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訊加載中...
再一次沖鋒 | 守護家園這片海,退伍老兵在海底種珊瑚
躍進大海懷抱,潛入蔚藍海水深處,五彩斑斓、形态各異的珊瑚群逐漸出現,小醜魚穿梭其中,晃動着眼前這片蔚藍——這是深圳紅星志願隊隊長楊旭聰眼中的世界。從海底浮上來,他興奮地向隊員們喊:“種下的珊瑚都長大了!”
下海前,“鲨哥”講解種植珊瑚的注意事項。
今年學雷鋒志願服務月,南方日報、南方+記者走進了深圳市鹽田區海洋生态環保服務中心。在這裡,楊旭聰和退役戰友們組成的紅星海洋環保隊,清理海中垃圾、種植保育珊瑚,11年來一直守護家園這片海。
梅沙社群依山傍海,背倚郁郁蔥蔥的馬巒山脈,面向碧波蕩漾的大鵬灣。這天一早,環保隊的志願者們再次駕着小艇出海。楊旭聰告訴記者,這裡是他童年的樂園。“别人都喊我‘鲨哥’,我就像梅沙的一條小魚,和村裡的小夥伴在海裡玩耍着長大。”
公子小醜魚在聖誕樹珊瑚附近玩耍。
在楊旭聰的記憶中,海底有石頭的地方就有珊瑚,小魚從身邊遊過,都不怕人。然而,伴随上世紀80年代海域開發建設,海洋承受了巨大壓力。退伍回來的楊旭聰發現,熟悉的那片樂園已面目全非——海洋垃圾越來越多,海底的珊瑚早已枯萎。
為了拯救家園這片海,2012年,楊旭聰和志同道合的夥伴發起深圳市首支海洋環保義工隊。
聯手廣東海洋大學,環保隊摸清了梅沙海底珊瑚的家底:共43種珊瑚,珊瑚覆寫海域面積2.5平方公裡,有較為珍貴的鹿角珊瑚、多孔珊瑚、萬花筒珊瑚、腦型珊瑚等。
單靠珊瑚礁的自然修複還是太慢,人類的生産生活行為還可能導緻退化。于是,環保隊啟動了大梅沙珊瑚種植和保育項目,以人工幹預的方式,加快修護梅沙海域珊瑚生态系統。
種植保育珊瑚需要潛水技術和專業知識。“老一輩人稱珊瑚為‘石花’,就像石頭上開了花。”楊旭聰發現,老漁民們早就掌握了種植珊瑚的方法。老一輩下海捕撈,發現珊瑚的斷枝會将其夾回石縫。“舉手之勞”是老漁民與大海的約定。
隊員劉安祺觀察珊瑚與熊貓小醜魚。
環保隊延續了老漁民種植珊瑚的經驗,“珊瑚發燒友”劉志冰也加入隊裡,成為專業指導。
11年來,這支隊伍從最初12人發展到如今超400人,共出動海洋環保義工2200多人次,清理海上垃圾70噸,海底垃圾7噸;投放人工珊瑚礁50座,種植珊瑚苗20000株,成活率達90%左右,珊瑚種植保育面積約3萬平方米。
已經長在底座的聖誕樹珊瑚。
但楊旭聰沒有滿足于這些成績。每當看到孩子們在珊瑚缸前好奇驚喜的樣子時,楊旭聰總感到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兒時我們習以為常的,卻成了如今孩子們眼中稀奇的風景。”
海洋科普也成了楊旭聰和戰友們的重要工作。他用環保隊種珊瑚的故事,努力推動全社會對海洋問題的重視。“一滴防曬霜,就能殺死整片珊瑚。”楊旭聰在環保服務中心給孩子們做科普的時候,總能引來驚歎連連。
兩位隊員正在準備穿戴潛水裝備。
從曾經的邊防衛士,到如今的海洋衛士,在楊旭聰心中,自己隻是換了個地方守護家園。這個周末,這群退役軍人志願者們又背起氧氣瓶,像魚一樣潛入海水中,随着一枝枝珊瑚“種”下,海浪在他們身後譜成歌謠。
【記者】馬瑞婕
【攝影】梁钜聰
【剪輯】周鑫宇
【海報設計】吳穎岚
【通訊員】潘煜坤
【統籌】尚黎陽 李細華
【作者】 馬瑞婕;梁钜聰;周鑫宇;尚黎陽;吳穎岚;李細華
廣東退役軍人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