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11年斯裡蘭卡撈出明代石碑,翻譯碑文後,才知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作者:念寒塵緣

鄭和七下西洋,在海外多地留下自己的足迹,他的壽命與現代人相比算短壽,人生的精彩程度卻遠勝許多人。

通過以他的故事原型改編的電視劇和動畫,無論大人小孩都對他有所了解。

人們熟知的鄭和的故事,說他七下西洋是為了和平外交,與各國建立友好關系,揚明朝國威。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認可這個說法,對于他下西洋的真實目的,也有一些别的猜測,即使這些猜測并沒有史料佐證。

1911年斯裡蘭卡撈出明代石碑,翻譯碑文後,才知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直到印度洋打撈出鄭和從明朝帶出的石碑,翻譯了上面镌刻古文,才基本确定他的真實目的。

愛冒險的血脈

鄭和史稱“三寶太監”,也就是閹人。

無論是誰,在得知他是以太監的身份,被皇帝委以重任做出這一番事業,都會有些詫異。

因為太監在人們的印象中,都是被困于皇宮内,不得自由的人。

太監大多時候都被人瞧不起,即便在宮内他們分了三六九等,一些大太監連朝臣見了也要讓三分面,可他們在民間的名聲并不好,很少有百姓會真心尊重一個太監。

1911年斯裡蘭卡撈出明代石碑,翻譯碑文後,才知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但鄭和是真正受到百姓愛戴,甚至立有他的雕像供後人瞻仰。雕像身姿挺拔,體格魁梧,無半分奴顔媚骨之相。除了無須這個典型特征,第一眼根本看不出他是個太監。

古代會被送去做太監的,多是家裡貧窮被賣的,也有的是戰俘。鄭和就是後者。如果不是那一場戰亂,他成為太監的幾率幾乎為零。

“鄭”不是他的本姓,他原名是馬和,“鄭”是後來皇帝為表寵信賜下的姓。

馬和出身的馬家是回族,祖上遷居至雲南,曾歸屬元朝雲南王麾下,有着貴族頭銜,打下了基業。

1911年斯裡蘭卡撈出明代石碑,翻譯碑文後,才知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元朝覆滅後,雲南王的殘存勢力并未消失,是以馬家受到的影響不大,在當地依舊很有名望。

而除去貴族頭銜外,他們祖輩傳承的精神也是獲得尊敬的原因之一。

馬家和回族多數人一樣信仰伊斯蘭教,對被奉為聖地的麥加很是向往,朝觐聖地可以說是他們人生一大願望。

可中國與麥加的距離實在太過遙遠,“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從這就能看出古時出行的困難,一次遠遊便是生離,遇上意外客死他鄉也不無可能。

現代還有飛機、火車等交通工具可供代步,在古代最快也隻是騎馬。何況古代沒有那麼多便捷的道路可以騎馬或駕車,一些地方隻能靠自己的雙腿走過去,風餐露宿,危險重重。

1911年斯裡蘭卡撈出明代石碑,翻譯碑文後,才知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從雲南出發去麥加,上千公裡的距離,每一步都充滿未知。但朝觐聖地這艱險的旅程,不僅他的祖父神奇地完成了,他的父親也奇迹地實作了朝觐的願望。

因為兩個朝觐者的存在,當地人對馬家是發自内心的尊敬。如無意外,這個傳統與榮耀自然會傳續給鄭和這一代,但新舊勢力的沖突徹底攪亂了他們的生活。

1381年,朱元璋的皇位已經穩固,終于有精力去拔除他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的,盤踞在雲南的舊朝勢力。他抱着斬草除根的目的,派遣軍隊在雲南點燃了戰火,誓要永絕後患。

這場戰亂,首當其沖的就是馬家這種與舊朝有密切關系的家族。

1911年斯裡蘭卡撈出明代石碑,翻譯碑文後,才知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鐵蹄踏碎了鄭和的平靜生活,年僅十一歲的鄭和淪為戰俘。他被閹割後送進宮中做小太監,十四歲時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做侍從,迎來人生的重大轉機。

朱棣愛才惜才,鄭和雖然幼時經曆了巨變,但心氣未跨,聰明伶俐又上進,自然就入了朱棣的眼。

且太監與常人不同,他們的身家性命在為奴的那一刻,就不再屬于自己,隻能依附主人生活。要掌握他們比别人更容易,也更好拉攏,最重要的是他們就算有些學識,一般也被預設翻不起風浪。

朱棣很好地利用了這一點,在侍從中挑選人才近身伺候。

1911年斯裡蘭卡撈出明代石碑,翻譯碑文後,才知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為了讓他們發揮所長,成為自己的助力,他從不吝啬對他們的培養。不僅特意請來老師教他們學識,府中的書籍也随他們翻閱。

有了正式的學習機會,鄭和無比珍惜,他勤讀兵書,又好練拳腳。得益于父輩良好基因的遺傳,他天生就該是高大的身材,沒了男性特征後也練就了一幅好體格,一眼看去沒有半分太監的陰柔。

加上他天資聰穎,文武雙全的鄭和在一衆侍從中脫穎而出,得到朱棣的重用。

之後在朱棣的奪權計劃裡他發揮了重要作用,以一般太監不可能有的,比正常男人還要高大健壯的身體上戰場厮殺,參與軍事指揮,立下赫赫戰功。

1911年斯裡蘭卡撈出明代石碑,翻譯碑文後,才知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憑着自身過硬的實力和這份功勞,鄭和一躍成為新帝跟前的大紅人。為表彰他在靖難之役中的勇猛表現,朱棣便賜了“鄭”姓,從此馬和就改名為鄭和,并将他升遷為内官監太監。

在他高升的第二年,朱棣就派下了遠航的重任。

鄭和如他的祖輩一樣,踏上去往遠方的旅程,迎接未知的冒險。

受任遠航

鄭和的航海生涯從1405年開始,結束于1433年。

他逝世時62歲,在古代也算是高齡,可于現代人看來,這個年紀并不算長壽。思慮過重加上四處奔波,導緻他積勞成疾。

1911年斯裡蘭卡撈出明代石碑,翻譯碑文後,才知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自知身體健康每況愈下,他隻想自己能落葉歸根,遺憾的是他沒有撐到踏上故土的那一刻,在歸航途中病逝,回到祖國時已是一具冰冷的屍體。

對于他前期頻繁出航,後人一直多有猜測這背後的真實目的,有人認為他的主要任務是尋找建文帝,那個被篡位的皇帝。

朱棣登基并非名正言順,這是無論如何也改變不了的事實。他的皇位是搶來的,且不是從同輩兄弟手中,而是從已登基的侄兒,建文帝手中奪來的。

藩王叛亂的事在以前就有,野心與他們的勢力一般成正比。

1911年斯裡蘭卡撈出明代石碑,翻譯碑文後,才知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畢竟一個沒有野心的人,又為什麼要竭力發展勢力,做個閑散王爺夠他們好吃好喝到壽終就寝。隻是為了自保也該懂得收斂鋒芒,冒頭才會成為皇帝眼中容不下的沙子,引來殺身之禍。

當時建文帝不僅要防着自己的兄弟,更要防着不知在暗地裡謀劃什麼的藩王。

朱棣在剩餘藩王中最年長,實力也最強勁。他本來就最顯眼,又一直吸納人才壯大自身,絲毫不像對皇位無意的樣子。

建文帝總擔心他會有謀逆之心,就提出削藩政策,意圖将藩王一網打盡,主要是解決朱棣這個心腹大患。

1911年斯裡蘭卡撈出明代石碑,翻譯碑文後,才知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叔侄兩個明裡暗裡鬥了多年,日夜堤防對方,朱棣礙于沒有發作的由頭按兵不動。而削藩政策一出,等于是将沖突與猜疑擺在明面上,于是朱棣借機起兵造反。

建文帝眼見敗局無法反轉,不願變成階下囚受辱,選擇用一場大火為自己送行。

活要見人,死要見屍,朱棣确實見到了一具燒焦的屍體,可根本無法分辨焦屍的身份。民間為生死不明的建文帝編造了各種結局,有隐居出家的,有自焚而亡的,也有潛逃海外的。

一日不确定建文帝的生死,朱棣這個皇位就坐不踏實,擁戴建文帝的人也不會安分。是以,在他安排鄭和出海遠航時,民間就有猜測是為了尋找建文帝。

1911年斯裡蘭卡撈出明代石碑,翻譯碑文後,才知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但不管真實目的是什麼,鄭和在外代表的都是明朝,是以每次出航都裝備齊全,人财物一樣不缺。一個大國主動和平建交,一般國家都不會想着交惡,而是順水推舟建立友好關系,可也有例外。

鄭和第二次下西洋時,專程拜訪了錫蘭,也就是如今斯裡蘭卡。并帶了一塊刻有三種語言的石碑,後被供奉在錫蘭山佛寺,之後經曆時空變遷遺落海中。

期間雙方發生了沖突,具體原因不明。一個說法是,錫蘭國王貪圖錢财,勒索鄭和,甚至想殺人滅口。另一個說法是,鄭和提出要帶他們供奉的佛牙舍利去明朝,但錫蘭不願意。

幸好鄭和在戰場上磨煉出的本事還在,有驚無險地返航,再下西洋時帶回了舍利。至于他為什麼要求舍利,這當然有朱棣的示意,為了借鬼神之說安定民心。

1911年斯裡蘭卡撈出明代石碑,翻譯碑文後,才知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而那塊石碑完好無缺留在了錫蘭,曆經數百年時光,于1911年在斯裡蘭卡被打撈。出土石碑上刻印的漢文儲存較好,記載了鄭和下西洋的用意。

揚威平亂

跟着石碑一起留在錫蘭的,還有鄭和帶去的豐厚金銀财帛。那塊《鄭和布施碑》上清楚寫着,鄭和此去就是為了建立友好關系,帶着的錢财多是用于做見面禮。

但鄭和下西洋又不隻是單純建交,也順便清理了海上威脅,開辟新航線算是附帶收獲。

從古至今,海盜問題屢禁不止,嚴重時更是影響了沿海百姓的生計。

1911年斯裡蘭卡撈出明代石碑,翻譯碑文後,才知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内陸水匪有官兵管轄,他們再會藏匿也逃不出國境。可在廣闊的海上,靠劫掠船隻為生的海盜以船為家,又有海上小島供他們藏身,治理難度大大提升。

最為麻煩的是,這些海盜有些來自其他國家,例如臭名昭著的倭寇,或在其他國家有自己的藏身地。一旦不能一舉殲滅,讓他們逃到别國休養生息,就會像除不盡的野草,一次次卷土重來。

鄭和作戰經驗豐富,雖然之前沒有航海經驗,但骨子裡不懼冒險,且懂得變通。隻要有精通航海之術的人輔佐,他帶領一支船隊完全不成問題。

朱棣篡位,朝臣面上臣服,心裡卻不知怎麼想。他手下能信任又能幹的宦官,非鄭和莫屬,是以這個重任才會落在他肩上。

1911年斯裡蘭卡撈出明代石碑,翻譯碑文後,才知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鄭和的船隊宛如海上巡邏隊,一般海盜根本不敢招惹,也震懾了一些蠢蠢欲動,觊觎明朝的勢力。

他遠航的功績之一,就是鏟除了當時号稱“海盜王”的陳祖義。

陳祖義是明朝人,原本做的就是犯法的走私生意,随着官府對走私的管轄越來越來嚴密,陳祖義的生意難做起來。

仗着自己在海上有些關系,他一不做二不休,幹脆就帶着全家做了海盜。

1911年斯裡蘭卡撈出明代石碑,翻譯碑文後,才知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到了海上,陳祖義如魚得水,竟組建了自己的海盜隊伍,還篡奪了一個國王的王位,自立為王。受他騷擾的小國敢怒不敢言,像附屬國一樣給這個海盜上貢。

而他殘暴嗜殺,包括明朝的船隻,遇上陳祖義都是有去無回,人财兩空。朱元璋在位時就曾懸賞50萬兩白銀捉拿他,朱棣更是被氣得開出750萬兩白銀的懸賞價。

在海上胡作非為慣了的陳祖義,甚至盯上了鄭和的船隊。認為他陸戰厲害,海上卻不一定是自己的對手,于是裝作投降主動接近。

而鄭和受皇命出航,或許也早有打算将陳祖義捉拿歸案。鄭和将計就計一舉摧毀了他的海盜隊伍,并把他提回了明朝斬首示衆,拔除海上一大毒瘤。

1911年斯裡蘭卡撈出明代石碑,翻譯碑文後,才知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除開這些驚心動魄的經曆,鄭和更多時候是在拜訪海外國家,開通貿易。

他所拜訪的國家中,不乏一些落後貧窮的地方。這些地方的人面對有強大武力的外來人,根本沒有還手之力,是以他們慕強,也樂意尋求庇佑。

鄭和不僅和他們平等交易,甚至會主動傳授一些明朝的技術、文化與禮儀,幫助他們加快發展。至今在海外還留有紀念鄭和的建築,流傳鄭和的故事。

至于那些并不弱勢的國家,鄭和也不會以武力壓迫,而是保持友好态度。這些國家有的會主動來明朝進貢,開放與明朝的貿易通道,有的自願成為明朝的藩屬國。

1911年斯裡蘭卡撈出明代石碑,翻譯碑文後,才知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民間商隊借助鄭和探得的安全航線,紛紛嘗試遠航貿易,明朝一時間在海上呈現活躍景象。明朝出口的絲綢瓷器等特産,在海外暢銷,極大提升了知名度。

同時,商隊從海外的帶回的特産,和外來商隊帶來的特色文化,也給明朝帶來益處。

鄭和七下西洋,為明朝帶來的收益不可計數,惠及後人的新航線更是無價之寶。

可惜的是,鄭和下西洋的詳細檔案在清朝時消失了。有人說是看不起他宦官的身份的官員,惡意燒毀他的檔案。也有人說,是乾隆親自銷毀。

1911年斯裡蘭卡撈出明代石碑,翻譯碑文後,才知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但不管真相如何,失去這份充滿傳奇色彩的檔案,對後人,尤其是研究相關曆史的人來說,是個巨大的損失。

現代仍有人瞧不起鄭和的宦官身份,但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并不該以性征來評判,他的貢獻與傳奇事迹是實打實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