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治平趙昌言之 面有反相 治下嚴峻 我行我素

趙昌言字仲谟,汾州孝義人(今山西省孝義市)。他的父親趙叡是宋太宗趙光義擔任開封府尹時的下屬。曆任雍丘、太康縣令,後任安、申觀察使。趙叡辦事嚴謹,對趙光義的生日記得很清楚,每年東家做壽,趙叡獻詩壽聯從不缺席,太宗記住了他。

趙昌言從小志向遠大,名士趙逢、高錫、寇準都很認可、稱贊他。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趙昌言考中進士,因為文思靈活,成為貢部的首薦。廷試,太宗見他辭氣俊辯,又看到他父親的名字,十分高興:“是常為東畿宰,朕之生辰,必獻詩百韻為壽,善訓其子,亦可嘉也。“于是趙昌言被錄在進士甲科,授任将作監丞,通判鄂州。入右拾遺、直史館,賜給绯魚袋。選任為荊湖轉運副使,遷右補阙,正好朝廷減少副職,改任知青州。後趙昌言入朝任職方員外郎,主持制诰,參預修撰《文苑英華》。雍熙初年(公元984年),加任屯田郎中。

雍熙二年(公元985年),趙昌言與别的大臣共同主持貢舉,不久出京任知天雄軍(今河北省大名縣)。

曹彬、崔彥進、米信北征遼國,在歧溝大敗,太祖趙匡胤傾力打造的精銳禁軍,損失殆盡。趙昌言派觀察支使鄭蒙上疏,請求誅殺曹彬等人以警天下。宋太宗下诏表揚答複,召入京任禦史中丞。宋太宗在金明池舉行宴會,特地召他參加。憲官侍從皇帝參加宴會,從趙昌言開始。

治平趙昌言之 面有反相 治下嚴峻 我行我素

網絡圖檔

三更半夜的歡聚

鹽鐵副使陳象輿與趙昌言平時關系很好,知制诰胡旦、度支副使董俨與趙昌言是同年進士,右正言梁颢為趙昌言舊日同僚,他們五人,皆為一時青年才俊,五人過從甚密,氣味相投。他們經常晚間在趙昌言府上聚會,暢談飲酒,弈棋投壺,幾無虛日。有一次晚歸,碰到巡夜的吏卒攔馬詢問,梁颢竟在馬上揮鞭責打:“金吾不惜夜,玉漏莫相催。”開封城一時傳出“陳三更,董半夜”的民謠。趙昌言也為後人留下了“三更半夜”的成語。有傳五人聚會,談笑之餘,主要是研究帝王心術,順着太宗的心意行事。此事傳得沸沸揚揚。

端拱元年(公元988年),一位叫翟馬周的布衣來到登聞鼓院擊鼓,呈文抨擊宰相李昉失職,結果李昉被罷相。原來此事的主謀為胡旦,有一個鈔書人(傭書),名叫翟穎,有才氣但性格怪誕,與胡旦很親近,胡旦便以張揚的語氣寫了一篇文章,要翟穎獻給朝廷,并為翟穎改名馬周,自诩為唐朝的馬周複出(唐朝馬周曾勸唐太宗以隋為鑒,省徭役、恤民力,如貞觀初之節儉……,多為唐太宗采納),其言多針砭時政,自薦于朝。文中又曆舉數十人,稱譽他們是國家棟梁。陳王趙元僖任開封府尹,探查到此事,抓捕翟穎審問,了解了事件經過。趙昌言受牽連,被貶為崇信軍節度行軍司馬,翟穎被判刺面、杖脊,流放到海島監禁,禁锢終身。

當初,宋太宗厚待趙昌言,想任命其為宰相。趙普憑舊勳複入朝廷,十分厭惡趙昌言的剛戾,宋太宗遂诏呂蒙正為相。幾個月後,翟颍一案,趙普認為趙昌言樹立朋黨,多次勸宋太宗誅殺他,宋太宗寬恕了趙昌言。

孤行己見的堅持

淳化二年(公元991年),趙昌言被起用任知蔡州,過了一年,召入朝授任右谏議大夫。有人建議放松茶鹽之禁,以減少漕運。任命昌言為江淮、兩浙處置茶鹽使,趙昌言極力陳說不便,太宗不聽,催促趙昌言赴任。趙昌言仍固執己見,朝廷就以戶部副使雷有終代替他,改革差強人意,果如趙昌言之見,最後不了了之。

趙昌言第二次知天雄軍時,朝廷賜錢二百萬。黃河穿過天雄軍府境,有土豪貯藏草料,為圖利誘使奸人毀損堤壩。朝廷每年防汛支出浩大,但堤壩仍然決溢。趙昌言察覺到了此事。一日,管理堤壩的官吏告急,趙昌言命人直接從土豪家庫房中強取材料使用。自此,沒有人再敢在防洪中圖利。

澶州河段決口,流入禦河,水勢上漲很快,已到了很危險的程度,趙昌言令本府兵卒擔土增高堤壩,士兵數量不及千人。于是,又命城中禁卒幫助。面對滔天洪水,衆人皆站在高處畏縮不前。

趙昌言大怒:“州城将要被淹沒,百姓就要被沖走,爾等食國家厚祿,能坐視不管嗎?有敢不從命者,立斬。”衆人見此情景,向死而生,紛紛上前加高堤壩。不久,堤壩加強完畢,城中百姓的安全有了保障。宋太宗知道後,親自書寫诏書褒獎,并召趙昌言拜給事中,參知政事,令迅速回京就職。到京後被召見,宋太宗對他笑道:“半夜之會,不要有了。”趙昌言當即叩首謝罪。

開封連日降雨,趙昌言請求将廄馬分給外郡放牧,有人認為盛秋時節,需防備敵國進犯,馬不可缺。趙昌言說:“塞下積有大水,敵人一定不會來。”太宗聽從了他的意見。

福禍相依的面相

淳化四年(公元993年)王小波、李順在蜀地發動叛亂。大宋平蜀後,以征服者自居,苛稅繁重、戍卒思鄉,蜀地一直動蕩,叛亂此起彼伏,朝廷傷透了腦筋,朝廷商議派大臣安撫招降,隻有趙昌言一人建議發兵控制局勢。商議未定,王小波等已連續攻破嘉、眉兩府。朝廷急命王繼恩分路進讨,王繼恩禦衆寡術,賊兵橫行,于是退守成都,士兵毫無鬥志,導緻不少郡縣得而複失。

太宗對巴蜀連年的戰火非常厭倦,召見趙昌言道:“西川本來就是一個國家,太祖平定至今已有三十年了。”趙昌言知道太宗的意圖,就上前用手指畫攻取之策。太宗很高興,命其為川陝五十二州招安行營馬步軍都部署。這是大宋開國以來,授命的最高軍事主官,推算一下,趙昌言所統率相當于當年後蜀全盛時期的疆域,人口大約有三四百萬,精卒(不包括廂軍、鄉兵)不少于10萬。無上的機遇也是無比的風險,趙昌言竭力推辭,宋太宗不準,賜其精良铠甲、寶馬及白金五千兩,又賜手劄數幅,均為讨賊方略。令從王繼恩往下,均受趙昌言節度。

趙昌言出發後,有人表奏稱趙昌言鼻梁塌陷,頗有反相,川蜀閉塞地勢險峻,是割據勝地,不宜使之手握重兵入蜀。不久,鳳州(今陝西省鳳縣)知州寇準也向太宗上書:“趙昌元素有重名,又無子息,不可征蜀,授以利柄。”

太宗不安,過了幾天,太宗于北苑門說:“昨令趙昌言入蜀,我想了想,還是有所不便。況且蜀賊是小醜,而趙昌言是大臣,沒有必要叫趙昌言前往。暫且令他駐守鳳翔(今陝西省鳳翔縣),隻派内侍衛紹欽帶我手書指揮軍事就可以了。”诏書追到時,趙昌言已到鳳州,于是留在候館百餘日。

平亂後,趙昌言改任戶部侍郎,免去參知政事,知鳳翔府,又調職知澶州、泾州、延州。

治平趙昌言之 面有反相 治下嚴峻 我行我素

網絡圖檔

愈挫愈強的作風

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宋真宗即位,趙昌言遷兵部侍郎,知陝州,上表請求回京,未被準許。沒過幾天,移知永興軍。趙昌言做事有氣魄,為官無所避諱,所到之處,以威斷立名,雖然屢經擯斥,秉性從未改變。

鹹平三年(公元1000年),趙昌言與呂蒙正、寇準同被召見,以本官兼禦史中丞、知審官院,負責對官吏的考核、調動。有人提議門資官不宜任用寒門。趙昌言上疏,指出任命官員應重視的是才幹,不能以是否出身貧寒為标準。朝廷認為很對。趙昌言升任工部尚書,仍兼中丞。

趙昌言建言: “對詳斷官(法官)的任用,應當謹慎地選用,從現在,如有被議用刑不當的,要嚴加揭露,以示懲罰,且要派他到邊遠的地方去任職。如果有罪被問,不能立即伏罪的,允許主管此事的官員深究。再就是大辟等重刑,要如實記錄上奏,付刑部複審,用刑不當者要受到彈劾,并依法追究責任。

現在隻有開封府沒有按規定上奏刑部,有時斷獄有失,隻追究直接辦案官員,知府、判官、推官、檢法官均沒有責任,那麼靠什麼顯示出是非曲直呢?望從今日起開封府也能依法辦事。”

孟州百姓常德方狀告臨津尉任懿靠賄賂登第,事情告到禦史那裡,因當事人是趙昌言故舊,使他受到牽連,莫名其妙地被貶為安遠軍(今甘肅省隴西縣)行軍司馬,移武勝軍(今四川省廣安市)。

趙昌言行事威嚴,下屬都很怕他,但趙昌言有雙慧眼。李沆在潭州為官時,趙昌言覺其有宰相之才,便上朝推薦。當時王旦在嶽州、平江一帶任職時,趙昌言進入王旦轄境,很稱贊他的善政,看出他志向遠大,把女兒嫁給他。二人以後皆為賢相。王禹偁從末流升為詞職,也是趙昌言的推薦。 但他的剛愎自用、率性而為,傲慢對待僚屬的作風,也為時論所不容。

趙昌言知天雄軍時,境内有小盜。他張榜曉谕:“能告賊者,給賞,牙吏即升職。”樞密使王繼英認為緝拿小盜不應當擅自懸賞,指令趙昌言更改告示。不久,趙昌言徙知鎮州,遷戶部侍郎。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趙昌言卒于家中,年65歲。朝廷追贈吏部尚書,谥号景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