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世紀時期的歐洲小國——波希米亞

作者:小耿史記

文|小耿史記

編輯|小耿史記

前言

波希米亞原為一個獨立國家,但在曆史上曾有出身于哈布斯堡家族的奧地利大公兼任過該國國王。1526年以後,波希米亞成為哈布斯堡君主國的一部分,長時間處于奧地利大公和羅馬人國王或皇帝的統治之下。

波希米亞與哈布斯堡家族

實際上,波希米亞僅僅是通過國王個人與哈布斯堡家族相聯系;在波希米亞,真正支援哈布斯堡家族的人并不多。波希米亞邦國等級一直懷有十分強烈的等級自由意識和國家獨立意識,他們之是以接受哈布斯堡君主的統治,主要是為了抵禦奧斯曼土耳其人的入侵。16世紀中葉以後,波希米亞各地區——摩拉維亞、西裡西亞和勞西茨(Lausitz,包括上勞西茨(Oberlausitz)和下勞西茨(Niederlausitz))——的聯系越來越緊密。

中世紀時期的歐洲小國——波希米亞

波希米亞首相府和邦國等級會議則是聯系波希米亞原本互相分離的各地區的重要紐帶,而其承載者在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是領主貴族,在西裡西亞是諸侯會議,在勞西茨則是等級領主或者更确切地說是六城市聯盟。與此同時,宗教改革也在波希米亞廣泛傳播開來,路德教、加爾文教、胡斯學說、洗禮派思想、各種形式的餅酒同領教義(或者稱作“兩形說者教義”)以及波希米亞兄弟會的主張都有追随者。大部分波希米亞貴族屬于溫和派胡斯教徒,也附庸路德教。信奉天主教的正統派教徒不僅大為減少,而且處于動搖彷徨狀态。耶稣會士的宣傳工作進展緩慢。宗教與政治緊密相連,波希米亞等級要求信仰自由和政治自由的鬥争此起彼伏。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地利大公費迪南一世和馬克西米連二世未敢予以過多幹預,基本上是維持波希米亞宗教信仰和國家行政管理的現狀。

魯道夫二世試圖加以扭轉。他根據羅馬教皇使節的要求解除了福音教徒澤爾因斯基(Zelynsky)的大首相職務,任命珀派爾·馮·洛布科維茨(Popelvon Lobkowitz,大約1551—1607)為大首相,組建了一個反宗教改革的政府,來自羅森貝格(Rosenberg)、珀爾恩施泰因(Pernstein)、迪特裡希施泰因(Dietrichstein)和洛布科維茨(Lobkowitz)貴族世家、忠于哈布斯堡家族的天主教貴族擔任了政府進階官員職務。奧爾米茨主教弗蘭茨·馮·迪特裡希施泰因(Franz vonDietrichstein,1570—1636)則在摩拉維亞大肆驅逐福音教徒,緻力于實行重新天主教化,在與布拉格的共謀下任命天主教徒擔任邦國進階職務。摩拉維亞福音教徒則團結在領主等級卡爾·馮·齊羅廷(Karel starízeerotína,1564—1636)周圍,堅決反對天主教勢力的擴張。

中世紀時期的歐洲小國——波希米亞

在魯道夫二世與馬蒂亞斯權力鬥争猶酣之際,信奉福音教的波希米亞等級趁機提出抗議,要求在各自的邦國内有更大的自由,在政府中有一定的發言權。迫于壓力,魯道夫二世在1609年7月9日簽署了著名的《陛下诏書》,承認信奉福音教的波希米亞和西裡西亞貴族享有宗教信仰自由,可以按照自己的宗教儀式舉行聖禮、成立福音教委員會、創辦福音教會和學校,并選舉30名“監護人”來敦促《陛下诏書》的實施。波希米亞福音教反對派并不以此為滿足,而是繼續施加壓力,要求更多權力。魯道夫二世隻得派兵鎮壓。波希米亞福音教徒遂轉向與魯道夫二世對立的哈布斯堡家族新首領馬蒂亞斯,通過後者的默許,搶占了許多進階官職,擺脫了天主教會和親皇派官員的限制。

波希米亞事件

1612年,馬蒂亞斯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他雖然沒有否認《陛下诏書》,但卻試圖限制波希米亞各等級的行動自由,例如下令關閉北波希米亞布勞瑙(Braunau)的福音派教堂,禁止福音教徒舉行的宗教儀式,幹預福音教城市的行政管理等。1617年,馬蒂亞斯指定内奧地利大公費迪南,即後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費迪南二世,為波希米亞國王。不久,費迪南又成功地繼承了匈牙利的王位。費迪南是一位狂熱的天主教徒,甫一上台就肆無忌憚地撕毀了魯道夫二世頒布的《陛下诏書》,大規模推行壓制福音教的反宗教改革政策。作為一國之主,費迪南二世力圖在其世襲領地和王國内打造一個相對統一的國家,實行君主專制統治。除此之外,他還想恢複天主教信仰;他把自己的世俗政權看作為宗教服務的工具,不惜以暴力手段強迫其治下信仰其他宗教者重新皈依天主教。

中世紀時期的歐洲小國——波希米亞

以圖爾恩(Thurnu)伯爵海因裡希·馬蒂亞斯(Jindrich MatyázThurnu,1567—1640)為首的波希米亞福音教等級奮起反抗。1618年3月,波希米亞福音教等級在布拉格舉行集會,準備向皇帝呈交抗議書。5月22日,一部分激進分子攜帶彎刀和火槍沖進了赫拉德辛皇宮,與皇帝的代表雅羅斯拉夫·博斯塔·馮·馬提尼克(Jaroslav Borsita vonMartinic,1582—1649)和威廉·斯拉瓦塔(Wilhelm Slavata,1572—1652)兩公爵進行辯論。盛怒之下,他們以傳統的懲罰叛徒的方式,将皇帝的代表和他們的一位秘書扔到窗外的壕溝了。這就是著名的“布拉格擲出窗外事件”。雖然這三個人均無生命危險,但虐待皇帝的代表就意味着冒犯皇帝本人,相當于向皇帝宣戰。

馬蒂亞斯立即采取措施,下令鎮壓起義者。起義者也馬上召開邦國等級會議,選舉成立了一個由30名督導(大多數為福音教貴族)組成的執政團,行使國家管理權并組建了一支武裝部隊。起義得到了摩拉維亞福音教等級的響應,也得到了曼斯費爾德伯爵彼得·恩斯特二世(Peter Ernst II.,1580—1626)和薩伏伊公爵卡洛·伊曼紐爾(Carlo Emanuele,1562—1630)的支援;薩伏伊公爵以資助曼斯費爾德伯爵統帥的軍隊的方式支援起義者。一些仇恨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奧地利和匈牙利等級也開始了反抗鬥争。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蒂亞斯向執政團表示願意宣布大赦,進行談判,但被拒絕。出身于哈布斯堡家族的波希米亞國王費迪南遂在1618年8月末派遣布奎伊(Buquoy)伯爵查爾斯·波納文圖拉(CharlesBonaventure,1571—1621)率軍進攻波希米亞。曼斯費爾德伯爵彼得·恩斯特二世迎頭攔截,在11月21日占領了波希米亞境内的天主教堡壘比爾森(Pilsen)。波納文圖拉暫時撤回到布德威斯(Budweis)。這一勝利大大鼓舞了福音教徒的鬥志。圖爾恩伯爵海因裡希·馬蒂亞斯率領波希米亞起義者的軍隊進攻維也納。

中世紀時期的歐洲小國——波希米亞

1619年3月20日,馬蒂亞斯駕崩,費迪南成為奧地利大公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假定繼承人(其繼承權當由七大選侯投票決定)。奧地利福音教等級拒絕向他宣誓效忠,一部分福音教貴族甚至在5月5日沖擊宮廷城堡,試圖以武力的方式強迫費迪南答應他們提出的保護等級特權和宗教自由的要求,但被費迪南的衛兵打退。

曼斯費爾德伯爵彼得·恩斯特二世率領一部分軍隊進攻布德威斯,1619年6月10日在小村莊薩布拉蒂(Záblati或Sablat)附近與布奎伊伯爵查爾斯·波納文圖拉和波希米亞貴族阿爾布雷希特·馮·瓦倫斯坦(Albrecht von Wallenstein,1583—1634)率領的皇帝軍隊遭遇,并發生激戰。戰鬥持續了七個多小時,曼斯費爾德伯爵損失慘重,不得不下令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