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充分彰顯主流媒體價值引領作用——《平“語”近人——習近平喜歡的典故》(第二季)傳播樣态解讀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網

近年來,以弘揚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原創電視文化節目成為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

2021年2月18日起,中宣部與中央廣播電視台聯合推出的特别節目《平》、《近人——習近平最愛的典故》(第二季)在中央廣播電視台20:00綜合頻道播出,中央電視台、中央電視台新聞客戶同時播出, CCTV網絡等同步播出,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據統計,節目播出後,"平語貼近人""典故""第一心""信仰""忠誠""玩法""愛國""創新""誠信""經典""文化"等成為高頻詞。這些熱詞的出現,證明了觀衆對傳統古典文化的強烈内需和用實踐進行重大理論分析,也說明電視文化節目可以通過獨特的風格和創新的傳播方式激發觀衆的情感共鳴,充分展現主流媒體價值的引領作用。

充分彰顯主流媒體價值引領作用——《平“語”近人——習近平喜歡的典故》(第二季)傳播樣态解讀

生動的故事 嚴謹的理論

電視在社會發展程序中發揮着重要作用。抽象的理論知識和思想的具象化和普及,是文化電視節目在傳播過程中需要達到的基本傳播目的。"講故事"是"Ping"的獨特風格特征和表達 - 這是習近平(第2季)喜歡的典故。針對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理論的"大主題"與觀衆關注的"小切口"緊密結合,用故事激發情感,與故事産生共鳴,用故事分析理論。在《離開丹心去摘汗綠》第三集中,節目從習近平總書記的母親跟他講《國家好忠心》的故事,結合革命烈士陳淑祥的《破腸明志》、紅旗拉夫守邊、老英雄張福清根深蒂固的名聲, 用生動具體的故事表達代替傳統的理論傳播,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将"忠誠"的主題帶入人們的心中。節目通過自身的叙事過程和審美形象建構,使抽象的精神價值以一種貼近内心的方式演變成一種内在的力量,進而引導觀衆在具體的生活實踐中反映價值和道德認同,融入具體的情感體驗和文化感受。

情感是心靈的門戶,如果溝通者想要将内容傳達給觀衆,首先必須打開心靈的大門。也就是說,廣大閱聽人傳播資訊的情感選擇和理性選擇有時是沖突的,一旦兩者産生沖突,情感選擇就會排在首位,甚至可以說是處于支配地位。是以,講一個好的中國故事,讓嚴謹的理論深深紮根于人心,用理論與實踐作對,是一種傳播藝術。在第六集《一句話就是重輕》中,張德勝為了履行"讓村民過上好日子"的承諾,帶領江巷村不到400名勞動力,靠一對肩膀,兩個竹筐,村裡1200畝低窪的全墊子一米高, 讓泥漿變成抗汛高産田,楊山州為了踐行"我要回家鄉石店樹,為百姓創造綠洲"的承諾,堅持"退休不褪色,離開黨",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帶領群衆植樹, 花了22年的時間才将56,000英畝的沙漠山脈變成綠洲。節目圍繞誠信的主題,用簡單的例子來架起觀衆内心感受和理論的橋梁,在情感叙事中,讓觀衆感受到簡單的感受,也讓觀衆聯想到自己,加強對内在價值觀的鞏固,不僅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而且有效地回饋樹立了誠信友好的價值觀。《平》貼近人——習近平最喜愛的典故(第二季)堅持生動的故事表達,實作理論思想在文化節目中的有效傳播。

多階段的創新溝通方式

《平》《親近人物——習近平最愛的典故(第2季)》通過習近平總書記的原聲短片、經典演繹、思想演繹、互動訪談、經典閱讀5個連結,搭建了古今情境融合、深度淺層思想啟蒙和真誠情感傳遞的平台,由7位主講者和5位口譯員,講解了總書記的起源習近平引述典故, 曆史故事和實際意義。節目以"不要忘記你的第一個想法,記住你的使命"為主題,用創新的技巧生動地诠釋了習近平總書記最新重要講話、文章和名言中反映的内涵和文化價值,以及會談中對古代經典和經典名言的引用。在節目的第二季中,除了延續了思想口譯員和經典口譯員之外,還增加了大學思想和政治教師的角色作為元素。他們來自不同的職業,用自己不同的經曆和故事來說明每一集的主題,讓内容更加立體。不同于傳統電視公開課節目的單一交流方式,本次節目增加了"實況采訪""互動問答"等環節,青年政學教師、特邀嘉賓、現場觀衆互動讓節目更加豐富多彩。

電視文化節目的傳播特點,使其能夠超越時空的局限,充分利用視聽語言,以更直覺的方式向觀衆呈現豐富多樣的文化資訊,增強觀衆的社會認知,進而充分實作電視文化節目的審美和認知功能。與第一季一樣,第二季依然以其宏偉的舞台設計突出節目主題,摒棄多餘的裝飾,以多平台的形式創新節目的傳播空間和模式。電視節目舞台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無論是箱體舞台還是觀衆參與三面舞台,還是在城市廣場或鄉村領域,都不可避免地自然形成了一定的空間場。溝通的目的要求程式無限擴充溝通空間,客觀上形成了程式空間與溝通空間之間的沖突。要解決這個沖突,我們需要突破視覺空間,把它延伸到更廣闊的領域。是以,《平》近距離人——習近平像典故(第二季)通過VR(虛拟技術)、AR(增強現實技術)的有機結合,将創造出更加生動逼真的場景,所有的故事都以虛拟現實的形式呈現,觀衆在南湖的煙雨中,牆崖上的"天際運河", 草廠胡同裡變化很大...為您的觀衆提供豐富的沉浸式體驗。節目采用高科技手段創造場景切換和流動,突破舞台視覺限制,是節目創新和傳播的有效手段。這些創新使理論和經典詩句變成豐富多彩的畫面和故事,讓優秀的文化通過真誠的情感感染觀衆,引導觀衆激勵自己,讓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

弘揚經典文化,滿足觀衆需求

符合閱聽人内在需求的文化節目,能夠有效觸及閱聽人,對其産生積極影響,發揮公共文化服務的作用,實作"文化人"的傳播目的。從本質上講,觀衆對古典文化的需求源于增強文化自信心的迫切需求。電視文化節目作為具有多種藝術形式的綜合性藝術表現形式,具有覆寫面廣、滲透率強、影響力廣等特點。電視文化節目具有鮮明的形象和文化娛樂功能,吸引觀衆深度參與、互動參與,在主流價值觀和思想的傳播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平近人——習近平最喜愛的典故(第二季)植根于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以中國曆史典故為載體,不僅滿足了觀衆對古典文化的需求,更注重對重大理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诠釋和引導。在《我将沒有我,我不會承受人民》的第一集中,習近平總書記的原始語音視訊引用了"大賢冰高,公共蠟燭無私之光"這句話,古典诠釋者将包含兩個典故——"高學識廣"和"公共蠟燭"分析,同時弘揚經典文化,符合習近平總書記的"第一心"的讨論, 提出了"無私"的這種高尚情操。系列12節目以獨特的傳播形式滿足觀衆内心文化理論需求,實作節目的傳播效果,引導觀衆回顧經典,領會理論,指導實踐,一個又一個的典故。

電視文化節目充分把握社會主義思想,滿足人民群衆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提升公民的文化素養,是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的重要載體。作為一部優秀的中國文化電視節目,《平》——習近平最愛典故(第2季)引導和鼓勵觀衆在具體的物質生活實踐中展現對價值和道德的認識,最終推動社會核心價值體系轉化為具體的情感體驗和文化感受,進而進一步喚醒文化記憶,增強文化自信心, 展現主流媒體的責任和責任。

(作者: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社會科學》作者:周曉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