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斌(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檔案照片/新華社記者王桂斌
中國在制造業領域實作了更好的市場開放和公平競争,這幾十年的成就有目共睹,中國正在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大國邁進。相對而言,中國服務業的市場開放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特别是在教育、醫療、科研、金融服務、社會保障、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務業等領域。
對于任何經濟體而言,間歇性疫情沖擊和由此産生的負面回報機制都可能給經濟帶來高昂的代價,特别是對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群體而言。需要積極幹預,為抗擊新冠疫情的長期經濟鬥争做好準備。曠日持久的戰争需要完善制度建設,通過更合理的制度在四個方面實施工作:精準防控、損害賠償、需求穩定、市場開放。
經濟在短期内并不可怕,它總是可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内得到補充。可怕的是,疫情與大範圍的防控措施相隔三、五訪,揮之不去。新冠病毒繼續變異,在世界各地的傳播将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中國不太可能走向全面關閉,中國将不得不面臨持續時間更長的間歇性爆發。在間歇性疫情的影響下,對經濟的損害不是單純的加起來,而是在累加的過程中放大的。
精準防控
防止這一流行病的廣泛傳播是先決條件,沒有這一點,就不可能有正常的經濟活動。不僅防止大面積疫情蔓延,不能疏忽大肆放任,而且要盡可能減少對經濟的損害,不能讓大炮蚊子到處恐慌。着陸點是精确的防控。
精準防控有賴于科學的方法和有效的管理。經過一年多的疫情防控實踐,要總結經驗,特别是精準防控領域做得更好的先進經驗,要形成一套有效的疫情防控程度和方法。全國各地參照這一制度和方法制定疫情防控措施,可根據當地情況,在疫情防控專家的專業建議下進行。
受損企業賠償
對于在疫情中遭受重大損失的企業和個體戶,應有制度賠償。讓企業提前看到,如果疫情防控事業給企業造成重大損失,受損企業将獲得一定數額的政府賠償,企業就不會破産。薪酬需要包括幾個次元,包括但不限于特定時期的員工就業補貼、企業租金補貼、企業稅收減免、企業無息貸款、遞延還款政策等。
不要擔心由此産生的支出增加會壓倒公共财政。與抗擊這一流行病有關的财政支出保留了創收企業和就業機會,GDP和稅收也是如此。疫情防控期間,财政缺口擴大,政府發行的債券多得不能再自然了,中國政府債券受到國内外市場的青睐,是市場上無可争議的無風險資産,足以顯示國内外投資者對中國公共财政的信心。
穩定需求是關鍵
穩定需求,就是穩定整個社會的購買力。要使企業處于正常的經營環境,必須保持購買力的穩定和增長,這是避免經濟陷入惡性循環、走向正常化的必要條件。保持合理的需求增長需要明确的目标和強有力的政策工具。
維持總需求增長的政策工具包括貨币政策、預算内的财政政策,以及各種未編入預算但由(地方政府)政府主導的借貸和支出活動。在需求疲軟的背景下,貨币政策和财政支出在預算中應保持積極态度,形成政策協同效應。從總需求政策管理的政策組合來看,政府主導的支出增長偏低,難以促進内需增長。這就要求貨币政策在降低利率和将總需求增長保持在合理水準方面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穩定需求還需要確定金融市場穩定。疫情的爆發使許多企業失去了現金流,新舊傷害的結合将使許多人無法償還貸款,銀行壞賬利率和債券風險溢價将上升。個别企業和金融機構存在的問題不會損害全局,但要及時防止流動性危機的蔓延,阻止風險的蔓延。
繼續開拓市場
開放市場的目的是創造新的投資和就業機會。中國正在經曆需求方面的消費快速更新,從資本驅動的經濟增長到生産端的知識驅動型增長。要填補這些短闆,我們需要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在市場上創造公平的競争環境,讓企業不斷嘗試和犯錯。
這些服務有些是政府主導的,有些可以交給市場,有些可以雙腿走路。對政府需要有健全的問責機制,需要讓消費者評價服務做得好不好,對市場需要有公平競争、适者适得其反。政府需要盡可能多地挖掘市場潛力,以改善供應并為市場留下更多機會。
|張斌(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編輯|咖哩
校對|張彥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