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摯友》語音版 | “裁”出快樂,“縫”出自強

作者:北京殘聯

以心為心,與朋友一起去。大家好,這是一位親愛的朋友的語音版!今天,我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剪"出的快樂,"縫"來自堅強的作家崔淑敏。

我叫崔淑敏,57歲,高中畢業,兩歲剛學會走路,患上了小兒麻痹症。畢業後先後在毛織廠、長新店鎮政府、服裝廠工作。舉起舊物品讓我想起了陪伴我40年的縫紉工具。

我們家九口兄弟姐妹,母親的手永遠都會有無窮無盡的針線活,還要記住家裡一日三餐,孩子們的棉質衣服都是從老人的純手工縫制而成的,頭上常年擺放着她的麻繩、娜鞋底和一些針線腦。

《摯友》語音版 | “裁”出快樂,“縫”出自強

母親一直期待着有一台縫紉機。直到1973年,我家買了一台"燕牌"翻轉縫紉機,這在當時也是一件"大事",連鄰居都震驚了。我也不喜歡,認為這個下一個好,我也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媽媽減輕負擔。

于是,我開始攢錢,一個接一個地買縫紉裝置,幫媽媽縫鞋、鞋墊和簡單的"直跑"。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就很忙,以至于我把針頭弄到工作。這把剪刀是當時買的。

《摯友》語音版 | “裁”出快樂,“縫”出自強

陪伴崔淑敏40多年的縫紉剪刀

沒有縫紉知識,不知道剪裁的大小,想做一條褲子很難。我急切地想讀書學習,沒錢買書怎麼辦?我會想辦法從别人那裡借來的!我借了一本服裝裁縫書。本書詳細介紹了服裝剪裁的知識。比如穿衣、放松、剪裁、排版、計算方法等等,我一頁一頁地把整頁都抄下來,然後把書還給家人。現在想想,40多頁那是一個巨大的項目啊!

這本手稿書就像窗外的一縷陽光,讓我突然打開。當我第一次用一把小剪刀剪一條褲子時,我隻有14歲!我心中的喜樂是難以形容的。40多年過去了,現在的回憶是那麼的快樂和快樂,仿佛一切都是昨天。

《摯友》語音版 | “裁”出快樂,“縫”出自強

我開始為家人做衣服。從褲子,襯衫,兒童連衣裙到我兄弟的運動服短褲,我一直都在做。後來我攢了點錢,買了不少服裝設計、裁縫和制作的書籍,認真學習了服裝設計的知識。我剪的衣服時尚、漂亮、合身,鄰居請我幫忙。

1979年,我高中畢業,在團隊中用熱合器粘合了焊條袋。參與工作後,我也沒有忘記"老線",反而覺得之前縫紉知識的要點還不夠。是以,利用業餘時間從長新店一路颠簸到宣武門,在玄武區和平縫紉學校系統學習,繼續深造。

1987年,我有自己的小家,愛也是一個孩子大麻患者走路不友善,共同的經曆讓我們走到了一起,這把剪刀也跟着我從豐台到西區。結婚後,我也不能閑着,經常幫婆家做衣服。嶽母心中幸福的笑容在臉上,宿舍樓的叔叔阿姨們都吹噓自己"找到了一個好兒媳婦"。

1992年的一次事故使我殘疾的右腿和膝蓋嚴重骨折,無法上班。一家三口一下子陷入困境,甚至日常生活也成了問題。怎麼辦?治好傷後,我的技藝派上了用場,一把剪刀和一台"飛人"牌縫紉機,開啟了屬于自己的事業新生活。

我勤勤懇懇,加上精湛的縫紉技術赢得了良好的口碑,開的小店,顧客絡繹不絕,并留住了很多回頭客。1997年,應廣大客戶的要求,我在小店裡加了幾台厚細絲織機。因為我在毛紡廠工作多年,毛衣織造、縫紉等工藝都有豐富的經驗。我負責技術流程,情人負責機器操作。這樣,店鋪就可以滿足附近居民當時對毛衣的基本需求。"找小翠的東西"成了他們的口頭禅。

《摯友》語音版 | “裁”出快樂,“縫”出自強

1997年,店内增加了毛衣織造機

2003年,社群、街頭殘障人士協會和西城殘障人士協會報名參加北京殘障人士職業技能大賽,把我帶出家門,這樣我就可以搭建一個施展才華的平台,認識服裝界的朋友。

2007年,我參加了全國殘障人士職業技能大賽的賽前教育訓練,增加了知識面,開闊了視野。2007年8月,經過緊張的訓練和層評,我參加了第三屆全國西安殘障人士職業技能大賽女裝生産項目。

《摯友》語音版 | “裁”出快樂,“縫”出自強

走出去了解世界,通過這次教育訓練和比賽,讓我的服裝生産技術有了"品質"的飛躍,又有了新的高度,朋友們的技能都令人驚歎,給我找了更多的人。

單弦表演藝術大豆真玉也經常光顧我的小店,每當有老人表演或嘉賓電視專欄時,我都會為她修改,縫制表演服裝,她也是我的"忘了新年"。

我和我的夫妻在日常生活中,經曆了痛苦和艱辛,也曾一直被身邊的人所愛,深深體會送雪木炭比錦上添花的心更溫暖。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觸動了我們的心,和居民們一起對汶川災區有了一點點的心。知道汶川地震中的孩子們沒有冬衣可穿,我和夫妻連續兩年為孩子們織愛的毛衣。

2017年春天,由于年齡的增長,我不得不放棄我最喜歡的針織毛衣工作。我找到了殘障人士愛心公益促進會康一平的主任,幫我聯系了懷柔區玻璃廟鎮的殘障人士溫馨之家,毛衣機、縫紉機等全套裝置給有需要的孩子,為此,陪伴我20年的毛衣機找到了一個好家。

美好的生活讓我明白,快樂來自于勤奮,不貪婪,願意付出才是快樂的源泉。想想看,就是那把心愛的剪刀,讓我學會努力,學會堅持,它見證了我生命中的苦澀與喜悅,喜悅與悲傷,今生,我永遠不會忘記它......

喜悅與悲傷,柴米油鹽茶,是一天的味道。關鍵是人們如何感覺和品嘗。我,一個縫紉師,見證了人生從苦澀到甜蜜的巨大變化和殘障人士事業的快速發展,我熱愛我的生活,我熱愛這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