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建的發展程序中,朝代不同會導緻行政區域劃分的不同。這樣一來,各個行政區域中駐紮的兵馬自然也會不一樣。
那麼距離我們最近的清朝年間,一個縣城通常會駐守多少兵馬呢?縣城下屬的行政區域規劃還有哪些?
駐守兵馬數量
根據《杜鳳治日記》資料記載顯示,清朝各個縣城中駐紮的兵馬各不相同。而在所有駐紮的兵馬中,又具體分為兩大類别,即綠營和八旗。
其中綠營屬于通用類兵馬,也就是所有縣城基本都會有。《清史稿》資料顯示,清朝年間的統治者提出要求,每個省份的綠營士兵,數量需要保持在六十萬左右。
看起來十分龐大,但實際分布到每個縣城中,并沒多少。
像當初太平天國發動叛亂的時候,清政府沒能及時鎮壓。一方面是因為馮雲山在紫荊山一帶的發展,已經取得不小成果,另一方面就是清政府實際擁有的縣城武裝力量不足。
面對當時已經接近數萬兵馬的太平天國,清政府首次鎮壓行動僅僅出動了不到千人,足見其無知與無能。
不僅如此,即便是普通的叛亂行動,民間也隻需要兩百人左右,就能夠将縣衙團團圍住。縣城想要化險為夷,還是得依靠鄉勇幫助才行。
否則等到大軍集結開拔,黃花菜都涼的差不多了。
至于八旗士兵,數量則更加稀少。以清朝年間廣東省豐順縣的駐軍記載為例,共有“千總”一名,下轄六十餘名左右的士兵,再加上管理各交通樞紐的士兵,總數不超過一百人。
想要指望這些人在千人規模的叛亂中發揮多少戰鬥力,的确有些強人所難。
何況清朝年間的八旗駐兵,并不是所有縣城都會存在。除去交通樞紐或者經濟發展十分良好的縣城外,一般的縣城都隻有綠營,沒有八旗。
這也難怪偏遠地區的縣城發生動亂後,更進階别的縣城,甚至有可能什麼都不知道。
民間傳言當中,就曾有地方武裝勢力直接控制縣令成為傀儡的案例。隻要縣令還在當地生活,他就不得不在朝廷和地方勢力之間虛與委蛇。
在這種情況下還敢向上級報告,那當真算得上忠君愛國。
雖說民間傳言多不可信,但清朝年間,地方縣令與豪紳互相勾結,并一同壓榨民脂民膏的事情,并不在少數。
可憐被壓迫到無知的老百姓們,隻能被迫的接受。若是縣令聰明,能夠掌握好這個度,百姓至死都隻是習慣。若是超過了百姓能夠接受的底線,這便導緻叛亂的發生。
縣下級行政區域劃分
那麼就清朝年間的行政區域劃分來說,縣衙下面,還有哪些行政區域呢?根據以往的情形來看,縣令這個官職,似乎就已經是最底層官員了。
可實際上,清朝年間的縣衙下方,還有至少四個行政區域。這四個形成區域及等級,層層向下,最終劃分為鄉、都、圖、村。
由于每一個地方的具體情況存在差異,都、土、可有可無,但鄉或者村必定會有。以往聽到的鄉紳,便是某個鄉中,資産最豐厚的一群人。
不過清朝年間的鄉和現代社會中的鄉卻不一樣,現如今大多數縣的管轄範圍内,鄉的位置不一樣,具體大小也各不相同,并沒有明确的固定标準。
而清朝年間許多縣下轄的鄉行政區域,固定為縣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倘若要再次進行細分,那就隻能以都、圖、村相稱。
至于必定會有村的情況,主要是縣衙管理模式有所差別。以山東定陶圍繞縣為例,行政區域就不以鄉為稱,當地縣令直接将所屬地盤劃分為五十九個村。
這樣做的好處是縣令要下達某項政策的時候,隻需要将五十九個村的相應上司人召集到一起就行。壞處則是少去鄉、都等中層行政機構過渡、稀釋後,縣令的壓力驟增。
每個村子發生不同的情況,村長無法解決時,就必須由縣令出面。此時若非叛亂、造反之類的事情,縣令就必須自行處理好,否則就是政績上的污點。
當然,真是叛亂、造反一類的事情,縣令也沒什麼好下場,要麼被一群好漢殺了祭天,要麼在官府鎮壓後,直接被摘掉頭上烏紗帽。
無論縣令在鎮壓叛亂過程中表現的有多好,在相應管轄的範圍内出現叛亂,那都說明縣令沒有管好,也算是無妄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