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警惕!别让你的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的泥潭

作者:教育观察小分队
警惕!别让你的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的泥潭

儿童时代是最容易自卑的时代,因为孩子是那么弱小,对自己充满了怀疑,对大人充满了敬畏。比如小学里绝大多数暂时落后的学生都是男生,他们却往往不知道这与自己比女生发育晚有关,可悲地认定自己永远没有希望了。更可悲的,许多父母和教师也如此认为。这就是所谓的“习得性无助”现象

第一部分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和挫折之后,觉得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已经没希望了,面对问题时选择逆来顺受,同时会产生无能为力、无助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它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研究动物行为时发现的现象,之后在对于人的观察与实验中,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

警惕!别让你的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的泥潭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著名的实验。

1964年,在理查德·所罗门的动物实验室开展了一项实验,试图从狗的实验中找出恐惧是如何促进适应性行为的。他们先让狗学会一种经验,也就是巴甫洛夫的各种反射。之后他们将狗放进一个实验箱中,如果狗跑到箱子的另一边就可以关掉电击。但是,这些狗并不通过跑到箱子的另一边来逃避电击,它们只是消极地坐在通电的地板上,动也不动。只要蜂音器一响,研究者就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狗逃避不了电击,于是在笼子里哀嚎或惊叫。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狗就趴在地上呻吟和颤抖,即使把笼门打开,它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

这个实验并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但是他却意外的发现反复对动物施以无可逃避的强烈电击会造成无助和绝望情绪,狗的症状并非由于电击引起,而是对事件无能为力所致。这就是引起国际心理学界关注的“习得性无助”现象。

第二部分:家长在有意无意的让孩子掉进 “习得性无助”的泥潭

当孩子某次语文考试成绩很糟糕,回家后沮丧地说:“我永远学不好语文了!”“我感觉写作文太难了!”“我每一次考语文都不可能考好!”“我是我们班最笨的人!”

作为父母您会怎么评说即解释呢?有的父母可能会安慰孩子:“老爸老妈文学细胞少,看来你也不是学语文的料。”有些父母可能会抱怨道:“真是笨到家了啊!”显然,父母如此消极的解释风格会让孩子更加自卑甚至更加绝望,也就更难以继续努力。这样的解释就是消极性解释,因为解释为永久性、普遍性与人格化等难以改变的原因,容易让人产生无能为力的悲观情绪,从而导致习得性无助。在遭受挫折时滞留在任何最具毁灭性的原因中不能自拔,这是塞利格曼教授给悲观下的定义。实际上,许多消极性解释既不利于孩子成长,也不符合客观实际。一次考试失败并不等于永远考不好,更不等于他就是最笨的人。

警惕!别让你的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的泥潭

第三部分 引导如何孩子从“习得性无助”到“习得性乐观”

塞利格曼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他的毕生精力都在研究积极心理学,探索“心理免疫”的奥秘,引导人们从“习得性无助”到“习得性乐观”。

一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在面对困难时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的情绪,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难。我们可以表扬孩子的优点和能力,鼓励他们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警惕!别让你的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的泥潭

二是帮助孩子建立目标。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目标和期望,鼓励他们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小目标,让孩子逐渐体验成功的快乐,并激励他们为更大的目标而努力。

三是提供支持和帮助。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需要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帮助,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关心和鼓励。我们可以与孩子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孩子需要时提供帮助。

四是鼓励孩子参与有趣的活动。让孩子参与有趣的活动可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快乐感,从而减少习得性无助的情绪。我们可以让孩子参加感兴趣的课外活动、社区服务、旅行等,带给他们多样化的体验和感受。

五是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建立一个积极、温馨的家庭氛围可以让孩子产生快乐和支持的情感。我们可以与孩子共同分享生活中的快乐和困难,以及彼此之间的爱和关心。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到被理解和支持,从而减少他们的习得性无助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