式雲和雲原生建構了"兩房三中心"的生态系統,這兩者都是标準研究所和咨詢規劃研究所。咨詢規劃院主要幫助合作夥伴做一些規劃設計和咨詢指導,标準研究院正在與主管部門、國家科研機構合作開展一些科研項目并參與國家标準的編制。這三個中心分别是程式驗證中心、開發者支援中心、雲原生适配中心,這三個中心都是實體中心,浪潮雲投入了相應規模的裝置,雲平台和團隊作為支撐,有很多應用合作夥伴,在這三個中心的基礎上做基于wave的商業模式應用改造, 程式測試和驗證以及相應的技術适應工作。Wave Cloud還将繼續投資,幫助開發人員和合作夥伴在分布式雲和雲原生領域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