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有張頌文、白客電影卻撲街,單日票房僅23萬,定位失誤是主因

《不止不休》的評分,從開映時的7.5分,降到了7.2分。

排片場次呈斷崖式下跌,上個周末兩天的排片量加起來僅有4千場,跟它同一天上映的日本電影《鈴芽之旅》卻依然能夠保持着每天10萬+的場次。

影片4月3日的票房僅為23.9萬,預測總票房也從首映時的1.3億元,降到了5800萬。

張頌文終歸不是流量明星,盡管他賣力參與路演,也無法吸引更多的盤外票房進場。

這樣的結果,其實并不令人意外,作為一部将視角對準B肝歧視問題的現實主義電影,《不止不休》帶着非凡的勇氣,可是觀衆對它的期待值還是過高了。

影片上映前,片名曾讓我提起很大興趣。

不止不休,看起來非常普通的一個詞,其實在漢語詞典裡是找不到準确的解釋條目的,它并不是一個成語。

作家餘光中曾在一首名為《戲李白》的詩中使用過“不止不休”四個字,用來形容廬山瀑布。

而把它用作電影片名,可以看出導演王晶對于社會上各種歧視問題的擔憂。

不止和不休,可以了解為并列關系,不停止,不休止;也可以了解為條件關系,你不停,我就不休。

英文片名“The best is yet to come”意為最好的尚未來臨,又對影片的初始立意做了補充。

反歧視是一個長期的鬥争,無論中文片名還是英文片名,影片都表明了這一立場。

可惜的是,這個立場也僅僅停留在了片名之上。

《不止不休》是一部“事後諸葛亮”的電影,講述的是發生在20年前的故事,旨在提醒人們類似于B肝歧視這樣的公衆事件應該給予足夠地重視。

就像片名的對立關系一樣,影片有兩條反歧視主線。

一是白客飾演的韓東,因為國中學曆而受到的就業歧視,找工作時屢屢碰壁;

二是B肝患者或B肝病毒攜帶者們,在生活中遭遇的種種不公。

而作為“馬後炮”電影,它還是缺少了足夠的耐心。

盡管國家自2009年開始就明令禁止将攜帶B肝病毒作為入學、就業的限制條件,但事實上B肝歧視問題并沒有徹底得到解決。

2011年,廣西一位B肝準媽媽李某,因其丈夫反複勸其堕胎,二人發生争執,李某用一把尖刀将丈夫刺死,随後自殺,雖然李某經搶救挽回了生命,但其行為引起了死胎。

2015年,天津師範大學大一新生吳某在捐血時被查出大三陽,她被安排住進單獨的學生宿舍,一個月後被發現在宿舍裡燒炭自殺,生命定格在19歲。

2017年,幾家主要的外賣平台曾被曝拒絕錄用“病毒性肝炎”騎手;

2018年,深圳市民鄭某決定為年邁的母親選擇一家養老院,卻被多家私立和公立的養老機構拒之門外,原因都是他的母親是B肝病毒攜帶者;

2020年,長沙的李某因為體檢報告顯示“B肝病毒攜帶者”而被招聘公司拒之門外,李某一怒之下将一紙訴狀遞到法院,最終獲得精神補償5000元;

2021年,河南新鄉市劉女士的兒子小浩在體檢中被查出B肝表面抗原陽性,雖然醫生表示這種情況不具有傳染性,但幼稚園老師仍将小浩隔離起來,單獨安排他在一張桌上吃飯。

這樣的新聞屢見不鮮,《不止不休》也通過類似訪談紀錄片的鏡頭,講述了被歧視人群的各種不公遭遇。

不過,對于慢性乙型肝炎這一病症的具體特點,幾乎隻字未提。

片中參與B肝代檢的姚醫生,對韓東了講解了B肝病毒的感染途徑隻有三種:母嬰、血液和性行為。

因為B肝影響考研的張博,說出了他是因為小時候在不正規的小診所打針導緻成為B肝病毒攜帶者。

而像大三陽、小三陽、體液和外界溶液等B肝病毒是否傳染的關鍵詞,并沒有在片中出現。

可以了解導演追求的克制叙事的風格,賈樟柯曾經的副導演營造的收殓感也确實讨喜。

但這樣的做法,影片為被歧視人群發聲的力度大大減弱。

模糊不清的表達,讓反歧視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

造成這樣的現象,跟影片整體結構的偏差有非常大的關系。

開場後遲遲不入主題,就像郭德綱在台上講着閑白。

影片進行到50分鐘的時候,對于B肝二字還沒有任何提及。

B肝歧視的主題姗姗來遲,導緻後面的情緒難以積攢成功。

反觀另一條反歧視主線,從韓東開場受到學曆歧視,到他通過争取幸得機會,然後抓住機會又險些失之交臂,最後終于夢想成真。

一氣呵成,全須全尾,典型而又完整的勵志故事。

如果《不止不休》是一部單純的勵志片,很多情節包括苗苗那句“來北京不是為了這個”也都能夠了解了。

這條反學曆歧視主線上的關鍵人物,是張頌文飾演的老記者黃江。

張頌文的發揮還是穩健的,體驗派的表演方法讓黃江這個人物很有立體感。

比如,他觀察到記者或者編劇離開座位之前都有儲存文檔的習慣,就誕生了秦海璐喊他吃飯時那個儲存的動作。

黃江首次在片中出場的造型,來自20年前的非典時期,也是影片故事發生的那一年。

當時張頌文已經是北京電影學院的助教,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報道非典新聞的一線記者,一下子就記住了他的形象:毛衣外套裡面穿着一件襯衫,手裡永遠拿着一杯茶。

張頌文試鏡時,用的就是這個一線記者的形象,不過導演并沒有讓他全片都保持風塵仆仆的狀态。

因為影片後半段的主題,偏向B肝歧視問題,黃江這個配角變得作用不大了。

賈樟柯的客串永遠是任何一部電影中的亮點,當他用标準的汾陽方言說出“你(我)說的是外語?”,賈氏幽默的傳承仿佛帶人回到了20年前的那一口口“盲井”。

礦難采訪的情節,本應是作為宣發中屢屢提到的新聞理想的背景闆,實際上它好像跟誰都不挨着。

新聞理想、學曆歧視和B肝歧視,誰應該是誰的背景闆?

從成片來看,隻有把學曆歧視當做主線,其他作為背景,才會讓影片變得通順。

另外,片中出現的漂浮的筆和報紙,也被廣泛诟病,其實作實主義倒也允許一點小浪漫,但最好放在片尾,中間出現了一支會飛的筆,浪漫用多了。

還有一處不太合理的硬傷,韓東關于B肝代檢的報道在争取到頭版後,選擇了撤稿。

此時可以體會到,韓東自己遭到學曆歧視和同學遭到B肝歧視的共情,甯願放棄前途和事業,也要重新發稿。

可是另一邊的别家媒體也有一篇同樣的稿子,那麼撤稿就變得沒有意義了,畢竟這篇報道針對的待檢的這種犯罪行為,而不是對染病人群的批判和歧視。

《不止不休》是王晶的導演處女作長片,可以看到他的緊張和束縛。

呈現出來的感覺,就像是片中小女孩七喜背誦的《夜宿山寺》,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可即便如此,在這個現實主義電影極度缺乏的年代,還是要為王晶的勇氣點一個大大的贊。

張頌文在路演時說,票房不是電影好壞的唯一标準。

确實,因為有時候,勇氣也是标準的其中之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