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管不住孩子的父母,開始管起了社會上的其他人和事物

俗話說:子不教父之過。

以前的父母管不住自己的孩子,會先從自己的身上找問題,但現在的父母管不住自己的孩子,便開始管起了名著、電視、詩詞歌賦。

最近,一名網友在浙江省教育廳回報,應該把名著《水浒傳》從國小課本中移除,因為該網友認為水浒傳涉及到的内容不适合國小生讀。

網友說自己就是上學的時候看了這本書,但感覺裡面的内容不太适合國小生閱讀,裡面傳播的思想也不符合現在的時代。

比如裡面刻意醜化了女性,美化男性,而且裡面的大部分男性角色是渣男,總而言之這本書不适合呈現給小孩子看。

管不住孩子的父母,開始管起了社會上的其他人和事物

網友的建議

管不住孩子的父母,開始管起了社會上的其他人和事物

浙江省教育廳給的回複

重要的不在于你“讀了什麼書”,而在于你“怎樣把每本書讀好”

這是浙江省教育廳給的大篇幅回複裡面的其中一句話,但其實單單這一句話就可以看出我們中國家長在教育孩子上一直存在的問題是什麼?

管不住孩子的父母,開始管起了社會上的其他人和事物

01

『我生來赤裸,心思不正的是你』

第一次知道這句話是在《明星大偵探》裡面,如果沒有記錯是大張偉說的這句話。

當時的話題是一個女孩因為穿了裙子就被侵犯了,但侵犯女孩的男人不認為自己有錯,反而說:她穿裙子不就是給我們看的嗎?

大張偉就說出了這句話,我深受感觸,于是就記了下來。

但就是這樣一檔帶有教育意義的綜藝節目,還被家長評判:誤導孩子,因為裡面的内容過于帶着恐怖色彩内容。

但其實,當你看了這個節目,你會發現它真的很有深意,揭露出了很多社會上存在的一些現實問題,有些是被掩蓋的,有些是不曾有人敢發聲的,結尾還會有專業人士在法律上的解答。

這些明明是好的教育内容,可以讓孩子從中學習到很多的事物卻被家長一次一次的诋毀着、拒絕着。

隻是因為有一些家長從某些角度覺得這些内容是肮髒的,是不堪的。

于是就一概而論的拒絕呈現到孩子面前。

但家長從未想要問過孩子他們看到的世界是什麼?

管不住孩子的父母,開始管起了社會上的其他人和事物

02

「大人總喜歡用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小孩子的世界」

“停車坐愛楓林晚”

這句很有意境的詩句,印象裡是國小課本上的背誦詩詞,但我從來沒有想到竟然會被家長以這句話涉及到「性」的要求從課本中剔除。

成年人看到這句話會聯想到「性」是因為成年人的腦子裡會下意識的把‘坐’當做‘做’,因為成年人的大腦裡有這個資訊的存在,而大腦裡的知識是有聯想和連結意識的,這也是為什麼背知識點的時候,我們要學會做知識圖譜等來幫助自己記憶知識點。

但作為國小生來說,坐就是坐下來的意思,并無其他,因為他們不曾接觸過這個資訊。

換句話來說如果真的小孩子本身想到了那裡,那這又怎會是這句詩詞的錯,難道錯的不是應該是家長嗎?

難道孩子是看到這句詩才知道的「性」,而不是先知道的「性」,然後才會聯想到嗎?

歸根結底,錯的不是這句詩,也不是名著,問題的根本還是那句話:重點不在于你看了什麼書,而是你怎樣去看這本書,怎樣把這本書讀好。

管不住孩子的父母,開始管起了社會上的其他人和事物

03

「勵志的故事帶來的不一定是正能量」

《中國奇譚》卡通片出來的時候被家長抵制指責,原因大概是:認為這卡通片過于陰暗,孩子剛看一集就被吓哭了。

但其實這部卡通片真的很有教育意義,比如在《小妖怪的夏天》章節裡面我們可以看到善,也可以看到惡,讓孩子學會區分善惡,也讓孩子适當的了解生活其實并不是那麼容易的。

《中國奇譚》真的很适合用作有教育意義的卡通片,但對于很多家長來說,卡通片應該呈現給孩子的是美好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不會有壞人,不會有勾心鬥角,不會因為一個棒棒糖就失去了生命,而不是這樣會吓哭孩子的畫面。

黑白的色彩,陰暗的色調,太過于現實的情節和教育方向根本就不适合内心還什麼都不懂的小孩子,這樣隻會讓孩子對這個世界充滿恐懼和害怕。

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應該看的卡通片是積極色彩的,是勵志的,是可以帶動孩子努力向上,相信這個世界是美好的故事,比如:《醜小鴨的故事》

管不住孩子的父母,開始管起了社會上的其他人和事物

但勵志和美好的故事帶來的一定是正能量嗎?

《醜小鴨》的故事,很多家長都會給孩子講,但大部分的家長在講述這個故事的時候,傳遞的理念是:醜小鴨是通過不懈的努力變成了白天鵝。

“隻要努力,就可以成功。隻要好好學習,一定可以考取優秀的成績。”于是,這樣的思想開始在一些孩子和家長心裡根深蒂固。

家長和孩子開始認定,所有的事情,隻要努力,就一定會成功。

可是,努力就一定會有結果嗎?聯考失敗的一定是不夠努力嗎?考上大學的一定是班裡最努力的嗎?

醜小鴨之是以會變成白天鵝,是因為它本身就是天鵝,它隻是走丢了而已。

而決定是否可以考上大學的,并不是隻有成績的好壞,還有考試地區的不同,還有戶籍的不同,更不是隻要努力了就能考上大學,也不是不努力就一定上不了大學。

大部分的家長總喜歡用正能量的事情激勵着孩子學習,反駁诋毀這一切可能影響孩子學習的東西。

于是,開始拒絕一切可能會影響孩子成長和學習的事物。

這個東西可以是蛐蛐,可以是小說,可以是小人畫,也可以是遊戲,還是手機和時代發展帶來的新奇事物。

但他們沒有想過将來孩子長大面對這些事情該如何對待。

管不住孩子的父母,開始管起了社會上的其他人和事物

04

「影響孩子學習的不是手機,也不是遊戲」

20年前後,網絡遊戲被很多家長瘋狂的抵制,那幾年手遊大範圍的出現在孩子身邊,很多孩子都沉迷在手遊裡無法自拔,不學習。

也出現了很多孩子充值遊戲花光家裡錢的新聞事件。

打開這樣的新聞,你會發現評論裡面90%都是在指責遊戲、還有遊戲的開發公司,甚至還有參與到遊戲的程式開發者。

2021年12月11日,30歲程式員毛星雲跳樓自殺,他在一個正是奮鬥的年紀選擇輕生,這本該是讓我們可憐痛惜的,他在網絡開發上的能力是被認可的。

但讓人心酸的是,他的死亡卻被很多家長拍手叫好。

這些家長說:死的好,這樣孩子們就有救了,就可以好好讀書學習了。

這些管不住孩子的家長,開始管任何他們認為會讓孩子變壞的事物。

這些始終不能讓孩子投入到學習裡的家長,開始拒絕抵制任何可能讓孩子沉迷然後不學習的東西。

但他們卻始終不肯承認真正的根源其實還是在于孩子自己和家長以及家庭環境背景,而不是那些沒有感情的機器。

管不住孩子的父母,開始管起了社會上的其他人和事物

05

「真正的青少年模式,是家長給的,而不是手機」

網絡遊戲被家長批判,于是開始了實名認證,未成年人會自動被識别,控制登入時間。

電視綜藝節目被家長抵制,于是開始了青少年模式,打開就可以控制孩子看電視的時間。

手機被家長說是毀掉孩子的根源,于是手機也有了青少年模式,隻要打開青少年模式,就會到點自動關閉手機。

但還是有很多孩子被手機困住,因為青少年模式困不住那些一哭一鬧家長就給手機的孩子,也困不住那些一生氣家長就給賬号的孩子,困不住那些家長給了權利的孩子。

青少年模式在于不在,對于孩子的學習成長都沒有多大的影響。

有人可以用手機學習,有人用手機玩遊戲,有人在課堂上背書,有人在課堂上睡覺。

有人利用自媒體的發展實作夢想,有人因為自媒體陷入了「裸聊」風波中。

有思想的是我們,這些事物哪裡來的思想,它是好是壞取決于我們怎樣對待,而不是被它控制。

管不住孩子的父母,開始管起了社會上的其他人和事物

06

「明明家長也在犯錯,為什麼就不允許孩子犯錯」

沉迷手機的不是隻有孩子,還有家長。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過年回家再也見不到父母輩的人坐在一起聊天了,更多的是每個人拿着手機敲敲打打,然後哈哈大笑。

像不像一堆小孩圍在一起玩遊戲的樣子?

家長總說,手機耽誤了孩子的學習,毀掉了孩子的未來。

但我們看新聞就知道,手機也嚴重影響到了家長的生活,中年人沉迷于小視訊,老年人沉迷于網絡保健品購買。

以前過年回家,一家人會坐在一起說說笑笑,現在過年回家,大人忙着拍視訊,小孩忙着玩遊戲,反正就是人手一個手機,各自活在各自的世界裡。

手機困住的何止是孩子,還有家長自己。

但家長卻看不見沉迷手機的自己,隻看見了影響孩子學習的手機。

管不住孩子的父母,開始管起了社會上的其他人和事物

“媽媽,為什麼你可以玩手機,我不可以。”

“因為媽媽是大人,大人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但小孩子要學習。”

于是,孩子不可以玩手機,不可以玩耍,隻能學習。

孩子沉迷于手機,是手機的錯,因為孩子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孩子沉迷于網絡,是網絡和遊戲的錯,因為孩子沒有足夠的自控能力。

父母把責任推給網絡、推給電視、推給手機甚至推給時代,還說以前的孩子沒有現在的孩子這樣的叛逆。

但他們好像似乎從來不知道,從一開始陪在孩子身邊的是父母,父母才是孩子的學習榜樣。

作為父母,一個成年人,有分辨是非能力,也有自控能力,都無法将自己和手機剝離開了,但卻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個對很多事情都不懂的孩子,不能玩大人也在玩的手機。

雖然說子不教父之過這句俗語過于肯定,但90%孩子的成長問題都應該是父母來承擔過錯,而不是社會和其他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