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原來2000多年前就有烤串了,來了解一下→

小餅烤爐加蘸料

“靈魂燒烤三件套”

你吃過新晉網紅——淄博燒烤嗎?

作為“被低估的燒烤勝地”

山東的燒烤曆史已有2000多年之久

有圖有真相

原來2000多年前就有烤串了,來了解一下→

臨沂五裡堡漢畫像石——《庖廚圖》(一組),收藏機關:臨沂市博物館

01

“烤串”已有2000多年曆史

一手烤串,一手扇風

這不就是現代的燒烤嗎

原來2000多年前就有烤串了,來了解一下→

臨沂五裡堡漢畫像石——《庖廚圖》中,正在燒烤的庖廚。

高端的食材

往往隻需要最簡單的烹饪方式

2000多年前的漢代人

把羊肉、牛肉、雞肉、魚肉

切成大塊,串在籖(qiān)上

架好“燔(fán)爐”,點燃桑木炭

一手執串,一手扇風,等待美食出爐

這畫面竟和現代的燒烤如出一轍

雖然差點“靈魂調料”——孜然和辣椒

(當時還未傳入)

但想來肉串也是外焦裡嫩、香味撲鼻

原來2000多年前就有烤串了,來了解一下→

臨沂五裡堡漢畫像石——《庖廚圖》中,還有雙人燒烤的畫面,其中一人燒烤,另一人持扇扇風。

燒烤在中國曆史悠久

燔(fán)、炙(zhì)

爇(ruò)、炮(páo)

都是古人用來表示燒烤的詞

最終他們決定

用“燔炙”統稱燒烤美食

原來2000多年前就有烤串了,來了解一下→

臨沂五裡堡漢畫像石——《庖廚圖》中,這位庖廚正在切肉。

廚房裡除了做燒烤的庖廚

還有人專門從事剖魚、切肉、燒火等工作

頭頂的食物架上還挂着

鳥、豬腿、羊頭、牛頭、兔等

原來2000多年前就有烤串了,來了解一下→

臨沂五裡堡這一組

以庖廚為内容的漢畫像石

不僅記錄了漢代美食

也讓我們更直覺地看到了漢代人的生活

而全國各地出土的漢代畫像石

成為後人了解漢代社會風貌的重要文物

原來2000多年前就有烤串了,來了解一下→

馬王堆辛追墓巨型椁室北面的頭廂裡有一張矮矮的漆案,上面擺着全套的餐具,五盤菜、一碗湯、一碗酒,還有幾串烤肉串。這和漢畫像石庖廚題材的畫面相差無幾。

02

石頭上的“漢代生活百科”

畫像石是兩漢時期的重要遺存

在一方方石塊上

石匠們以石為材,以刀代筆

線條與光影交織

創造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整個宇宙

原來2000多年前就有烤串了,來了解一下→

臨沂五裡堡迎賓、車馬出行漢畫像石。畫面共分四層,每層内容各有不同。

有時,同一塊畫像石上

甚至會講述不同的故事

涵蓋車馬出行、庖廚宴飲

六博對弈、男耕女織等在内的

現實生活的畫面

反映了漢代

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民俗

等各個方面

是漢代社會的一個縮影

原來2000多年前就有烤串了,來了解一下→

臨沂吳白莊漢畫像石拓片中的捕魚畫面。

它們補充了史料記載的不足

對我們了解漢代的

曆史、思想、風俗禮制

甚至研究整個漢代史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是以也被稱作石頭上的“大漢史詩”

03

漢畫像石散點透視構圖法

至今仍在沿用

作為漢代藝術的代表作

漢畫像石氣勢雄渾,獨具風采

從雕刻手法看

既有“深剔”,又有“淺剔”

既有“陽線刻”,又有“陰線刻”

“深淺”“陰陽”兩種沖突的手法

在拓片上形成剪影效果

幹淨利落,也醒目明快

原來2000多年前就有烤串了,來了解一下→

山東諸城前涼台漢畫像石上的《庖廚圖》(拓片),為我們展現了宰羊、汲水、切菜、劈柴、烤肉的情景。

在藝術手法上

那些大多沒有留下名字的石匠們

運用超凡的藝術想象力

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

既寫實,又誇張

用簡潔的線條勾勒出活潑熱情的氛圍

原來2000多年前就有烤串了,來了解一下→

臨沂五裡堡漢畫像石——《庖廚圖》中的剖魚畫面。

漢畫像石還創造性地用了

平視、側視、俯視、重疊

相結合的方法

例如《庖廚圖》中剖魚的畫面

是側面視角

其上又有俯視視角下的被剖成兩半的魚

從不同視角構圖

形成多元空間的想象

這種散點透視構圖法

成為中國畫的标準透視構圖模式

直到今日仍在沿用

成為中國古典美術發展的裡程碑

來源: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