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說“允許哭”比“哄他笑”更重要?

作者:現代家長

#大有學問#

犯了錯不許哭——“自己做錯了,還有臉哭?”

考砸了不許哭——“哭有什麼用?有哭的功夫把成績搞上去!”

傷心難過也不許哭——“就知道哭,除了哭你還會幹什麼?”

很多人認為哭似乎代表着一種“負能量”,意味着失敗、懦弱、任性。是以,當孩子無論是傷心哭、無助哭,還是痛苦哭、委屈哭的時候,通常父母馬上會說“不要哭了”,讓孩子趕快停止哭泣,還耳邊以清淨。同時,我們認為,孩子不哭了、破涕為笑了,這個麻煩就過去了。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家長篇·

我曾不被允許表達情緒,導緻我對他人的情緒很難共情。

——湖光,公務員

小時候我因為哭,挨了很多打,最後生生被打成一個再也不哭的倔強少女。

是啊,哭有什麼用,如果眼淚有用的話,那要腦子幹什麼?長大後,我一直活得很剛強,在别人看來是強大。我以為這樣挺好,直到我成了母親。

孩子的哭聲成了我的魔咒,如果我哄了他五分鐘他還不住口,我就會變成炸毛的公雞、鼓氣的河豚、豎刺的刺猬,情緒瀕臨崩潰。

相比之下,我老公對孩子的哭鬧反倒寬容得多。

一次閑聊中,他說,他兒時睡午覺,有一次睡過了頭,一覺醒來發現天近黃昏,心中莫名難過,于是放聲大哭。這時,媽媽抱着他,輕撫他的後背,直到他哭夠為止。哭夠了,情緒釋放了,什麼都好了。

我在那一瞬間頓悟:一個曾被允許表達情緒的人,才有能力接得住别人的情緒。我自小被壓抑眼淚、被遏制情緒,我的感受被隔絕後的結果是,我對他人的任何情緒、心情,都很難共情,包括對我的孩子。

這次頓悟,是我人生改變的重要節點之一。

上周,我的一個閨蜜給我講她的婚姻困境,講到難過時,她在電話那頭大哭起來。我沒有挂電話,而是耐心地陪着她。聽她哭了半小時之後,我問,你還好嗎?她說:“哭完,好像内心就比之前強大一些了。”

是啊,我們在允許自己流淚、允許自己軟弱之後,才會真正明白何為強韌。

哭在很多時候,它比說教有用,比評判有用,比指點江山有用,比人生導師有用。因為它代表一份允許、一份接納、一份體恤,而“不許哭”“不要哭”,才是讓我們和孩子備感壓抑的陷阱。

如果我們始終不敢面對悲傷和眼淚,就永遠無法成為有同理心的人,就無法成為有共情能力的母親。而我們的孩子也将在一次次的不允許哭泣之後,被迫學會壓抑,學會情感的隔離。

其實,當你真正對人性有所了解之後就會發現,能夠表達悲傷并不是一種脆弱,而是一種強大。悲傷并不可怕,悲傷也是一種真情的流露。我們如此,孩子亦如此。

為什麼說“允許哭”比“哄他笑”更重要?

·教師篇·

“允許哭”比“哄他笑”更重要。

——張靜,某幼稚園園長

4歲的童童想搭一個像自己一樣高的塔。然而,搭着搭着積木總是倒塌,終于他生氣地大哭起來。媽媽見狀,趕緊過來安撫他:“寶寶不哭,媽媽幫你搭。”

童童不願意:“不要、不要、不要!”

媽媽試圖轉移童童的注意力:“咱們吃點好吃的,怎麼樣?”

童童還是不願意:“不吃不吃,我就是要搭很高很高的塔!”

媽媽拿出撒手锏:“你不是最愛看卡通片嗎?我給你放卡通片看吧。”童童聽到有卡通片可看,就停止哭泣,露出了笑臉。看到孩子笑了,媽媽松了口氣,上前親了孩子一下,心情也明朗了許多。

生活中,這種情境很常見。乍一看,濃濃母愛,媽媽用自己的力量想方設法地帶孩子走出不良情緒,不是很好嗎?然而,如果從專業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看,就會發現母親對哭泣的孩子感到焦慮,而不是給予溫柔的接納。

童童的心路曆程:

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全能的,想做什麼都可以,現在卻搭不成想要的高塔,這是怎麼了?難道我不是全能的?這讓我既生氣又難過,我得哭一會兒,我居然不是全能的……

媽媽來了,她看起來緊張又焦慮。看來這事真的很可怕,她和我都無法面對,她不願意看見我哭,估計哭是一件很不好的事。

看,她努力哄我開心,不讓我哭。可我希望她看到我的難過,了解我的感受,但她不願意,選擇了忽視,她建議我看卡通片。

既然這樣,好吧,我就看卡通片吧,反正我喜歡看卡通片。

于是,我笑了,媽媽不焦慮了,還親了我。我知道了:我笑,她就愛我;我哭,她就不高興。

童童媽的心路曆程:

寶寶因為搭不好積木很生氣,并為此哭了。孩子這麼努力,還搭不好積木,太可憐了。

我是個好媽媽,我要讓孩子開心快樂起來,不讓他沉浸在不好的情緒裡。

看,我做到了,他笑了!我很高興,親他一下,以此表達我愉悅的心情。

從事情的整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媽媽始終沒有看到孩子内心的需要,她隻看到了自己的需要:我不想看到孩子的眼淚,孩子哭泣讓我感覺焦慮,我希望孩子别哭了,笑起來。這樣,我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好媽媽;這樣,我的心理狀态就舒适多了。

我想我的分析,也許會讓一些媽媽感到難以接受。但真相往往是殘酷的,覺察和面對并不容易,這也是父母自我成長的困難所在。

為什麼說“允許哭”比“哄他笑”更重要?

父母拒絕面對孩子的沮喪,其實就是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孩子在嬰兒期感覺自己無所不能,随着認知能力的提高、活動範圍的擴大,現實生活一定會打破他的全能感。就像童童搭不了想要的高塔,這是必然的挫折體驗。

在這個過程中,他會體會并逐漸接受自己并非全能的事實,并在此基礎上,鍛煉出強大的内心和抗挫折能力。

生活會自然地給每個孩子提供這種機會,讓他打破全能感,讓他難過、哭泣,讓他有機會認識并接納真實的自己,而不是在能幹父母的幫助下,繼續維持幻想,保持虛假的自信。

哭泣是孩子遭遇挫折的開始。在傷心哭泣中,孩子終将明白“自己是有限的”,等他哭泣後恢複過來,就會獲得真正的成長,并慢慢強大起來。

但是如果母親見不得孩子難過,在焦慮的驅使下剝奪孩子從挫折中恢複的經曆和體驗。

人這一生,沒有誰會永遠順利而不遭遇挫折。是以,從這個角度說,允許孩子哭比哄他笑,更重要。

為什麼說“允許哭”比“哄他笑”更重要?

·專家篇·

哭泣是自然的康複過程。

——菁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哭泣是愈合感情創傷的必要過程。有父母在孩子身邊,他會感到在他最困難的時候得到了支援和關心。一旦通過哭泣排除了煩惱,他就又可以信心十足地面對生活。是以,當孩子哭泣時,如果我們關注他,而不是制止他,能使他更從容地面對困境,并從傷害中快速恢複過來。

當孩子哭泣時,我們需要注意哪些細節呢?

1.不要流露出不安,也不要給他忠告

例如,如果孩子哭是因為奔跑時摔倒了,你隻需摟着他,聽他哭。你可能很想責備他不小心,但請不要這麼做。孩子哭時,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他的感受和你的存在上,對其他全不在意。他哭的時候,是聽不進去任何忠告的,而你的任何責怪隻會加深他受到的傷害。

等孩子哭夠,重新感到安全時,他會急切地想知道剛才到底發生了什麼,你隻需要輕描淡寫地點到為止就行,比如說,“那個地方有水,可能你沒注意”就夠了。

2.靠近孩子,摟住他,讓你們的目光相接

不要讓孩子趴在你的肩頭或把頭埋在你的膝蓋上哭。你要溫和地鼓勵他擡頭看着你,感受到你對他的關懷和愛意。如果他注意到你充滿愛意的目光,可能會哭得更厲害,但你足夠的耐心終會使他放松下來。溫柔地觸摸,把他摟在懷裡輕搖,會把你的關切直接送入他的心田,此時言語是多餘的。

為什麼說“允許哭”比“哄他笑”更重要?

3.和藹地請孩子把他的煩惱告訴你

孩子放聲大哭,不會是無緣無故的。委屈越深,孩子越不容易開口。你要保持敏銳的觀察力,不論他開不開口,都要做到哭在前、談在後。

4.給孩子安全感

如果你發現孩子害怕某個特定事物,要向他保證,你一定會保護他,不讓他受到傷害。

5.不要對孩子的情緒做出評論

我們總是習慣從自身經驗出發看問題,覺得孩子為這點小事傷心根本不值得,要改掉這一點。當孩子難過時,不要輕視他,最好對他說“你這麼傷心我很難過”或“你不好受,我在這兒陪你吧”,這樣就給孩子機會去正視和處理他的壞情緒。

6.允許孩子暢快地哭,不要有時間限制

孩子哭,起先可能是為剛才發生的事,之後可能想到了以前發生的事,結果越哭越傷心。而你的表現越溫和,他哭得越久越厲害,因為他感受到了你的支援和關注,越發覺得委屈。

如果孩子長時間哭泣,不要限制他,隻需坐下來,把他摟在懷裡,允許他哭出内心的委屈。這是孩子處理不良情緒的機會,也是你将愛浸潤孩子心田的機會。

7.孩子大哭一場後或許需要睡覺

孩子大哭一場後,很可能會精疲力竭,這時他需要睡上一覺。

8.在充分哭泣之後,孩子會對生活有更高的領悟力

你要注意捕捉他天性中的閃光點,看到他不斷增長的自信,同時别錯過對他表達愛意。

生活不總是甜的,傷心、恐懼都是正常的情感反應,是以孩子哇哇大哭再平常不過。哭是一個信号,有助于父母了解孩子。我們應該克服内心的焦慮,接受孩子的不良情緒,把“哭”的權利還給孩子吧,陪伴他,傾聽他,擁抱他,給他足夠的安全感,讓他在我們溫暖的懷抱中認識自己,習得勇敢。

END

作者:培壘

編輯:壯青青

圖檔來源網絡,如有侵權

第一時間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