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轟然倒下,停工停産!新能源車企上演“大逃殺”

作者:侃見财經

新能源汽車賽道的大洗牌,來勢洶洶。

進入2023年以來,新能源領域的造車新勢力噩耗頻傳。近日,由李一男創辦、國内造車新勢力自遊家 NIUTRON 汽車“徹底涼涼”,官方官方 App——NIUTRON App 宣布停止服務。

轟然倒下,停工停産!新能源車企上演“大逃殺”

與此同時,“NIUTRON 汽車”的官方微網誌也将全部内容清空,官網無法通路。

轟然倒下,停工停産!新能源車企上演“大逃殺”

值得一提的是,自遊家汽車的背景不俗,其創始人系華為原副總裁、首席電信科學家、牛電科技(即小牛電動)創始人李一男,并由大乘汽車、火星石科技(原牛創新能源)聯合開發,成立于2018年11月。

其實,在2022年10月8日,自遊家汽車還釋出旗下首款SUV車型自遊家NV,并計劃于當年12月起陸續傳遞給使用者。

那麼進入2023年,自遊家汽車為何突然暴雷倒下?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

這一系列問題的答案,或許可以從2022年12月7日的《緻NV使用者的一封信》中找到,信中表示,由于公司自身的原因,NV在短期内無法傳遞,這意味着,期待的美好旅程還沒有開始,就即将結束。

轟然倒下,停工停産!新能源車企上演“大逃殺”

這封信的落款為“大乘汽車”,是自遊家汽車的代工廠商,而這一新能源項目失敗的導火索也正是“大乘汽車”。

由于火星石科技無法取得汽車生産資質,是以自遊家汽車由大乘汽車負責生産,然而大乘汽車深陷債務泥塘,已被停産超過24個月,導緻遲遲未能正常開工。

據工信部的規定,對于停産24個月以上的新能源車企,再次生産需要經過工信部的核查,不能保持準入條件或已經破産的企業,可能會被撤銷資質。

一系列波折之下,自遊家汽車旗下的首款SUV車型自遊家NV,遲遲無法量産,最終導緻項目失敗。

自遊家的轟然倒塌,也再度将李一男拉進輿論場中央。資料顯示,李一男是一位天才少年,15歲便考入了華中理工大學少年班,畢業後加入華為,僅26歲便成為華為副總裁,一度被視為任正非的接班人。

其實,在自遊家汽車倒下的前夕,新能源車企——天際汽車也突然宣告停工、停産。

據證券時報報道,天際汽車釋出的《停工停産通知》顯示,自2023年4月1日開始,公司部分崗位實行停工、停産政策。

轟然倒下,停工停産!新能源車企上演“大逃殺”

通知顯示,停工、停産期間,員工社保仍按照原基數申報。但在第一個支付周期後,相關員工将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标準發放生活費,直至公司恢複生産。

有天際汽車員工透露,目前公司已經出現大面積離職潮,部分員工亦出現拖欠年終獎的情況。

另外,據媒體報道,天際汽車紹興工廠在2022年已經停産,南甯、青島工廠均未實質性投入生産,全國唯一生産的僅有長沙工廠,且生産狀況非常不穩定。此次,長沙工廠停産後,天際汽車全國生産基地全面停擺。

就在停工停産通知釋出前夕,@ENOVATE天際汽車的官方微網誌,剛剛釋出了購車優惠的相關消息。

轟然倒下,停工停産!新能源車企上演“大逃殺”

停工停産的背後是,天際汽車的銷量非常慘淡。據乘聯會統計資料顯示,2021-2022年天際汽車的銷量分别為1778輛、5321輛,2023年前2個月,天際汽車僅銷售186輛,均為ME5車型。

令人玩味的是,在全面停擺前夕,天際汽車宣布,即将完成新一輪超7.5億元融資,以推進複工、複産。

這一輪資金原定于最晚3月24日到賬,但從目前的尴尬局面來看,天際汽車的融資情況或許不容樂觀。

據企查查資料顯示,天際長沙董事長為天際汽車創始人張海亮,曾是上汽集團最年輕的副總裁之一;法定代表人為天際汽車董事、首席制造官劉岩。

其背後的機構股東包括,興業證券旗下興證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上海電氣(601727)旗下上海電氣科技創業投資有限公司。

轟然倒下,停工停産!新能源車企上演“大逃殺”

這也意味着,上述機構都踩雷了天際汽車。

據公開資料介紹,天際汽車的前身是成立于2015年的電咖汽車,是樂視汽車旗下的子品牌,2017年時任樂視汽車CEO張海亮入主電咖汽車,并推出了首款車型電咖EV10。

随後,為了進軍高端市場,電咖汽車更名為天際汽車,張海亮挖來了大量汽車業大咖,其中包括,上汽大衆技術中心原執行總監牛勝福、沃爾沃中國銷售公司原執行副總經理向東平等。

種種迹象表明,2023年,可能會成為很多新能源車企的“渡劫之年”,稍有不慎便會被淘汰出局。

今年以來,已有多家新能源車企被曝出停工停産狀況,包括已經遞交招股書的威馬汽車。

2022年年底,威馬汽車工廠停産、降薪裁員、停薪留職的傳聞陸續曝出,威馬汽車創始人沈晖在全員信中承認,公司遭遇資金短缺,已經處于命懸一線的狀态,盡快完成下一筆融資先保證“活下去”才是目前公司的第一要務。

在新能源賽道最瘋狂時刻,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一度超過455家,《華爾街日報》曾提出,中國有487家新能源車制造商。

然而,時至今日,生産線仍保持正常運轉的新能源車企僅剩下40多家,可謂是“九死一生”。

2022年6月,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曾預言:“未來5年時間内,中國市場上的中國品牌,存活下來的可能隻有5家,而6到10名可能生存下來,但活得并不滋潤”。

另外,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餘承東也表達了對未來汽車市場的判斷和預測。其表示,未來汽車品牌的競争會像飛機制造業一樣大浪淘沙,“飛機制造業你看以前多少家,最後就空客跟波音是主力玩家”,就中國汽車市場而言,最終主力玩家将不超過5個。

全國乘用車市場資訊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也發出警告稱,2023年複雜的市場情況,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一些銷量規模小、資金鍊緊張的弱勢品牌淘汰。

近日,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在接待機構調研時稱,進入2023年,汽車行業的産能不足、缺料等情況都大幅改善,将會進入淘汰賽。在新市場環境下,最需要的是“快”,“快魚吃慢魚”比“大魚吃小魚”更恰當,是以汽車企業一定要速度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