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數字時代要培育大衆數字素養

作者:光明網

近年來,數字技術的發展使人民的生活足迹從現實世界延伸至虛拟世界當中,數字技術不再單純作為學習、工作的輔助工具而存在,其逐漸成為影響人民生活态度與行為能力的重要尺度。由此,數字素養也成為關乎社會文明程度、國民素質水準以及國家軟實力的重要名額。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對全面提升大衆數字素養指明了方向。數字時代提升大衆數字素養,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弘揚數字品德與價值觀

遵守數字道德規範是彰顯數字倫理、培養數字意識、提高人民數字化生活參與能力的基本價值旨趣,數字品德的養成和價值觀的塑造是提升大衆數字化素養的前提。

網絡空間的匿名性、網絡文化的複雜性、網絡資訊的虛假性使得道德倫理對人們行為的限制力減弱,數字技術又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社會輿論在數字空間的泛濫,帶來了一定的倫理問題,解決這些問題要從價值觀層面入手。

首先,必須養成良好的數字品德,包括主動遵守數字社會行為規範、合法進行數字世界交往以及積極參與數字空間治理;其次,必須練就完備的數字能力,包括面對網絡暴力和網絡欺淩時進行道德判斷和科學選擇的能力、遇到網絡風險與數字危機時進行自我保護和妥善解決的能力、面對文化差異與行為差異時尊重他人和了解寬容的能力以及遇到有悖道德和法律的行為時慎思明辨和堅決抵制的能力;再次,必須樹立正确的數字價值觀,包括正向的網絡價值觀、真誠的網絡交往觀、正确的網絡消費觀等價值觀念以及誠信、謹慎、安全、包容等行為習慣;最後,必須提高大衆辨識資訊真僞、維護自身安全、規避網絡風險的能力,引導大衆合理合法合規地使用網絡技術,辯證理性地對待數字生存樣态,規範數字社會言行,樹立正确的數字态度,遵守與履行數字化時代的道德準則與行為規範,慎獨自省,提高數字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作為社會個體,我們要清楚認知自己在數字空間中依法享有的權利以及必須履行的義務,掌握好追求自由與規則限制之間的“度”,增強行為主體的道德自律。要養成良好的數字意識,積極主動參與數字社會建設,明晰法律要求與道德規範,積極踐行網絡空間行為準則,規範自身行為,依法上網用網。要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識,保護個人隐私和名譽,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營造良好的數字發展環境

政府部門要在《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綱要》的指導下,完善數字技術管理體系、數字項目開發體系、數字素養教育訓練體系以及數字人才引進與培育體系,營造良好的數字發展環境,為打造數字化社會提供雄厚支援和有力保障。

近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數字素養的培育工作,加快建設數字政府,積極完善數字素養相關政策,為數字素養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堅實保證。但目前數字素養的培育體系并不完善、配套行動計劃并不完整、各級部門的責任分工也并不明确,培育工作的開展存在重重困難。再加上雖然目前大陸在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與覆寫方面已經取得較大成就,但仍存在數字接入成本較高、部分區域覆寫不到、城鄉普及程度相差較大、數字基礎設施參差不齊以及數字資源供給不平衡的問題。面對數字工具與數字平台的內建化發展的态勢,必須完善資料要素市場規則,提高數字資源的供給力度,打造多元化、黏性強、具有吸引力的數字資源共享平台。從資料學習資源到管理資源再到回報資源等都要進行精細的整合和分類,發揮平台在傳播數字學術、教授數字技術、滿足數字需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僅如此,還要在豐富國内數字資源的前提下積極引進國外優秀數字資源,打造一站式的數字化公共服務體系,完善數字資源擷取管道,強化高品質資料供給,加快資料流通,加速資料化傳播,打造良性的數字生态圈,充分釋放數字化發展紅利,提高人民在數字資源方面的獲得感與滿足感。

在數字生态環境的治理方面,各級政府要建立健全相關政策規則與法律法規,完善資料治理體系,建立數字技術倫理規約,規範網絡平台的主體責任,建立行業自律機制,完善數字權利保障體系,建構科技倫理架構,将法律規範和倫理道德有效融入數字空間之中。要強化資料平台監管,加強網絡安全保護,提高資料安全防護能力,營造綠色健康、安全有序的數字發展環境,保障國家和個人的資料安全,保護人民的合法利益,抵制數字異化,打造滿足正當性的數字價值空間,盡力規避風險。

深化數字教育行業合作

數字化教育工作以培養優秀人才、滿足社會化轉型的人才需求為着力點,以提升大衆的數字素養為落腳點,是一項系統性工程與全局性行動。數字化教育工作的開展不僅需要黨的上司、政府的統籌,更需要各部門、各行業、各企業以及各個社會組織的共同參與。

數字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任務,也是各行業需要引起重視的行業責任,要在黨和政府的上司下深度開展數字教育行業合作,整合學校教育與企業人力資源培養,合力開展數字技能教育訓練活動。要清楚地認識到,目前數字行業和企業亟須的數字化優秀人才和數字化裝置的操作技能隻通過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企業對數字技術教育訓練活動的開展也具有重要意義。實踐能力是數字化人才的基礎能力,必須在真實的數字化環境中才能培養出合格的數字人才,做到對數字化操作的真正領會。

政府、企業和各社會組織要加強數字技術教育業務協同配合,深化數字教育行業合作,對數字經濟影響下的産業生态進行系統性的重塑,合力打造數字素養教育生态圈,完善數字化人才的素質評價體系,在全社會範圍内普及數字化思維。要利用好數字工具與數字平台的內建化發展勢頭,通過線上線下活動的同步開展提高教育訓練活動效力,通過傳統媒介與新型媒介的結合普及數字素養重要性,通過人工智能與大資料的配合加強宣傳教育,引導人們自覺接納、主動學習數字技術,提高人們數字技術的運用能力、數字交往的參與能力以及利用數字技術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開展全民數字技能教育訓練

提高勞動者的數字技能需要全社會共同發力,要在政府、企業以及社會組織等不同群體的共同作用下開展全民數字技能教育訓練、提升全民的數字素養。要通過開發數字學習資源、打造數字學習平台、開展數字技能教育訓練、提供數字學習機會,帶領大衆更好更快地适應和參與數字化轉型。

培養大衆的數字素養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技術技能是基礎。融入數字化浪潮需要具備數字工具的使用能力、數字技術的創新能力、數字社群的交往能力以及數字運用的批判能力。人民不僅是數字時代的參與者,更是影響數字未來的創造者。人民不僅要适應數字時代的變化,更要積極掌握現代化數字技能,跟上甚至引領數字時代發展步伐;其次,群體意識是重點。人都是社會性存在,都生活在一個社交屬性極強的社會當中,個人意識普遍存在,但群體思維卻相對缺乏。全民數字技能教育訓練活動不僅僅要鍛煉個人能力,更重要的是要練就他們利用數字技術進行溝通和團隊協作的能力。最後,批判性思維方式是重中之重。數字時代中存在着紛繁複雜的資訊和神秘莫測的風險,以批判的态度辯證看待各個事件尤為重要。要引導大衆清楚了解數字技術的優越性,積極主動融入數字時代、養成數字本領,還要幫助他們确定網絡行為的邊界,清楚認知數字技術的潛在風險,進而擺脫數字生存困境。

除了關注優秀人才的培養之外,數字技術教育訓練還要關注普通群衆的普及程度,更要重點關注弱勢群體數字技能方面的教育訓練。要針對不同群體精準化、專門化地開展數字技能教育訓練,幫助弱勢群體更好更快地融入數字化社會,實作數字教育均衡發展。

(作者:梁欽楊慧梅,分别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中心〔上海交通大學〕特約研究員,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生)

來源: 光明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