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世紀至1819年為早期新加坡時期,位于馬來半島南隅,扼守馬六甲海峽南端
中南半島或稱中印半島,亞洲東南部半島,東臨南海,西瀕印度洋
南部馬來半島,又稱馬來西亞半島、西馬,舊稱馬來亞
北鄰泰國,南與新加坡相連,隔馬六甲海峽與印度尼西亞蘇門達臘島相望
廣義指東南亞大陸,包括越老柬及緬泰,馬來西亞馬來亞地區及新加坡、槟城、馬六甲
氣候濕熱,植被繁茂,河流山脈為中國延伸,山同脈、水同源,曆史悠久,語言多樣
托勒密《地理學指南》薩瓦納地區,關于新加坡的最早文字記載
毗鄰馬六甲海峽,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尼廖内群島相望,北柔佛海峽與馬來半島相隔
新加坡王國是馬來小國,約公元1299-1398年存在,疆界主要在今新加坡共和國
約公元1299年三佛齊巨港王子山尼拉烏他馬逃亡建立新加坡王國
14世紀蒙古和平時期新加坡經濟蓬勃發展,從小商埠轉化為貿易關系中心
新加坡繁榮驚動鄰近兩大勢力—大城王國和滿者伯夷王國
1398年被滿者伯夷消滅,1400年新加坡末王伊士幹達沙建立馬六甲蘇丹王國
15世紀初新加坡是暹羅屬國,後被馬六甲蘇丹王朝吞并,成為漢都亞屬地
1511年葡萄牙阿方索征服馬六甲王朝,修建法摩沙堡防止殘餘勢力反撲
1819年英國萊佛士與柔佛蘇丹訂約在新加坡設埠,新加坡成為英國殖民地
英國政治家托馬斯·斯坦福·萊佛士,新加坡建立者,遠東殖民帝國創始者之一
1824年3月17日英國與荷蘭簽訂,解決東南亞馬來群島貿易與勢力範圍糾紛
《1824年英荷條約》又稱《倫敦條約》,新加坡譯《盎格魯-荷蘭條約》
影響後來馬來西亞與印尼領土範圍,決定新加坡命運
1826-1946年英國對馬來半島海峽殖民地管理建制
由新加坡、槟城和馬六甲三個英屬港口組成,當地華人稱三州府或叻嶼呷
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新加坡成為東亞和歐洲的重要停泊港口
蘇伊士運河處于埃及西奈半島西側,橫跨亞非洲交界處蘇伊士地峽
頭尾在地中海塞德港和紅海蘇伊士灣蘇伊士城市,大型商船通行無船閘運河
1877年新加坡人口複雜性帶來嚴重社會問題,殖民政府建立華民護衛司署
管理華人社群事務部門,設立初衷是保衛南來華僑,實際發展為全面管制華人社會活動
《1909年英國-暹羅條約》也稱《1909年曼谷條約》,1909年3月10日英國與暹羅簽署
馬來亞被分成兩個部分,今北大年府、陶公府、宋卡府、沙敦府和惹拉府由泰國控制
吉打州、吉蘭丹州、玻璃市州和丁加奴州被劃入英國勢力範圍,成為保護國
馬來屬邦,俗稱五州府,馬來半島受英國保護但沒有加入馬來聯邦土邦總稱
1826年柔佛根據《英荷條約》成為英國保護國,為馬來屬邦之始
1909年其餘原暹羅藩屬因宗主權變更被劃歸英國
1942年太平洋戰争,馬來屬邦被日本占領,戰後歸還英國
1946年4月1日馬來屬邦與馬來聯邦、海峽殖民地(不含新加坡)組成馬來亞聯邦
一戰時期,新加坡沒有受到戰争影響,印度土兵起義很快遭到鎮壓
二戰改變世界局勢,歐洲殖民帝國衰落,英屬新加坡開始獨立程序
日據馬來亞時期或日占馬來亞時期,1941年12月8日日軍入侵馬來亞
英屬馬來群島(馬來亞、新加坡、北婆羅洲、砂拉越和汶萊)先後被日軍占領
1941年12月8日-1942年1月31日馬來亞戰役,同盟國與日本在英屬馬來亞戰事
日軍擁有豐富戰鬥經驗且叢林戰準備完善,英軍訓練不足和指揮不力但兵力遠大于日軍
山下奉文以難以置信速度攻破英軍防線,日軍勝利占領整個馬來半島及新加坡
溫斯頓·丘吉爾稱新加坡陷落為英國史上最大災難,日本稱此次戰役為日本版閃擊戰
1942年2月8日-15日新加坡戰役是東南亞戰區關鍵戰役,日軍攻擊海峽殖民地
最終成功占領整個新加坡島,善用自行車是日軍戰勝重要原因
新加坡日占時期也稱新加坡日據時期,新加坡作為英國殖民地因日軍占領中斷
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海峽殖民地政府投降至1945年9月12日日軍無條件投降
日本占領新加坡,馬來之虎山下奉文改名為昭南島(意南方光明之島)
行政上,新加坡成為日本一部分,為昭南特别市,是以也稱昭南時代
肅清大屠殺是日軍占領新加坡和馬來亞針對當地華人系統種族清洗
1943年日本在新加坡成立東南亞傀儡政權自由印度臨時政府以取代英屬印度
1945年9月5日英軍登陸正式接管新加坡,結束日本投降後新加坡無政府狀态
1946年3月英國結束對馬來半島軍事管制,4月1日新加坡成為直轄殖民地
1948年馬來亞共産黨武裝鬥争,英政府宣布全馬來亞緊急狀态,持續到1960年解除
英軍與馬來亞人民解放軍進行十二年遊擊戰,馬來亞緊急狀态或反英民族解放戰争
1953年英國着手新加坡憲制改革,1955年2月8日《林德憲制》獲批
成立民選政府,部長由英國人和民選議員分任,最高決策機關為部長會議
1948年1月31日馬來亞聯合邦成立,由馬來州屬與海峽殖民地槟城及馬六甲組成
英國嘗試合并為馬來亞聯邦遭到馬來民族主義者強烈反對
最後馬來亞聯邦解散,重組成馬來亞聯合邦,恢複馬來統治者象征地位
馬來州屬依然是英國保護國,槟城與馬六甲依舊是英國殖民地
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合邦獨立,成為英聯邦一員
1959年新加坡立法議院大選,新加坡自治後第一次選舉,立法議院由新加坡全民選出
立法議院席次中赢得多數政黨組成執政政府,李光耀人民行動黨取得壓倒性勝利
目前仍是新加坡執政黨,從未失去新加坡立法機關絕對控制權
1959年6月3日新加坡内部自治成立自治政府,李光耀成為第一位總理
李光耀,新加坡國父,祖籍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高陂鎮黨溪鄉,人民行動黨創始人
政府機構精幹,嚴格要求公職人員廉潔奉公,實行高工資,保證效率,維護社會穩定
新加坡變化引起馬來亞東古總理害怕,擔憂新加坡被共産黨占據
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和新加坡、砂拉越與英屬北婆羅洲(沙巴)組成馬來西亞
新加坡州是1963年9月16日馬來西亞設立州,新加坡英屬時期結束
新加坡州與馬來西亞聯邦政府在經濟、财政、政治意見相左
1964年新加坡種族騷亂,牽涉華人社群和馬來人社群大型種族騷亂
1965年馬來西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将新加坡州從聯邦除名
8月7日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簽訂《新加坡獨立協定》
8月9日新加坡退出聯邦,成為獨立新加坡共和國,新加坡從馬來西亞完全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