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地震為什麼沒有影響到 Google

原文連結:http://news.mydrivers.com/pages/20070120074305_14081.htm

2006年底,台灣海域地震,讓人們深刻感覺到網際網路的脆弱。在這次地震中,中美海纜、亞太一号、亞太二号海纜、FLAG海纜、亞歐海纜、FNAL海纜等多條國際海底通信光纜中斷。一時間,台灣,南韓,日本,菲律賓,甚至印度的呼叫中心都受牽連;中國使用者幾乎無法通路所有的美國網站以及網絡服務,有些網站雖然可以勉強登入,但速度也讓人無法忍受。

不過,與平時經常被“屏蔽”相反,Google在此期間幾乎沒有受到影響,搜尋引擎、Gmail以及Google旗下的其他服務都能夠在國内正常通路。

事實上,連接配接中國與亞洲、美國以及歐洲的電纜有多個系統。台灣地震隻損害了一部分海底電纜,但并不是所有的電纜都出現了問題。這個時間段内,從中國接入國際網際網路的服務,就取決于提供該服務的這個網際網路公司或者ISP購買的是哪些電纜系統,在地震中是否受到損害。

不過,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存在:一些國際連接配接雖然沒有受到地震的影響,但是過多地負載了從其它損害的電纜轉道而來的資訊流量,導緻交通堵塞。

Google使用了多網絡連接配接系統,如果某個資料中心出了通路障礙,系統會自動選擇其它的網絡路徑,由其它資料中心無縫地提供服務。

在設計和實施時,Google在中國的服務網絡充分考慮了備援要求,不會因為其它線路的擁擠而變得緩慢。是以,Google中國使用者感覺不到任何地震引起的變化。

為什麼Google成為此次地震事件中的特例?

時間追溯到2002年2月,Google的一個資料中心的主電源跳閘,導緻Google癱瘓了将近1個小時。有了這次教訓,Google便徹底改變了自己的檔案系統分布。

改進後的Google檔案分布系統,即便一個擁有80台電腦的支架被斷開連接配接,也能迅速完成再一次的備份,而且,并不中斷正常的服務。實際上,按照霍茨勒的說法,Google的“每台伺服器都有50個備份”。除此之外,多網絡連接配接模式應用,也為服務穩定提供了有效的硬體基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