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警惕!别讓你的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的泥潭

作者:教育觀察小分隊
警惕!别讓你的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的泥潭

兒童時代是最容易自卑的時代,因為孩子是那麼弱小,對自己充滿了懷疑,對大人充滿了敬畏。比如國小裡絕大多數暫時落後的學生都是男生,他們卻往往不知道這與自己比女生發育晚有關,可悲地認定自己永遠沒有希望了。更可悲的,許多父母和教師也如此認為。這就是所謂的“習得性無助”現象

第一部分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說得直白一點,就是在經曆了一系列的失敗和挫折之後,覺得自己這輩子就這樣了,已經沒希望了,面對問題時選擇逆來順受,同時會産生無能為力、無助的心理狀态和行為。它最初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研究動物行為時發現的現象,之後在對于人的觀察與實驗中,也得到了相似的結果。

警惕!别讓你的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的泥潭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個著名的實驗。

1964年,在理查德·所羅門的動物實驗室開展了一項實驗,試圖從狗的實驗中找出恐懼是如何促進适應性行為的。他們先讓狗學會一種經驗,也就是巴甫洛夫的各種反射。之後他們将狗放進一個實驗箱中,如果狗跑到箱子的另一邊就可以關掉電擊。但是,這些狗并不通過跑到箱子的另一邊來逃避電擊,它們隻是消極地坐在通電的地闆上,動也不動。隻要蜂音器一響,研究者就給狗施加難以忍受的電擊。狗逃避不了電擊,于是在籠子裡哀嚎或驚叫。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狗就趴在地上呻吟和顫抖,即使把籠門打開,它本來可以主動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

這個實驗并沒有得到預期的結果,但是他卻意外的發現反複對動物施以無可逃避的強烈電擊會造成無助和絕望情緒,狗的症狀并非由于電擊引起,而是對事件無能為力所緻。這就是引起國際心理學界關注的“習得性無助”現象。

第二部分:家長在有意無意的讓孩子掉進 “習得性無助”的泥潭

當孩子某次國文考試成績很糟糕,回家後沮喪地說:“我永遠學不好國文了!”“我感覺寫作文太難了!”“我每一次考國文都不可能考好!”“我是我們班最笨的人!”

作為父母您會怎麼評說即解釋呢?有的父母可能會安慰孩子:“老爸老媽文學細胞少,看來你也不是學國文的料。”有些父母可能會抱怨道:“真是笨到家了啊!”顯然,父母如此消極的解釋風格會讓孩子更加自卑甚至更加絕望,也就更難以繼續努力。這樣的解釋就是消極性解釋,因為解釋為永久性、普遍性與人格化等難以改變的原因,容易讓人産生無能為力的悲觀情緒,進而導緻習得性無助。在遭受挫折時滞留在任何最具毀滅性的原因中不能自拔,這是塞利格曼教授給悲觀下的定義。實際上,許多消極性解釋既不利于孩子成長,也不符合客觀實際。一次考試失敗并不等于永遠考不好,更不等于他就是最笨的人。

警惕!别讓你的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的泥潭

第三部分 引導如何孩子從“習得性無助”到“習得性樂觀”

塞利格曼被譽為積極心理學之父,他的畢生精力都在研究積極心理學,探索“心理免疫”的奧秘,引導人們從“習得性無助”到“習得性樂觀”。

一是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在面對困難時容易産生習得性無助的情緒,是以我們需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讓他們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難。我們可以表揚孩子的優點和能力,鼓勵他們努力實作自己的目标。

警惕!别讓你的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的泥潭

二是幫助孩子建立目标。讓孩子知道自己的目标和期望,鼓勵他們為實作目标而努力。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小目标,讓孩子逐漸體驗成功的快樂,并激勵他們為更大的目标而努力。

三是提供支援和幫助。當孩子遇到困難時,我們需要提供一定的支援和幫助,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關心和鼓勵。我們可以與孩子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在孩子需要時提供幫助。

四是鼓勵孩子參與有趣的活動。讓孩子參與有趣的活動可以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和快樂感,進而減少習得性無助的情緒。我們可以讓孩子參加感興趣的課外活動、社群服務、旅行等,帶給他們多樣化的體驗和感受。

五是建立積極的家庭氛圍。建立一個積極、溫馨的家庭氛圍可以讓孩子産生快樂和支援的情感。我們可以與孩子共同分享生活中的快樂和困難,以及彼此之間的愛和關心。這樣可以讓孩子感到被了解和支援,進而減少他們的習得性無助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