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琅琊榜》金殿首告,冤情明晰梁帝拒絕重審,直到聽到這句話後才

作者:林琳0925

《琅琊榜》大結局中,謝玉的手書清晰明了。

而且罪魁禍首是謝玉和夏江,梁帝完全可以推給他們,說自己是被蒙蔽了。

而且當時形勢明了,朝堂之上衆大臣都是太子的人,連一貫不理朝堂之事的紀王爺也贊同重審,就連禁軍統領蒙摯也是太子的人。

此時的梁帝可以說真的是孤家寡人了。

他心灰意冷,一邊喊着“亂臣賊子”,一邊丢下衆臣子離開了大殿。

其實,這件舊案一直是他的心結。

他才會如此執拗,哪怕是與全天下為敵,也不同意重審此案。

其實,與其說他是在和所有人較勁,不如說他是在和自己較勁。

因為不敢面對,不願意認輸,不願意放下帝王的尊嚴和臉面。

是以不肯松口。

後來他提出要和梅長蘇兩人單獨見面,正是梅長蘇的一句話觸動到了他心中最柔軟的部分。

這一刻,他終于放下了所有的戒備,也放下了九五之尊,終于同意重申此案。

《琅琊榜》金殿首告,冤情明晰梁帝拒絕重審,直到聽到這句話後才

01、不敢面對

  • 因為猜忌之心而犯下的過錯

當年那件驚天大案。

謝玉與夏江串謀,僞造密告信件,誣告赤焰軍主帥林燮和祁王謀反。

他們趁赤焰軍與大渝軍血戰力竭之際,不宣旨、不招降,大肆屠戮,令7萬忠魂命喪梅嶺。

其實,這當中有太多漏洞,梁帝何嘗不知,關鍵是他心中早就起了猜忌之心。

而謝玉和夏江的這些所謂的證據正好給了他一個很好的借口,是以才會順勢而為,定下了這個鐵案。

其實,他的心中卻一直無法面對這些。

當時所有為此案喊冤叫屈的大臣都被誅殺,在後宮中不準任何人說起宸妃兩個字。

在朝堂上,梅長蘇說出這麼一番話:

“景運26年,陛下尚是太子,遭人陷害,屠刀懸頸,是你的同窗伴讀,後來的赤焰軍主帥林燮拼死找回證據面呈先皇,才救回陛下一命。

景運29年,五王之亂,血洗京城,當年林統帥還隻是巡防營的一個統領,他親率300騎兵,沖進禁軍營,最終力保陛下登基。

開文十年,西晉失守,金陵圍城,又是林帥自北境千裡勤王,血戰三日,方平京城之亂。

太子和朝臣們今日之所請,無非是要還原當年的一個真相,陛下為何還是連如此理所當然的要求都不答應呢?”

梁帝頓時惱羞成怒,想要殺了他。

其實,林燮曾經對他扶持和保護江山的情義,他不是不知,而是不敢去面對。

就如靜妃所說的那樣:

“當年的父子之情,夫妻之愛,兄弟之道,君臣之義,全部消滅在陛下自己無端的猜忌之中。”

因為自己的猜忌之心,他親手毀掉了這些最美好的東西,是以他無法去面對。

《琅琊榜》金殿首告,冤情明晰梁帝拒絕重審,直到聽到這句話後才
  • 無法掌控的局勢

梁帝一直以來,将整個朝堂操控在自己的手上。

而這次,全部朝臣都衆口一詞,和太子站在了一起了:

“一個監國太子,早已脫離了朕的掌控,禁軍巡防營都聽令于東宮,兵部和京外的行台軍都是他的人,朕雖然是堂堂帝王,卻已經被他逼到如此絕境。”

這是他無法面對的。

之前為了九五之尊,他失去了夫妻、兒子和好朋友。

他所做的這些都是為了将權勢牢牢地掌控在自己的手中,想不到最終還是全部都失去了。

是以,他不願意看到如此的局面。

靜妃不解地問道:

“太子隻是請旨重審赤焰舊案,并非謀反,陛下應該知道,赤焰案之是以會被推翻洗雪,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真相,真相原本就是如此。”

其實,梁帝明知大勢已去,但是卻不願意承認這一點。

是以他嘴裡不停地叫嚷着“亂臣賊子”,心中卻已經感到一種無法力挽狂瀾的頹廢和絕望。

他隻能用虛張聲勢來硬撐,地假裝看不到這種局面。

其實,這隻不過是自欺欺人。

《琅琊榜》金殿首告,冤情明晰梁帝拒絕重審,直到聽到這句話後才

02、不願放下帝王的尊嚴

梁帝單獨召見梅長蘇,其實他已經知道梅長蘇就是林殊。

林殊直言不諱地問他可有愧意?

“但是,林燮擁兵自重,這是事實,他一概隻用祁王的人。總是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從’。朕豈能姑息。

還有祁王,在朝籠絡人心,在府清談狂論。他既是臣也是子。卻在朝堂之上,屢屢頂撞朕,動不動就是天下。

這究竟是誰的天下?這是朕的天下,還是他蕭景禹的天下?”

其實,從他的這段話不難看出,梁帝也不相信林燮和祁王會造反。

而是因為祁王的聲望過高,已經完全超越了自己這個皇帝,這既讓他感到驚心,更有着不寒而栗的忌憚。

畢竟他才是君臨天下的帝王,可是朝堂之上,卻言必稱祁王的意思,那置他這個皇帝于何位置?

赤焰軍是大梁的軍隊,是他梁帝的兵,卻口口聲聲隻聽從祁王的意思和排程。

是以,他雖然知道祁王沒有造反的心,也沒有造反的可能,但是他們的行為,令他感到君王的權威和尊嚴受到了挑釁!

林燮亦是如此。

是以,梁帝才會大開殺戒。

《琅琊榜》金殿首告,冤情明晰梁帝拒絕重審,直到聽到這句話後才

如今要他同意重審此案,就是對他曾經所作所為的否定,這對于他來說,是一種煎熬,也是一種折磨。

當大勢已去,他忍不住問了一句:“為什麼不等我死了以後再翻案?”

其實,很明顯,他也知道13年前的那起驚天謀逆案有着莫大的冤情,更知道公道自在人心,真相終究會大白于天下,但是他不願意親自承認自己的錯誤。

他活着一天,就不願意讓人重提此事。

無它,隻是為了自己的那點顔面,更是無法放下高高在上皇帝的權威。

他一貫非常看重自己的名聲。

九安山上兵變結束,梁帝堅持要把所有叛軍就地處決。

景琰說:“斬了這數萬将士的人頭,天下人會說,他們并非被主将所蒙騙,而是真心實意想要叛逆陛下。這兩萬人頭落地,傷的可是皇室的顔面。”

聽到這裡,梁帝才改變了主意。

可見,他将自己的面子和皇家的名聲看得很重。

是以,自從重審赤焰軍案之後,梁帝再也沒有出現了。

對他來說,此生驕傲不再,權勢不再,尊嚴亦不再了。

隻剩下一個皇帝的空殼,即便活着,他的心卻已經死了。

而且他終究明白,哪怕是貴如皇帝,也有無法做到的事情,比如無法影響天下人良心的定論,改變不了後世的評說。

《琅琊榜》金殿首告,冤情明晰梁帝拒絕重審,直到聽到這句話後才

03、最後的一點人性

我想,最終令梁帝放下所有的自尊和驕傲,願意面對現實,同意重審舊案,應該是林殊的一句話,觸及了他心中最柔軟的部分:

“祁王在臨死之前,命宣诏官将陛下賜死的诏書連讀了三遍,他聽完後隻說了一句:父不知子,子不知父。眼睛沒眨一下便飲下了毒酒。陛下可知這句話何意?

陛下若知祁王,當不會懷疑他有大逆謀位之心,祁王若知陛下,也不至于到死還不相信你會殺他。”

聽完這段話,梁帝眼中已有愧色,卻依舊強撐着說他們是因為他們挑戰自己的皇權在先。

林殊憤然道:

“祁王在獄中喝下那杯毒酒,心中該是何等的悲涼。隻怕陛下難以體會吧。

可就是為了當年父子情分,為了祁王甯死不反的這份心,查證一下當年的真相,有這麼難嗎?就做不到嗎!”

《琅琊榜》金殿首告,冤情明晰梁帝拒絕重審,直到聽到這句話後才

聽到這裡,梁帝已經沒有了先前的憤怒和暴躁,忍不住怅然涕淚,眼中有愧疚有懊喪。

這一刻,終于喚醒了他心中殘存的一點親情。

他終于願意正視過去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承認了自己曾經的武斷和猜忌。

“并非朕生來無情,隻要坐在這龍椅上,人自然是會變的。你記住,無論景琰現在怎麼樣,等他坐上了這個位子,他也會變的。林燮想要的朝局,他想要的那個天下,朕給不了他,祁王也不可能給他,永遠沒有人能夠給他。”

梁帝終于承認自己當初有負于林燮,他拼死保護并且扶持上位的皇帝,并沒有帶領大梁走上他們曾經設想的那個局面。

他承認自己被權力和欲望蒙蔽了雙眼。

之前,他不允許任何人說起那段往事,其實也是怕觸及心中的那點隐痛。

如今林殊直言不諱提出,他内心那種高高在上的架子終于轟然倒塌,放下了所有的防備和帝王的尊嚴。

他終于同意重審舊案。

《琅琊榜》金殿首告,冤情明晰梁帝拒絕重審,直到聽到這句話後才

結語:

最後當林殊轉身離去時,梁帝突然跪下:

“你要相信朕是受了小人的蒙騙,林燮輔佐了朕十年,你母親晉陽更是朕的親妹妹啊,朕抱過你,帶你騎過馬,陪你放過風筝,你記得嗎?”

他似乎是在乞求林殊的原諒,或許他知道無法得到原諒,隻是以此讓自己能夠得到安心。

我想林殊已經無法把他再當作曾經疼愛自己的舅舅了。

如果一切都可以重來,相信梁帝依然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帝王本就無情,坐上帝位的人注定是孤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