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自己買的第一盒錄音帶嗎?那些年很多 80 後 90 後還在用錄音帶聽剛剛出道的周傑倫,以及多少次午後聽着英語錄音帶的循環播放昏昏欲睡,用手邊的鉛筆給錄音帶倒帶……
這是我們接觸到的最早的存儲媒體,承載着我們再也回不去的青春記憶。
你的青春有沒有傑倫的聲音
後來我們逐漸長大,錄音帶換成了 MP3,最後變成了智能手機。我們在不同時期的生活記錄,随着身邊儲存設備的更新換代而不斷“轉移陣地”。
我們在追求新潮、高效、智能的道路上興奮地飛奔,轉過頭來才恍然發現,舊時光裡用來留存資訊的裝置可能還來不及好好備份資料就已過時淘汰,再也沒有合适的讀取工具幫我們找回資料,不由得無限惋惜。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存儲媒體,以及如何才能讓資訊更好的儲存?
在還沒有文字出現的時候,結繩是人類所知的最早的計數工具。
它出現早于任何的文字。漢朝鄭玄在其《周易注》中記載:“古者無文字,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
結繩記事作為資訊存儲的媒體,并不能算是成功。資訊被存儲了,但是無法被今人所讀取。
文字的出現,使人類的文明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作為文字的載體,從獸骨、龜甲到紙張,大量的資訊得以保留。
現代,存儲在甲骨或者石碑上面的象形文字也逐漸被專家解析,進而能夠還原數千年前古人存儲的大量資訊。紙張也一直陪伴人類到現在,但如果儲存不當,紙張會會因為接觸空氣氧化慢慢變黃變脆,油墨字型也會慢慢變淺。
留存至今的原始版《獨立宣言》 但因太陽暴曬,字迹模糊損失,再也無法挽回
穿越回到近代,我們一起來看下新時期存儲媒體的發展變遷。
最早的外置存儲器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是一種穿孔卡片。
為了解決人口普查的需要,美國發明家霍列瑞斯首先把穿孔紙帶改造成穿孔卡片。他把每個人所有的調查項目依次排列于一張卡片,然後根據調查結果在相應項目的位置上打孔。
在以後的計算機系統裡,用穿孔卡片輸入資料的方法一直沿用到20世紀70年代,資料處理也發展成為電腦的主要功能之一。
在網際網路還不普及的年代裡,錄音帶是大家接觸最早的存儲媒體,我們一般所說的錄音帶都是卡式錄音帶,就是隻能儲存聲音的那種。
1962年,飛利浦公司發明了全球首盤盒式錄音帶,每一面可以放30到45分鐘的音樂。到1962年,僅僅日本一個地區的卡帶播放器年度銷量就達到250萬台,錄音帶就此成為最受歡迎的多媒體儲存方式之一。
而在卡帶被發明之後,又出現了盤帶、數字音頻錄音帶、數字線性錄音帶、8音軌卡匣等等各種各樣的錄音帶。
各種各樣的錄音帶類型
在70年代後,以卡帶為首的錄音帶家族,在音樂、影視、遊戲等領域橫行霸道,可惜好景不長,數字信号的保真度和讀寫速度漸漸展現,錄音帶慢慢的被CD光牒以及自帶存儲的MP3幹掉了。
90年代開始民用電腦逐漸普及,CD光牒/固态硬碟/硬碟構成了中國人對資料存儲的主要記憶。
根據存儲媒體不同,主要分為光學存儲、磁性存儲和半導體存儲。
光學存儲包括 CD、DVD 等CD光牒,由于其表層塗料易損耗,CD光牒耐用度較低。
軟碟是個人電腦裝置中,最早使用的可移動備份儲存設備。軟碟片是覆寫磁性塗料的塑膠片,用來儲存資料檔案,通過軟碟驅動器來完成讀寫(現在的電腦已經沒有軟驅啦)。軟碟可裝可卸、攜帶友善,但存取速度慢,容量也小。
機械硬碟屬于磁性存儲。它的内部是一摞磁片,上面布滿着磁性金屬微粒。隻要通過磁頭改變碟片上金屬微粒的磁性,就可以寫入或讀取資料。機械硬碟存儲空間大、價格低,但讀寫速度慢,抗震性能差,一不小心摔了碰了,很可能就讓你的資料一命嗚呼。
SD卡、固态硬碟屬于半導體存儲,用的是電,通過改變電子排列實作資料存儲,但電子不斷在運動,長時間閑置不通電會改變電子排列,導緻資料丢失。
但是無論軟碟、硬碟,還是更早一點的CD光牒、錄音帶,都不是萬無一失的存儲方案。它們都是有壽命的,需要經常備份以防萬一,不得不說,還是有點麻煩和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