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突然的斷裂與墜落,明末清初華夏文明開始落後于世界

作者:艾迪特

#曆史開講#

突然的斷裂與墜落,明末清初華夏文明開始落後于世界

浩瀚的世界曆史長河中,曾經誕生過許許多多的文明,這些文明都曾經有過短暫的輝煌,但大多都如流星般消失在曆史長河之中,唯有華夏文明傳承至今。自秦一統中國,華夏文明進入到了快速發展期,進而領先于世界,并影響着世界。到了隋唐時期達到頂峰,成為一個不可能被超越的存在。随後發展的速度雖然有所放緩,但一直保持着領先世界的步伐。一直到明末清初時期,華夏文明仿佛突然發生了斷裂與墜落,被西歐文明追上并超過了,越拉越遠,一直到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我們才慢慢拉近了與西歐文明的距離。為什麼華夏文明的發展速度會衰弱?被超越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突然的斷裂與墜落,明末清初華夏文明開始落後于世界

應當說回答這個問題的難度很大,值得專門寫一本書。我個人總結了以下七方面的原因,與朋友們共鑒之。

突然的斷裂與墜落,明末清初華夏文明開始落後于世界

一、氣候原因,小冰河時期,糧食減産,北方入侵和國内動亂

明朝末期,受小冰河氣候的影響,中國北方糧食大面積減産,産糧大省山東、河南、陝西出現了糧食絕收的現象。由于明朝政府受困于江南士紳圈地稅收減少,北方遼東戰事不斷财政失血,無力救助越來越多的災民,最終導緻了民變發生。而正是由于災民救助不力,導緻流民增多,而使以李自成和張獻忠為首的起義軍能輕松地招募到兵員,多次死灰複燃,最終攻陷了北京,逼迫崇祯自盡而亡。

糧食減産對于北方的蒙古部落和滿清後金來說也是緻命的威脅,由于存在着實際的社會分工問題,蒙古部落與滿清後金需要與明朝交換糧食、鐵器、絲棉等必需品。而明朝由于糧食大量減産,流民四起,可供交換的商品驟減,價格驟增,驅使北方民族侵入長城進行搶奪。戰争對于文明的破壞是巨大的,不僅僅是人口的流失,還包括了經濟被重挫、文化傳承被斷裂、社會道德水準墜落、政治文明倒退。

突然的斷裂與墜落,明末清初華夏文明開始落後于世界

二、思想僵化,抵制創新。祖制不可改動,違背祖制的都不允許

明朝在建立之初,無論是政治思想還是社會思想、文化思想,擺脫了元朝統治者給漢人的一些禁锢,出現了大踏步的發展和創新。但在明成祖以後,曆代皇帝思想僵化,固守于太祖之法不可變,違背祖制不允許,錯過了一次又一次的變革創新機遇。而清承明制,這種固守僵化的思想也沒有變化。這種情況如同現今的平劇,在平劇出現之初,博采昆曲、評劇、河北梆子、陝西秦腔等戲種,進行了大膽的創新,獲得了大江南北大多數人的喜愛,被譽為了國粹。而到了現代,平劇從業者們固守于門派唱腔不思進取,與門派不一緻的唱法不允許,與門派不同的演出形式要打擊。全然忘記了平劇出現的初心是取悅觀衆、服務觀衆。進而導緻了喜歡平劇的人越來越少。明清僵化思想對于文明的破壞也是如此。

突然的斷裂與墜落,明末清初華夏文明開始落後于世界

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自漢以來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于文明的發展有着其積極的意義。畢竟儒家思想有其積極性和先進性。但其他家知識不被推崇、不被社會推廣則嚴重影響了文明發展的持續性,對文明發展的基礎影響巨大。特别是在官員選拔過程中,單純地以八股取士,八股取士固然有其一定的先進性,可以快速地把對四書五經了解透徹的知識分子選拔出來。但政治文明不僅僅是四書五經和詩詞歌賦,很難想象一個對于農業、商業經濟一竅不通的官員會為一個地區的發展做出大的成績。是以明清兩代官員考核的标準是清廉與稅賦的上繳多少,而這兩項往往是可以做手腳的。官員選拔獨尊儒術的後果使得整個官員體系外行上司内行,互相擠壓、攻旰,導緻政治文明、公德心、社會文明停滞不前。

突然的斷裂與墜落,明末清初華夏文明開始落後于世界

四、技術洩密,經濟受損。

華夏文明發展到了明末清初,科學和生産藝水準大幅度地領先于世界。但由于受儒家思想影響,長期以來妄自尊大、以自我為中心,對于科學技術、工藝制造流程、知識産權等不懂得保護。而随着荷蘭、西班牙等海運國家的崛起,中國的陶瓷、茶葉、絲綢、紙張、白糖、鐵鍋等産品進入了歐洲市場,遭到哄搶。跟随商船而來的商人、傳教士以及國内的一些不良匠人受利益的驅使,将一些工藝技術竊取到了歐洲。

突然的斷裂與墜落,明末清初華夏文明開始落後于世界

如造紙術,雖然早在宋元時期通過中東傳到了歐洲,但其工藝水準一直沒有進步,生産的紙張脆硬,缺少柔韌性,不易儲存,故其作畫隻能做到油布上。再如制鐵技術,到了明末,佛山地區已經能鑄造出特大号鐵鍋用于制糖等食品加工業,而歐洲人受限于此項技術,其包括制糖在内的食品加工一直沒有起色。對于工藝的重要性需要多說一句,一戰時,俄國人受困于玻璃制造技術,最後花了一百萬法郎買來了生産工藝的秘密,隻有兩個字“攪拌”。

突然的斷裂與墜落,明末清初華夏文明開始落後于世界

五、人口驅動,人口多,以人力解決,歐洲人口少,驅動創新

科技進步的驅動力有一個因素是人口的驅動作用。明朝建國以來,實行了相對寬民的政策,人口增長很快。到明末清初時期,全國人口約1億左右(雖然明最後一次統計資料是5000多萬,有許多賤民沒有統計),人口增多,使用人力的成本就很低,機械代替人力的驅動性就很弱。而在歐洲地區,由于人口較少,機械化的驅動性特别強。創新的動力也足。

突然的斷裂與墜落,明末清初華夏文明開始落後于世界

六、滿清殺戮,奴隸制統治

明末農民起義以及滿清入關進行的殺戮對于文明的破壞也很大,直接導緻了在一段時間内文明出現了倒退。殺戮一方面造成了人口減少、社會道德水準的急驟降低,另一方面由于殺戮破壞了社會穩定,原有的科學工藝技術被破壞甚至被滅絕。另外,滿清實行的奴性統治也阻碣了文明的進一步發展,一個剛剛脫離茹毛飲血的民族不可能會關心文明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特别是其實行的奴性化統治,直接将華夏公德心給打到了一個新的低度。

突然的斷裂與墜落,明末清初華夏文明開始落後于世界

七、明以來對匠戶的輕視,匠戶制度

明代以來實行的匠戶制度和對于匠戶的蔑視也在一定方面影響了科學技術的發展。明承元制,對于匠戶實行了賤戶制度,即匠戶世世代代隻能做匠戶,不能做官、不能為農、不能随意搬遷移動。而由于匠戶是賤戶,從事着繁重的勞動,但得到的卻是勉強糊口的報酬,還在人格等方面被其他人所蔑視。匠人們活下去已是不容易了,哪有心思去推動科技的進步?而清朝也繼承了明的匠戶制度。

突然的斷裂與墜落,明末清初華夏文明開始落後于世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