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朝能臣,李賢的時代背景及其角色定位,是怎麼樣的呢?

作者:黃鹂談曆史

李賢的家世生平

李賢(1408-1467)字原德,河南鄧州人,享年五十九歲。其下有弟二人,二弟為李謙,三弟為李讓。膝下有二子二女,長子名李璋,次子名李玠。

李賢年十八始受學,宣德七年,李賢二十五歲,舉鄉試第一,次年考取進士,曆任五朝,初官驗封主事,遍任兵部、戶部、吏部侍郎,後入閣參預機務,進尚書,終以少保吏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卒,憲宗辍朝一日以示哀悼,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谥号文達。

明朝能臣,李賢的時代背景及其角色定位,是怎麼樣的呢?

李賢少負盛名,進士中第後,奉命前往山西勘查河津蝗災。當時名士薛瑄以禦史身份家居,李賢曾前往與之切磋義理,薛瑄對其極其盛贊。正統改元,授吏部驗封主事,曾建言出塞外降人于京師以省冗費、消未萌之患,未被英宗采納。

後又建議改革“文武臣诰敕,非九年不給”的慣例,改為三年以勸勉臣下,得到英宗認可。遷考功郎中,兩月以後丁母憂,不久改文選郎中,終制以後赴京上任。正統十四年,代吏部侍郎扈從北征,瀕死而還。

明朝能臣,李賢的時代背景及其角色定位,是怎麼樣的呢?

景泰二年二月,李賢上呈數千言的《正本十策》,景帝納其言,命翰林謄寫置于身邊以備時時省覽。後又陳車戰火器之利,景帝以其知兵事,特擢為兵部右侍郎,奉命勘查四川有司之不職者,還朝以後轉為戶部右侍郎。

在此期間,李賢曾盡數邊備廢弛的情況上陳,于謙請下其章疏以激勵将士。景泰五年改為吏部右侍郎,輯錄前代二十二位德行茂著君王之事,名曰《鑒古錄》上呈景帝。

明朝能臣,李賢的時代背景及其角色定位,是怎麼樣的呢?

英宗複位以後,天順元年召李賢兼翰林學士入内閣參預機務,不久進吏部尚書兼官如故。李賢身為輔臣,氣度端凝,奏對得當,深得英宗信賴。曾被太監曹吉祥、忠國公石亨二人陷害下獄,幸得吏部尚書王翺營救,李賢再任吏部左侍郎留于禦前。

一月後恢複尚書職位仍直内閣。此後英宗更加信賴李賢,顧問無虛日。李賢成為了明朝曆史上第一位内閣首輔,《明史》稱“此自三楊以來,得君無如賢”,後經曆了徐有貞被罷、誅殺石氏叔侄、曹欽之反、門達擅權、英宗托孤等事。

明朝能臣,李賢的時代背景及其角色定位,是怎麼樣的呢?

李賢輔佐太子朱見深順利登基,半年之後,憲宗廢皇後吳氏,言官請誅太監牛玉,李賢受到波及。成化二年又有奪情起複風波,當年冬天,五朝老臣少保吏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李賢,終于結束了自己一生跌宕的仕宦生涯,也告别了那個變革萌生的時代。

正統到成化的明王朝

正統改元,明朝經曆了洪武、永樂的初創時期、洪熙、宣德的守成時期,步入了“仁宣之治”結束後的轉折時期,正統朝是明朝階段性發展的分界點。

明朝能臣,李賢的時代背景及其角色定位,是怎麼樣的呢?

明朝自建國以來潛藏的問題,在第一階段初創和守成的繁榮掩蓋之下,于第二階段(正統以後的景泰、天順、成化朝)傾向于暴露。或許正是宣德以後,明朝從中樞政治到社會經濟以及邊防軍事各方面的問題種種,才讓人們對前朝倍感懷念。

1、中樞政治格局的調整

1435年,37歲的宣德帝英年早逝,其年僅8歲的幼子朱祁鎮登基繼位,是為明英宗,年号正統。此時,經過仁宣兩朝的發展,内閣大學士的權力和地位都有了大幅提高。

明朝能臣,李賢的時代背景及其角色定位,是怎麼樣的呢?

适值英宗年幼,無法與諸先帝一樣面議國事、親批奏章,是以主少國疑之時,張太皇太後主要倚重三楊的輔政作用。這種權宜之計最終促成了内閣票拟的制度化。在中樞權力并不穩固的情況下,許多不确定的因素在潛滋暗長。在三楊輔政的同時,宦官勢力也在崛起。

司禮監作為皇帝的近侍機構,是有條件參與到對幼主的引導甚至是輔佐之中的。正統七年張太皇太後去世,三楊中楊榮已去世,楊溥、楊士奇均已年老,作為皇帝最信任和敬重的老師,王振開始擅權。皇帝大權開始旁落于太監之手,依附于皇權的内閣對于新崛起的宦官權力無法起到有效的制衡作用。

明朝能臣,李賢的時代背景及其角色定位,是怎麼樣的呢?

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王振被殺。中樞權力格局再次突變。宣宗二子、郕王朱祁钰即皇帝位,是為代宗,年号景泰。面對瓦剌的威脅,于謙力主守城,赢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以代宗為首,新的權力政體正在形成,此時期閣臣開始與中官勾結。

景泰七年代宗病重,石亨、徐有貞與太監曹吉祥策劃了奪門之變,迎立南宮英宗複位。中樞權力格局第三次發生改變,英宗任用了一批“奪門新貴”,代宗一朝的重臣多被清洗,王文與于謙同斬于市。

明朝能臣,李賢的時代背景及其角色定位,是怎麼樣的呢?

在英宗複位以後的天順朝,政體逐漸趨于穩定,尤其在清除了曹石勢力之後,内閣與六部九卿為代表的外廷受到皇帝的尊重和信賴,基本上發揮了應有的政治功能。憲宗即位初年,也承襲了天順末年的政體結構。

2、經濟環境的變遷

首先在土地方面,貴族莊田的大量興起,使得土地兼并開始加速。洪熙年間,始建宮中莊田,其間不斷發展,在天順年間以諸王尚未之國,又增加了大量的皇室莊田。

明朝能臣,李賢的時代背景及其角色定位,是怎麼樣的呢?

上行下效,各地王府所在地及其周邊地區的諸王莊田更是遍布全國。此外還有勳戚莊田和中官莊田,尤其是中官莊田,在正統、景泰兩朝大幅增加,奏讨之風日盛。

其次在自然條件方面,英宗初期自然災害頻發,尤以西北、山東、華北等地為重。水、旱、蝗災等自然災害席卷明朝大地,甚至江南地區也不免水旱之災。

明朝能臣,李賢的時代背景及其角色定位,是怎麼樣的呢?

同樣在景帝代宗年間,自然災害依然肆虐,連年的水災、雪災以及旱災,使得北直隸、山東、河南、南直隸等糧食收成受到巨大的影響。土地兼并的加劇,加之自然災害的頻發,不斷觸動着脆弱敏感的小農經濟的環境基礎,傳統農業遭到破壞。

3、流民運動和武裝混亂

宣德以後,移民墾荒基本結束。然而在惡劣經濟環境的影響下,地荒民逃,自發的流民運動開始大規模爆發。對于流民運動,在從正統到成化初年的時期,正是這一百年中的前三十年。與流民運動相伴随的,便是難以維持生計的群眾聚衆叛亂,武裝起義。

明朝能臣,李賢的時代背景及其角色定位,是怎麼樣的呢?

葉宗留起義是正統十二年浙江福建交界山區的一次銀礦礦工的混亂,第二年福建沙縣被編為總甲武裝剿盜的鄧茂七起義,自稱“閩王”。

于此同時,廣東“山海盜”黃蕭養也在正統十三年組織集體越獄,并武裝起義,此後西南、東南的混亂連成一片,朝廷疲于在各地平息與壓制。在景帝即位以後,南方的福建、貴州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又爆發了一連串的群眾混亂。

明朝能臣,李賢的時代背景及其角色定位,是怎麼樣的呢?

4、軍事形勢的惡化

明蒙關系一直是明朝邊防和民族政策的首要問題,明初幾代統治者都對蒙古貴族保持高度警惕。自仁宣開始,對蒙古的政策由攻轉守,也先借此機會重新統一蒙古各部并在邊境建立了自己的權威。

而此時明朝并未把防禦重點放在北方,卻耗費了大量财力物力投入西南戰場。麓川之役持續了十餘年之久,對正統十四年土木之役的失敗有着重要的影響。七月瓦剌大舉入侵,王振慫恿英宗親征,英宗遂不顧朝臣阻撓倉促出行。

明朝能臣,李賢的時代背景及其角色定位,是怎麼樣的呢?

八月十四日行至土木,也先趁亂對明軍發起進攻,突圍不成,英宗被俘。此後景帝即位,以于謙為代表的主戰派重新加強了北京的防禦體系,擊退了也先,同時迅速清除了華北的蒙古人殘部。至此邊防形勢才得以緩解。

李賢的仕宦生涯就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中展開,他的角色定位、為政思想、處事之道及對他的評價,都離不開這樣的背景。同時,李賢作為一代輔臣,其政治作為也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此時的政治經濟及軍事狀況。李賢與那個時代的互動,就此展開。

明朝能臣,李賢的時代背景及其角色定位,是怎麼樣的呢?

李賢的角色定位

下面以人的主體研究為出發點,從另一視角探讨李賢的相業之路,通過分析他與諸種政治力量的關系,從李賢與皇帝、李賢與權貴、李賢與内外朝廷三個次元,界定出李賢對自我的角色定位,以及對他所代表的内閣輔政職能的定位,進而置于整體中樞政治格局運作中,解讀李賢的政治作為和相業功績。

(一)李賢與皇帝

李賢任職正統、景泰、天順和成化四朝,景泰朝“自郎署結知景帝,超擢侍郎”,而英宗複位以後,命以侍郎兼翰林學士,入直文淵閣。當是時,徐有貞作為奪門功臣擔任内閣首輔,不久,李賢與徐有貞因石亨、曹吉祥誣陷而下獄,随後二人均被改谪為地方官。

明朝能臣,李賢的時代背景及其角色定位,是怎麼樣的呢?

然而最終徐有貞遠谪,李賢得獨留,改為吏部侍郎,不久就官複原職。說明李賢與英宗的關系非同一般。此後,李賢更是深得明英宗朱祁鎮的信任,“帝益親賢,顧問無虛日”。

在天順八年的時間中,李賢與英宗的君臣關系十分融洽,李賢的住所曾離皇宮頗遠,英宗得知,特地賜給他一套府第,“特賜近居以便宣召”,遷居之日,英宗和皇太子都送去了落成之禮。人臣能得到皇帝如此關懷和倚重,可謂榮幸之極。

明朝能臣,李賢的時代背景及其角色定位,是怎麼樣的呢?

正是在這種信賴關系的基礎上,李賢得以實施政治抱負,輔佐英宗匡扶朝政,舉薦賢能,安撫災徙、整軍饬邊。

不論是景帝還是英宗,李賢都能結知帝意,天順年間,景泰朝臣非死即谪,奪門功臣最終也無法保全。李賢自入閣以來,八年間曆經人士更疊,卻獨得英宗寵眷。有以下幾點原因:

明朝能臣,李賢的時代背景及其角色定位,是怎麼樣的呢?

1、奏疏切對時弊,政務能力突出

李賢對時事具備敏銳的洞察力,這從他初入仕途時便已顯露。英宗即位之初,李賢便上疏論京師中寓居的鞑官,建議将其逐漸驅逐,以消未萌之患。英宗未從,而正統十四年也先來犯,畿内鞑官果然群起扇亂。

景泰朝,李賢上《正本十策》、《鑒古錄》以正聖心;針對虜寇屢犯,建議用車戰,“識者韪之”,後又建議加強邊将練兵,觀釁而動以振國威,得到少保于謙的認同。李賢能夠在朝事紛擾中,看到亟待解決的問題所在,切中時弊地提出有效意見。

明朝能臣,李賢的時代背景及其角色定位,是怎麼樣的呢?

天順朝他擔任内閣首輔期間,是與皇帝接觸最頻、對朝政影響最大的時期。在正統到天順間明朝的政治經濟軍事形勢下,内閣中英宗獨賴李賢一人。

而在内憂外患、災荒頻仍之時,明朝的政局不緻動蕩、階級沖突沒有進一步激化;在政權幾次突變、人才屢遭清洗以後,朝廷能夠重新任用被貶黜賢才、使其得以展布才華;在邊境不安、虜寇屢次來犯的情況下,能夠從容調兵、保證京師安甯;在宦官、佞幸、權貴勢力大張此起彼伏的天順朝,皇帝大權不緻旁落,朝政依舊有序運作。

明朝能臣,李賢的時代背景及其角色定位,是怎麼樣的呢?

李賢身為内閣閣臣,諸事大政皆得參與,确實對此有扭轉之力。李賢突出的政務能力,是英宗一直對其倚重信賴的根本所在。

2、權歸主上,謹守自身職責權限

中國古代政治中,相權與皇權的争奪由來已久。明初廢除了丞相制度,創立了内閣,其初衷是為了給皇帝“備顧問”,而後期的内閣首輔卻多被冠以“宰相”之稱,說明内閣在發展和政治運作過程中,借主上之威福而權勢日大,那麼與皇帝的權力瓜葛也就在所難免。

明朝能臣,李賢的時代背景及其角色定位,是怎麼樣的呢?

李賢在擔任内閣首輔期間,能做到謹守自己的職責權限,盡量将内閣的職權縮減為初創時的設想,盡量使其符合皇帝理想中的内閣職守。李賢曾為英宗舉薦了很多能堪大用的人才,如年富、耿九疇、軒輗、王竑等。

李賢在舉薦賢才時隻強調“其才所堪”,但絕不越雷池一步,絕不幹涉最終的人事任免,“不當預拟其任”。李賢不僅自己力行将權力歸于主上,同時也進行制度上的改革以增加主上權力。

明朝能臣,李賢的時代背景及其角色定位,是怎麼樣的呢?

例如三楊時期,巡撫、都禦史等方面官員有缺,實行“三品以上保舉之法”,直接由三品以上的京官保舉任命。李賢将其改革,每次缺員都令吏部推舉二人,最後由皇帝欽定人選,以後曆代沿用成為慣例。

3、深谙英宗個性,适時順承上意

英宗重視人倫親情。李賢深谙英宗的性格特點,在相關事情上的處理多順應英宗性情。他勸說英宗廢除了汪妃為景帝的陪葬、支援英宗釋放建庶人。

明朝能臣,李賢的時代背景及其角色定位,是怎麼樣的呢?

靜慈先師為宣帝的廢後、英宗的母後,英宗想為母後上尊谥,衆人皆認為此舉不妥,唯獨李賢支援英宗的決定,“更谥恭讓章皇後”。幾次皇家事務的進行中,李賢都提出了符合英宗想法的建議。

對于朝政和權臣,英宗個性懦弱而又多疑,不能殺伐果斷。初,楊瑄彈劾曹吉祥、石亨二人,皇帝深為贊許。然而曹、石反戈一擊,聲稱受徐有貞和李賢陷害,在皇帝面前痛哭不已,英宗便動了恻隐之心,加之其一以貫之的多疑性格,反而将徐有貞、李賢二人下獄。

明朝能臣,李賢的時代背景及其角色定位,是怎麼樣的呢?

幸而李賢平素為人沉穩,言語簡當務實,加之有上天示警和王翺勸谏,英宗遂悔悟,不久将李賢官複原職。然而經過楊瑄之事後,李賢深知英宗雖不滿曹、石,卻又多有不忍之心,是以隻能循序漸進地勸主上獨斷,絕不自己赤膊上陣。

嶽正以縱橫之術離間曹石的失敗更是給了李賢諸多警示。是以當英宗不滿于石亨、曹吉祥侵奪其權力,訴之李賢時,李賢的處理就頗為得當,提出使趨附曹石之人減少的方法,便是英宗應當自己獨斷,除此之外,李賢并沒有過多的建議和行動。

明朝能臣,李賢的時代背景及其角色定位,是怎麼樣的呢?

4、氣度不凡,内外兼修

李賢外表莊重沉穩,其氣質風儀與當時同在内閣中的徐有貞、薛瑄、許彬、嶽正等大臣形成鮮明對比。李賢之是以有如此不凡之氣度,是與其内修密不可分的。

(二)李賢與權貴

李賢與權貴的關系是其政治生涯中至關重要的環節,他能夠從景帝到英宗的政權過渡中得以保全甚至入閣,又屢次遭受構陷甚至幾乎不免,都是李賢與權貴關系的變化所緻。這種關系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入閣前與權貴的合作,二是入閣後與權貴的周旋與較量。

明朝能臣,李賢的時代背景及其角色定位,是怎麼樣的呢?

1、與權貴的合作

明朝經曆了土木堡之變後,京師人心惶恐,對外于謙主持了北京保衛戰,對内王振餘黨得到清除,朝政為之一清,政局複穩。而七年之後,又有奪門之變,英宗複位,人事再度更疊,一批新興權貴憑借奪門之功粉墨登場。

李賢在朝政風雲變幻、景泰重臣非死即谪之際,不僅能夠保全自己,并且能“以人望入内閣”,不僅說明了他才學過人,堪孚衆望,更說明了他與新貴之間有着微妙的關系。

明朝能臣,李賢的時代背景及其角色定位,是怎麼樣的呢?

其實早在景泰年間,李賢就得到了景帝和重要朝臣的賞識,在景泰朝,被奪門功臣陷害緻死的于謙、英宗複位後緻仕的原吏部尚書王直,都曾對李賢提出過褒揚:于謙将李賢所上的備邊奏章下發全軍以激勵士氣,王直則“以公輔期之”。

而景帝易儲廢掉英宗之子朱見深,也未見李賢有任何反對之辭。那麼曆任景帝三部侍郎的李賢為何沒有被“竄殛”,當奪門功臣升官加爵,壟斷人事铨選之時,李賢又有怎樣的“人望”能入閣呢?

明朝能臣,李賢的時代背景及其角色定位,是怎麼樣的呢?

當然,無可争議的是,李賢并未參與奪門之變,後與英宗談起奪門之事,李賢坦言“當時亦有邀臣,臣不敢從。”李賢雖然沒有參與奪門之變,但如此關系重大之宮廷政變,李賢也在被邀之列,至少說明李賢與曹吉祥、石亨、徐有貞等人關系匪淺。

在那場風雲變幻的政治漩渦中,石亨等奪門功臣與李賢是互相利用的關系,他們以薦其入閣為契機拉攏李賢,借以控制内閣,而李賢也利用這些奪門功臣的推薦得以進入内閣施展政治抱負。

明朝能臣,李賢的時代背景及其角色定位,是怎麼樣的呢?

2、與權貴的周旋與較量

入閣之後,李賢與石亨、曹吉祥以及徐有貞的關系更為複雜。奪門功臣内部首先開始分化,英宗複位以後,石亨一直擔任京營五軍營的總兵官,并且兼理後軍都督府事。天順二年,又成立了忠義營,營中将士六千餘人全為石亨招募。

而曹吉祥為司禮監提督太監,與石亨一起控制着京城的衛戍部隊,石亨的侄子大同右參将都督佥事石彪被升為都督同知。曹吉祥的嗣子曹欽從錦衣衛的帶俸指揮佥事(正四品)越升五級,提升為都督同知(從一品)。

明朝能臣,李賢的時代背景及其角色定位,是怎麼樣的呢?

徐有貞擔任内閣首輔,兼擔任兵部尚書,國家的軍國大政完全掌握在曹石等人手中。然而石亨、曹吉祥等隻想通過政治投機獲得高官厚利,徐有貞卻想要在内閣首輔的位置上一展自己的政治才能。

李賢雖然借曹、石等人的推薦而入閣,但他也有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理想。在對待曹吉祥和石亨的态度上,李賢與徐有貞是一緻的。然而,二人同在内閣中徐有貞在舉止氣度和才學見識上都不及李賢。

明朝能臣,李賢的時代背景及其角色定位,是怎麼樣的呢?

李賢在首輔徐有貞、大将曹吉祥、石亨各方勢力中,能夠韬光養晦,鋒芒盡斂,借徐有貞保護自己,打擊曹石,又謹慎行事確定皇帝的信賴,終緻在幾次政治事變中都能夠化險為夷。

曹、石二人借楊瑄案誣陷徐、李,而徐有貞被貶,李賢不久就官複原職,此時石亨雖然憤恨,但終究無可奈何,因為李賢得到了權力金字塔最頂峰——皇帝的信任。

李賢在與曹石相處中,始終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謹慎持重,甚至表現得很友好。曹石等人對于深受皇帝信賴的李賢,也終究找不到恰當的攻讦理由,無奈之下隻能與之結交。

明朝能臣,李賢的時代背景及其角色定位,是怎麼樣的呢?

張軏的碑文、曹吉祥侄子曹欽父親的碑文都是李賢所寫,石亨引薦名士吳與弼,也是李賢為其代草的章奏。

徐有貞被貶谪三年後,英宗已不堪忍受石亨等人的熏天權勢,而此時清除其勢力的時機也已成熟。

在此之前,天順二年正月,李賢舉馬昂代陳汝言為兵部尚書,去除了石亨在兵部的勢力。四月,複設文臣巡撫,限制了六邊武人勢力。五月,吏部侍郎孫弘被迫令守制,李賢薦姚夔繼之。

明朝能臣,李賢的時代背景及其角色定位,是怎麼樣的呢?

經過這幾次重要人事調整,曹石勢力大減。天順三年,石亨及其侄石彪得罪下獄,其依附冒功者多自首。天順五年七月曹欽發動叛亂,是為奪門功臣與英宗沖突的總爆發,最後叛亂得以平息,以奪門之功而得勢的權貴至此被消除殆盡。

後期英宗又寵幸錦衣衛都指揮門達,此時李賢已經進一步得到英宗的信任,地位穩固,能夠更為客觀地提醒英宗錦衣衛的惡行,終使門達一黨得以清除。

(三)李賢與内外朝廷

明朝能臣,李賢的時代背景及其角色定位,是怎麼樣的呢?

李賢入閣以後,對于外朝的行政機構六部九卿,以及監察機構六科十三道而言,李賢所代表的是皇帝的密勿機構内閣;而對于内廷司禮監為代表的宦官集團而言,李賢既是内閣掌票拟的首輔,又是文官系統中的重要人物。與他們的關系更能夠代表他對于自己在朝政格局體系中的定位。

1、李賢與六部九卿

在王朝政治運作過程中,用人得當和政令通暢至關重要。李賢作為内閣首輔,時稱宰相,他以宰相之任責己,卻并不握宰相之權。事實上,英宗時時召對李賢,且票拟章奏本内閣職責所在,軍國大事李賢皆得參與其中。隻是對于六部九卿之事務,李賢并不擅自幹預,且能把握好進退尺寸。

明朝能臣,李賢的時代背景及其角色定位,是怎麼樣的呢?

首先六部人選之中,多有李賢舉薦之人,可以說六部九卿各司其任,是有李賢的功勞的。在明朝的政治設定中,吏部和兵部是關乎文武官員任免的尤其重要的部門。

其尚書的選任,便都有李賢的舉薦之功。英宗複位之初,吏部尚書王翺欲緻仕,推薦李賢接任吏部。兵部尚書馬昂也是由李賢舉薦而任。除此以外,其他各部尚書、侍郎及都禦史巡撫等人選,李賢也多參酌舉薦,例如舉耿九疇為都禦史、軒輗為刑部尚書、年富為戶部尚書等。

明朝能臣,李賢的時代背景及其角色定位,是怎麼樣的呢?

其次,李賢并不将其所處的内閣淩駕于六部之上,也不擅自幹預六部之權。以用人為例,在舉薦人才時,李賢都要與吏兵尚書商量而行。即使皇上單獨召對,李賢退下後也要與兩尚書溝通,以使政務通達。

在其他各部事務方面,李賢也是參與建言的,例如在刑法方面,臨川王弋陽王前後為緝事,而其中多涉虛,李賢便指出了司法官雖知其冤枉,但不敢為其申辯的審案弊端;在軍費民生錢糧方面,李賢也多有建議。

是以,李賢與六部九卿的關系,并非是完全的撇清界限不予幹涉,而是并不過分擴張個人的權勢和内閣的權威。

明朝能臣,李賢的時代背景及其角色定位,是怎麼樣的呢?

2、李賢與科道言官

科道言官雖然職位不高,但對李賢仕宦之路的影響卻頗重。在曹石專權之時,江西道禦史楊瑄的彈劾,使得諸種勢力之沖突驟然激化。英宗首先贊許了楊瑄的勇氣,還命吏部記名以備擢用,十三道禦史也準備合章糾彈曹石。

但曹石二人反戈一擊,反誣李賢與徐有貞背後主使科道彈劾,英宗終究感念奪門之功,将李賢與徐有貞下獄。此次楊瑄彈劾案,目标與結果大相徑庭,李賢被動受牽連。

而在成化初年,身為内閣首輔的李賢也成為了言官彈劾的對象。當時皇帝廢皇後吳氏,并将内臣牛玉貶至南京,給事中王徽、王淵上疏彈劾牛玉的四大罪狀,請以法論處,其中也牽涉到李賢,言官指摘其對中官牛玉多有阿附。

雖然上疏二人皆被遠谪,但此事卻對身為首輔老臣的李賢多有影響,都給事中張甯疏救此二人,也使李賢多有不滿。

李賢在天順朝曾多次勸谏英宗廣開言路,雍容言官。曾有禦史劉濬彈劾太傅安遠侯柳溥敗軍之罪,英宗怒,李賢勸解。

明朝能臣,李賢的時代背景及其角色定位,是怎麼樣的呢?

然而成化年間,給事中劾牛玉诋李賢、修撰羅倫論李賢奪情起複不當時,但面對門達餘黨的蜚語,以及言官的指責,李賢确實十分無奈而求退之心日重,曾在書信中強調“惟冀不虧晚節耳”。但羅倫被貶,李賢到底未行申救,以緻有失大臣之風,多為後世所論。

3、李賢與宦官

明朝初建,朱元璋曾嚴禁宦官幹政,且不許其識字。但專制君主對于文武百官永遠保持着戒備,總是傾向于使用宦官,朱棣靖難之役也多得力于宦官從中幫助,是以登極後便對其委以出使、監軍、鎮守地方等使命。

明朝能臣,李賢的時代背景及其角色定位,是怎麼樣的呢?

宣德時,宣宗又破太祖祖制,設内書堂教習宦官識字。于是,宦官便逐漸具備了幹預中央到地方軍政事務的能力。到正統年間,英宗年幼,司禮太監王振掌國,遂造成明朝曆史上首次宦官專政事件。

自土木之變後,王振餘黨被徹底清除,宦官勢力遂被打壓。然而英宗複位後,曹吉祥借奪門之功,掌管京營,宦官再次幹預軍國大政。正統初年,三楊作為托孤大臣,地位愈加提高,但是卻無力抑制随後的王振專權、土木之變等一系列政局動蕩。

明朝能臣,李賢的時代背景及其角色定位,是怎麼樣的呢?

因為内閣在機制設定上,就不具有幹預決策的功能,因而對朝政的影響并無保證,三楊遠不如“王先生”能得到年幼英宗的信賴。

英宗複位以後,李賢在擔任内閣首輔期間,憑借個人的能力德行獲得英宗的信賴,因之能夠一定程度上抑制宦官的權勢,但李賢懂得宦官的權力來源是皇帝,不能激之過甚。

明朝能臣,李賢的時代背景及其角色定位,是怎麼樣的呢?

另外,李賢作為内閣首輔,與次輔彭時、呂原的關系也極其融洽。内閣之中無傾軋排擠,閣臣都能夠悉心輔佐皇帝處理政務。内閣成員團結一緻,不為權奸、宦官、佞幸所左右,一心輔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