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堅守大漠5年的女教師說,拯救絕望的孩子走出困境,是教育最大的魅力

 看點    當教育日益成為一條雞娃賽道,過度強調“拔優”功能,大多數普通孩子,尤其是後進生的成長空間必然被不斷擠壓。不過,仍有一些老師選擇追尋教育的初心。全人之美課程創始人、名師陳美麗,就是這樣一位教育者。她曾跟随新教育實驗團隊,來到塞北大漠,也在這裡找回了教育的意義。

支援外灘君,請進入公衆号首頁面“星标”我們,從此“不失聯”。

文丨周滢滢    編丨Jennifer

這些年,我們聽到也看到很多精英學子的成長故事,教育于這些孩子而言,無疑是錦上添花。良好的家庭支援,加上優質的教育資源,成就了一批批令人豔羨的精英少年。

但是,教育并不完全是一條賽道,除了“培優”和“拔優”,我們還應該對它有哪些期待?教育真正的魅力在哪裡?

最近,外灘君看到一個溫暖的故事,它像是中國版《放牛班的春天》,又像是現實版《特别的女生薩哈拉》。共同點在于,主人公都是一位逃學厭學、為傳統教育所不容的孩子,因為遇到了一位好老師,人生被徹底改變。

這位好老師,就是全人之美課程創始人、國文名師陳美麗。而被改變的學生,叫曼曼,她甚至無法用“學困生”來形容,更像是一個“教育狼孩”。

陳美麗曾在體制内的公立學校,被評為十佳名師;也在優質的民辦學校裡,教過一批最優秀的學生。可是,教學生涯中帶給她最大幸福感的,卻是在内蒙古鄂爾多斯高原上的一段經曆。

堅守大漠5年的女教師說,拯救絕望的孩子走出困境,是教育最大的魅力

陳美麗老師

2010年,她作為一名江南水鄉的女子,跟随新教育實驗團隊,一批富有理想主義熱情的教育工作者,來到罕台新教育實驗國小,紮根海拔1500米的貧瘠荒漠,整整五年。

比起惡劣艱辛的生活條件,更讓她感到震驚的是,當地孩子的學習成績可謂“差到極緻”,學生的父母們幾乎沒什麼文化,也不重視教育。

也正是在這裡,她遇到了曼曼。這個二年級女孩,從不學習、也不認字,原生家庭裡壓根沒有正常的養育環境,導緻她的認知、性格、生活等各方面,都像一個未開化的野孩子。

曼曼在被當成親生女兒一樣悉心照顧,加上無數個日日夜夜的陪伴、引導,她在短短的五年裡,竟然煥發了全新的生命,成長為一個自信從容、落落大方的女孩,後來還考上了大學。

“大漠狼孩”的命運,就此被改寫。在所有熟知曼曼的人看來,這不亞于是一場教育奇迹。

在離開鄂爾多斯的高原後,陳美麗将這段“破繭成蝶”的經曆,寫成了《走出大漠的女孩》一書。被這一故事所打動,外灘君采訪了陳美麗老師。

堅守大漠5年的女教師說,拯救絕望的孩子走出困境,是教育最大的魅力

從江南到塞北的教育征途

回憶在罕台的那一段日子,陳美麗形容,更像是“被逼上絕路”。

由名師幹國祥率領的新教育實驗團隊,原計劃是在江蘇寶應的一所學校裡,展開一場理想教育的實驗。可臨時有變,學校批複不下來,這時位于内蒙古罕台的一所學校伸來了橄榄枝。

作為幹國祥的夫妻,陳美麗放棄了自己所喜歡的江南生活,拖家帶口來到了荒涼大漠,一段教育征途就此開啟。

剛到罕台鎮,她發現處境的艱難,已經遠超想象。斑駁簡陋的臨時教室,難以下咽的餐食,宿舍裡甚至連自來水都沒有...到崗第一天,陳美麗一行居然是化身“粉刷匠”,撸起袖子粉刷教室。

比這更有挑戰的是,很多學生都來自于文盲、半文盲家庭,大多數孩子的父母隻有國小學曆,家庭裡的精神文化生活乏善可陳,甚至都找不出兩本書。

尤其是二年級的孩子,據說是有史以來成績最差的一屆學生,在當地的考試中,總成績排名最後,且落後很多。

“站起來,我們就是一道最美的風景”,被理想主義熱情所召喚,陳美麗和新教育實驗的核心團隊成員,選擇了迎難而上。

堅守大漠5年的女教師說,拯救絕望的孩子走出困境,是教育最大的魅力

陳美麗和孩子們的合影

教學經驗豐富的陳美麗,負責接手成績最差的二年級。就這樣,陳美麗遇到了曼曼。

初見曼曼時,她被震驚到了。淩亂的短發、髒兮兮的衣服、一雙驚恐的眼睛,分辨不出是男孩還是女孩。課上大多數時間,她就趴在桌上,一副生無可戀的樣子。

最簡單的學習内容,到了她這裡,竟然比登天還難。

已經上二年級的她,隻能勉強從1數到10;

補課幾個月後,27和72在她眼裡還是一樣大;

閱讀更是成問題,簡單到像是“搖到外婆橋”這樣的兒歌,教了一個星期,也未必能讀順暢。

“在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見過不少由于受到教育的傷害而無法順利學習的孩子,我無法确定曼曼在成長中到底遭遇了什麼。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像曼曼這樣的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沒受到過任何像樣的教育。作為老師,無法改變她的家庭和她的過去,那麼現在自己又能做些什麼?”陳美麗不知該如何應對。

堅守大漠5年的女教師說,拯救絕望的孩子走出困境,是教育最大的魅力

陳美麗給歡度六一的孩子們梳妝

“除非改變她的生存環境,否則教育能做的就非常有限。” 幹國祥的這句話,點醒了她。

對于曼曼這樣的“狼孩”,教育的前提,是讓她脫離原有的成長環境。可是,如果将曼曼接過來和自己一起住,這是一個非常冒險的決定,對于老師來說,也是巨大的犧牲。

陳美麗的内心充滿猶豫。

偶然的一天,她重讀到狄金森的一首詩——

如果我能使一顆心免于哀傷,

我就不虛此生。

如果我能解除一個生命的痛苦,

平息一種酸辛,

幫助一隻暈厥的知更鳥,重新回到巢中,

我就不虛此生。

她被瞬間擊中。曼曼這樣的孩子,可不就是一隻暈厥的知更鳥?一顆待拯救的哀傷的心?

一直橫亘在她内心深處的疑問,也似乎得到解答:自己活着究竟是為了什麼?教師這份職業的意義究竟在哪裡?

“人生短暫,終其一生,我能做的必定是非常有限的。學校教育、教師職業的魅力,或許就是拯救一個看似無望的孩子走出困境,這在某種意義上遠勝于幫助一個背後已經有優秀家庭支援的孩子。”

往後艱難的日子裡,陳美麗還經常想起狄金森的那首詩。

無處不在的“習得性無助”

就這樣,曼曼從課堂,走進了陳美麗的生活。

她像照顧女兒一樣,為曼曼洗澡梳頭,陪她閱讀,教她兒歌,督促她寫作業。在溫暖的家庭氛圍中,“教育狼孩”也開始一點點褪去身上的“野”。

可是,現實中的教育,重來都是一條彎彎曲曲的路。對于曼曼這樣的孩子,“靜待花開”的過程也許會漫長到讓人絕望。

堅守大漠5年的女教師說,拯救絕望的孩子走出困境,是教育最大的魅力

罕台實驗國小的新校園

在課堂學習上,曼曼依然充滿了困難。哪怕堅持在課後、寒暑假給她補習,依然收效甚微。

由于自幼缺乏語言交流,錯失了敏感期,她對于動筆畫畫和寫字,總是充滿了恐懼;

布置下來的作業,也根本沒法完成;

學習表現更是大起大落,遇到稍微難一些的任務,尤其是數學,習慣性地推脫和逃避,“我不會!”

在和曼曼的“狡猾”作戰的過程中,不僅陳美麗,罕台實驗國小的其他老師也常常感到力不從心,甚至有年輕老師被氣哭了。

“曼曼這樣的孩子,就是上天派下來考驗老師的。”校長幹國祥親自輔導後發現,曼曼身上存在非常嚴重的“習得性無助”。由于在過往的生命中,沒有形成積極認識事物的性格,導緻她的情商嚴重不穩定,易受傷害,進而影響到學習。

這種“習得性無助”,往往是心理素質不好的孩子,遇到挫折後的第一反應;也是很多學困生由于初始學習失敗,陷入惡性教育循環的根源。

堅守大漠5年的女教師說,拯救絕望的孩子走出困境,是教育最大的魅力

陳美麗給孩子們輔導功課

作為班主任,陳美麗決心相信種子,相信歲月。首先,就要在最重要的閱讀之路上,陪同曼曼艱難地行進。

她在課前帶着曼曼提前熟悉學習内容,領着她逐字逐句讀每一首兒歌、每一本繪本。

二年級下學期,當其他孩子閱讀進步飛快,平均閱讀量可以達到一周40本繪本時,曼曼還是無法獨立閱讀,隻能翻看圖檔;

到了三年級,其他孩子開始閱讀“橋梁書”,完成從圖畫書到文字書的閱讀跨越,甚至有孩子開始挑戰整本書閱讀。而曼曼在老師的陪同下,可以完成每周20本繪本,一周最高達到幾萬字的閱讀量。

當然,這離陳美麗向所有孩子提出的“一年閱讀1000萬字”的目标還很遙遠。

曼曼的閱讀路,還很漫長,蛻變卻也在一點一滴地發生。

寒暑假裡,陳美麗依然将曼曼接到自己身邊,帶着她閱讀和寫作。某一天晚上,陳美麗陪曼曼讀了一篇散文詩《獻給母親的康乃馨》,晚上,曼曼在作業本上寫了自己的媽媽——

我的媽媽是個笨蛋,而且我的媽媽很傻。我的親人都問我:“是誰把你生下來的?”我說:“是我嬸嬸把我生下來的。”我的親人說:“不是的,是你媽媽把你生下來的。”

我很奇怪,為什麼是我媽媽把我生下來的?媽媽又笨又傻,她是怎麼把我生下來的呢?我的親人問:“你喜歡你的媽媽嗎?”我說:“喜歡。”

星期五回到家,我看到媽媽生病了,她好可憐,褲子都破了。

讀着這樣的文字,陳美麗感到一陣心酸,她也很慶幸,沒有放棄曼曼這樣的孩子,“至少,她可以有和她母親不一樣的人生。”。

與此同時,陳美麗發現,曼曼其實是一個有語言天賦的孩子。雖然她常不能寫完一篇文章,有時候隻能寫個開頭,但是筆下的文字卻質樸而動人。

她到底是什麼時候開竅的呢?不得不知。不過在堅持閱讀和寫作的同時,曼曼的文字确實變得越發靈動。

再後來,曼曼竟可以獨立閱讀了。她開始讀《笨狼的故事》《狼王夢》這樣的書,常常讀得笑出了聲,臨睡覺也舍不得放下。

無數個日日夜夜,她就像一隻蝸牛,一步步爬得緩慢而又頑強。

堅守大漠5年的女教師說,拯救絕望的孩子走出困境,是教育最大的魅力

曼曼在校園劇場出演《俄狄浦斯王》

隻是這條道路一點也不平坦,包括後來的數學和英文學習。曾經在學習上的無助感,已經紮根進她的心裡,稍有觸動,便又需要老師和她一起努力,再重複一遍從無助到掙紮,再到破繭成蝶的過程。

清晨極靜之時,聽到鳥鳴,

令人不敢堕落

在罕台實驗國小,曼曼的生命狀态和學習狀态,在一點點地變好。她甚至敢上台表演節目、演出童話劇、主動要求擔任主持人了....

陳美麗相信,讓曼曼的身心得以舒展的,不止是她在學習中不懈努力所取得的小小成就,也不隻是老師們日複一日的付出,而是整個日益豐富的生活,甚至包括校園裡這些看似無關的驚奇。

堅守大漠5年的女教師說,拯救絕望的孩子走出困境,是教育最大的魅力

曼曼在校園小橋音樂會上表演

因為,校園裡的一切,都在向孩子們傳遞生命的真谛:生命,就是應該用來創造美好的!

由于陳美麗等一群理想主義熱情的老師們的到來,一個貧瘠大漠裡的鄉村學校,變成了一個充滿驚喜的“大漠綠洲”。

他們在這裡,建設了童話劇場、有玻璃天窗的教學樓、室内體育館,還在每層樓的欄杆外種植有各種花草植物,打造成懸浮的空中花園,還養了各種各樣的小鳥。

堅守大漠5年的女教師說,拯救絕望的孩子走出困境,是教育最大的魅力

教學樓裡的“空中花園”

陳美麗将自己的教室裡,也擺上各種花草和花木,取名為“願望花教室”,富含着各種新的機會和可能。

孩子們除了在鳥語花香中迎接新的一天,還在朗朗書聲中被喚醒。

在罕台實驗國小的課程中,有一門奇妙的課程——晨誦。它和傳統的以知識和背誦為目的早讀課不同,晨誦課,需要有老師的深度參與,精選一首詩歌,還要配上音樂和導讀,它是指向生命完整的課程。

堅守大漠5年的女教師說,拯救絕望的孩子走出困境,是教育最大的魅力

孩子們在願望花教室裡彈奏吉他

在學校每學期都會接觸學習一門新樂器

“如果用沈從文先生的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于清晨極靜之時,聽到鳥鳴,令人不敢堕落’。”陳美麗表示,晨誦的目的,正在于喚醒孩子内在的美好和渴望。

讀什麼呢?作為晨誦體系課程的研發者,陳美麗認為,誦讀内容和形式,首先要符合孩子的身心發展和認知規律。

比如,給到一年級孩子的是童謠,它就好像是“母語的乳汁”,富有節奏感,能給孩子一種内心安全感。因為有歡快的節奏,孩子們可以邊拍手邊唱,身子也跟着動起來。

“一年級孩子最先需要發展的,是身體,隻有讓他們的身體能量消耗了,才能安靜下來,進行大腦層面的認知學習。”她提醒,現在很多低齡孩子被判定為多動症,就是因為沒有充分的肢體運動。

從兒歌童謠,到自由童詩,再到唐詩宋詞,晨誦課上,孩子們将跟随四季變化、二十四節氣、以及節日慶典,徜徉在相對應的詩歌中。

堅守大漠5年的女教師說,拯救絕望的孩子走出困境,是教育最大的魅力

孩子們在晨誦

對應季節變化,孩子們既有“百花課程”,在詩歌中迎接千紫萬紅的盛開;也有”落花課程”,在無可避免的百花凋零中,領悟歲月的流逝和生命的可貴。

某一天早晨,陳美麗要帶領孩子們讀的是《落花》這首詩——

春光冉冉歸何處,

更向花前把一杯,

盡日問花花不語,

為誰零落為誰開。

她先帶來了一首主題歌,樸樹的《那些花兒》,“那片笑聲讓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在我生命每個角落靜靜為我開着,我曾以為我會永遠守在她身旁,今天我們已經離去在人海茫茫......”

在溫暖憂傷的歌聲中,陳美麗會進行一番深情的導讀(節選):

“在院子裡在街道旁,當你看到從枝頭飄落的花瓣,你可曾為她感歎,為她惋惜?

在公園裡在田野上,當你看到從枝頭飄落的花瓣,你可曾感到光陰在悄悄流逝?

在校園中,在你每天必經的路上,當你看到從枝頭飄落的花瓣,你可曾覺察到生命的偶然和脆弱、美麗和精緻?這一個短短的春天,花落知多少。

這一個長長的人生啊,花落知多少。”

在晨誦課臨近結束,陳美麗還啟發孩子們思考:

“你的春夏可曾開出怒放的花?你的秋冬又因為什麼而甘願凋零?你将付出什麼讓這個世界因為你而美麗?你又将留下什麼讓這個世界因為你而歎息?”

針對每一天的晨誦,陳美麗都會像這樣精心撰寫相應的導讀語,她将之稱為“生命的編織”。

“如果我們讀這首詩,隻是明白詩人站在花前喝酒憂傷,那麼它又與孩子們何幹?教育一定是朝向生命的,教育的本質,就是生命的本質。”

在這樣日複一日的生命編織中,孩子們不僅在讀詩,也在讀自己。所有孩子包括曼曼,漸漸變得柔軟而詩意。

堅守大漠5年的女教師說,拯救絕望的孩子走出困境,是教育最大的魅力

孩子們表演莎士比亞的《暴風雨》

陳美麗記得,某個夏天來臨,孩子們誦讀《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曼曼特地用精緻的邊框将這首詩框了起來,還精心設計了配圖:一片草地上長着一棵茁壯的柳樹。最上方,幾株柳條倒挂下來,透着青蔥的氣息。

教育的奇迹,

在于喚起内心的願望

六年後,新教育實驗團隊與學校的合同到期,離開了罕台。但是,陳美麗和團隊老師們所播撒的教育火種,卻在無聲地燃燒着。

陳美麗的學生中,有孩子在日後破天荒地考上了北大,成了整個罕台鎮教育史上的奇迹;不過,更令她覺得驕傲的,還是曼曼。

她曾擔心,曼曼到了國中,會扛不住學習壓力,再次放棄學業。可沒想到,生命一旦被被喚醒過,就擁有了堅不可摧的韌性。

曼曼不僅扛住了學業壓力,還以自己的體育特長,考上了當地最好的高中——達旗一中,後來考上了呼和浩特職業學院,學習休閑體育專業。如今,這個女孩依然在不斷地學習和充實自己,努力追尋自己的夢想。

堅守大漠5年的女教師說,拯救絕望的孩子走出困境,是教育最大的魅力

罕台實驗國小角落裡的春天

更讓她感到欣慰的是,走出大漠的曼曼,面對自己的原生家庭,并不感到窘迫。她始終有一種質樸的善良,和自我接納的成熟。而對于曼曼來說,陳美麗更像是她“精神上的母親”,是她想要努力成為的人。

被改變的不僅僅是學生,還有當地的老師。在陳美麗一行到來之前,這裡的很多老師,不知道也不曾看過“教育的力量”。在被這樣一股“教育的春風”吹佛過後,他們看到了教書育人的另一種可能。

再回頭看那段罕台歲月,陳美麗卻說,“我拯救的不是學生,而是我自己”。

她認為,從一名教師生命的完整度來說,曼曼和罕台實驗國小,是恩賜自己最好的禮物,它讓自己從僵化走向了靈活,從單調走向了豐盈,從膚淺走向了厚重。

堅守大漠5年的女教師說,拯救絕望的孩子走出困境,是教育最大的魅力

陳美麗和罕台的孩子們在一起

曾經,她是公立學校和民辦學校最優秀的教師之一,但是陳美麗覺得,自己對課程、對教育、對生命的看法,依然浮于表面,不夠深刻。“教育是一個生命召喚和引領另一個生命,直到現在,我才對這句話有了真正的了解。”

經過這段特殊的教學生涯,她更清醒地認識到,每一個生命,都有無限的可能性,而教育要做的,就是激發孩子内心深處的渴望。

而今天的教育環境,對那些暫時落後的孩子,并不寬容。在一個強調拔優和培優的大環境裡,孩子們在學習中所感受到的挫敗感,遠遠多于獲得的成就感。

這也導緻,深陷“習得性無助”的孩子越來越多,他們何嘗不是困在自己人生的“大漠”裡,另一類被抛棄的“教育困獸”。

回到當下,随着通過讀書實作上升流動的工具價值被重新審視,我們或許可以從陳美麗和曼曼的故事裡,看到教育的另一重價值——激發生命内在的能量,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走向屬于自己的成功。

發現優質教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