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襄城乾明寺照壁:為何說它是鎮寺之寶?

照壁是自古代流傳下來的一種建築物。在一些旅遊景區的大門外或門内,遊客會看到一面像牆壁一樣的建築,上面雕刻有各種各樣的圖畫,非常精美。另外,在有庭院的農村家庭,一進大門,也可以看到一面牆,上面是粘貼有山水畫的瓷片,許昌人叫它“影背牆”。襄城縣乾明寺的明代修建的照壁,被人稱為鎮寺之寶。

乾明寺照壁有“天下第一壁”之稱

襄城乾明寺俗稱背影寺。位于縣城南的首山之陰,因東經八卦方位的乾位,是以叫“乾明寺”。乾明寺始建于唐武德年間,五代後唐清泰元年(934年),高僧省念禅師又在首山北麓開山重建。元初曾遭兵焚,多數建築被毀。到了明成化年間(1465年—1479年),主僧深别源,才将乾明寺重建成功,主體建築占地150餘畝,有“中州第一禅林”之譽。

乾明寺塔林及其它地面建築“文革”時被毀,院内有千年銀杏樹至今猶存。乾明寺古建群造型古樸,在做法上多因襲古制,有很強的地方特點,是研究中原地方建築的重要資料。其中照壁,為一字形磚砌照壁,是全省儲存不多的明代照壁之一。

襄城乾明寺照壁:為何說它是鎮寺之寶?

照壁整體儲存完好。

正面為“黃帝首山采銅圖”,記載了黃帝采首山之銅,鑄九鼎以定天下的傳說。就此,曾寫有《颍河散記》一書的襄城縣颍陽鎮紀拐中心國小教師鄧軍說,據《 史記》記載:“黃帝采首山之銅,鑄鼎荊山下”。而荊山就在平頂山市南郊。《莊子.徐無鬼》也記述了“黃帝将大隗于具茨之山,至于襄城之野,七聖皆迷。”這都與乾明寺照壁上的内容相對應。

“外地人來乾明寺參觀,首先吸引大家的就是這面雕刻精美的照壁。”在乾明寺前辦有中州國學院的青年書法家庾凱凱說。筆者在現場看到,如今這面照壁的四周被漢白玉護欄圍起,整體看起來非常堅固、厚重,古香古色。

庾凱凱介紹,照壁兩面還各有對聯一副。正面是:“錦屏華麗漫沾天澤無疆,古刹崔巍大壯地靈攸萃。”背面是:“梵林明媚儲萬彙之精英,山勢嵯峨壯一方之勝概。”上面的書法意境深遠,字型大方遒勁飄逸。

據《 河南省志·文物志》記載:乾明寺照壁,建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長12.93米,高4.66米,厚0.73米,上嵌多種青磚浮雕。

襄城乾明寺照壁:為何說它是鎮寺之寶?

照壁正面磚雕。

2007年國家旅遊局所編《中國旅遊景區景點大辭典》這樣介紹:正面嵌“黃帝首山采銅圖”,背面镌“七聖迷徑圖”。磚雕圖像古樸典雅,造型逼真生動,為全國僅有,人稱 “天下第一壁。”

2013年3月,襄城縣乾明寺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一面牆”承載了衆多文化内涵

乾明寺照壁照壁古樸端莊,渾實厚重,磚雕精,據說是乾明寺的鎮寺之寶。仔細觀察照壁上的浮雕,生動形象,猶如一幅繁盛的景觀,有人有物,有景有樹,具有一定的觀賞性。

鄧軍說,當時的磚雕應該是做泥坯時就雕刻拼圖成型了,經過燒制後,工匠再将散塊的磚雕按原圖像拼積木一樣拼在一起,就組成了照壁上的圖畫,可見明代建築工匠的精湛工藝。如今照壁上的人物或景觀雖經多年風雨的洗禮,多少有所損毀,但依然不失整體的美觀。

據史料顯示,乾明寺寺前照壁、汝河岸邊的兩樂亭、寺後首山上的文峰塔與城内文廟内原有的泮池、墨香井互相呼應,有“以高壟為硯、汝水為池、山塔為筆,納山川之靈秀,興文風而出俊才”之意,如今是河南省内儲存不多的明代照壁之一。

襄城乾明寺照壁:為何說它是鎮寺之寶?

照壁局部磚雕。

“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在曹雪芹《葬花吟》中,就提到了“照壁”這個中國古建築中的重要構件。照壁上的圖案和造型,往往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能夠代表某一時期的審美觀念、文化背景和社會風貌。通過“一面牆”,人們就能看到它所蘊含的文化與曆史價值。

2011年初,襄城縣啟動了乾明寺照壁維修工程。經過3個多月的維修,才有了如今的完好模樣。

照壁的發展源遠流長

鄧軍說,照壁也稱影壁、照牆、屏牆、影背牆等,是古代房屋建築中庭院的一種必不可少的附屬建築物。它一般設定于大門外正對大門處,或大門内庭院之中,是舊時建築中用作屏障的一道空牆。它既可回避視線,隐匿身物,使人無法一眼窺見宅院内部,還可以起到裝飾院落的效果。就連一些古代皇家的墓葬中,也有照壁出現。

照壁的形制取決于平面布局,分為一字照壁、八字照壁、撇山照壁、座山照壁。它是集繪畫、雕刻、建築于一身,在上面裝飾有山水植物、曆史名人、經典人文故事等等,可謂五花八門。

襄城乾明寺照壁:為何說它是鎮寺之寶?

為全國文保機關。

“在中國建築曆史上,如果從風水學角度講,照壁能起到辟邪的作用。”鄧軍說,在古代,照壁一般是在門内或門外設立的一座牆壁,它面對着大門,不僅起到屏障的作用,在古人的眼中也是阻擋邪氣、避免家中的風水流失。是以照壁的價值和實用性也使得被廣泛應用于生活中,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如今。一些有庭院的家庭在建房時,有的人家還會建一面照壁。

照壁承載了中國源遠流長的曆史文化,并随着社會的發展被賦予了深厚的藝術内涵。是以,照壁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物化形式,還反映了中國古代先民的風水理念、禮制思想和審美情趣,凝聚了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