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智能手環走向黃昏?

每經記者:王晶    每經編輯:陳俊傑

許女士已經很久沒有使用智能手環了,她覺得“沒什麼用”,家裡的多款産品都被扔到角落“吃灰”。這并不個例。網絡上很多使用者對待手環的态度都傾向于:“偶爾帶帶,想起來就帶,忘了就不帶”。

幾十、百元“親民”價格就能記錄運動、檢測睡眠……曾經的智能手環推動了可穿戴市場的快速崛起,但經曆一波熱潮之後,如今這個賽道正走向黃昏。

IDC日前釋出的全球季度可穿戴裝置跟蹤報告顯示,2022年第四季度全球可穿戴裝置出貨量同比下降18.9%,降至1.387億台。縱觀2022年全年,出貨量與2021年相比下降了7.7%,這是該品類出貨量的首次下降。中國腕戴裝置市場方面,2022年國内銷量為4455萬台,同比下降13.0%。其中,手環市場銷量1276萬台,同比下降27.1%,手環市場創三年以來最大降幅,不足腕戴裝置整體出貨量的1/3。

近日,一位手環供應鍊企業的高管在電話中對記者透露,手環 “利潤薄如紙” 。“無論是中高端還是低端産品,都隻有幾元的利潤。”

在手環處于下降通道時,吹響小米生态鍊公司美股IPO第一聲号角的華米科技(ZEPP,股價1.55美元,市值9354萬美元)日子也不好過。不僅業績由盈轉虧,股價也從五年前登陸美國紐交所上市的11美元跌至如今的1.55美元,市值不足1億美元,縮水近九成。

華強北難覓智能手環身影

自從2012年Google釋出Google Glass項目後,智能穿戴裝置這一概念開始為大衆熟知,但是作為人類科技探索的前沿地帶,現代智能可穿戴裝置的發展曆史其實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70年代——1975年帶有電腦功能的手表Pulsar Calculator Watch可以說是第一件被大衆消費的智能可穿戴裝置。

21世紀開始,智能可穿戴裝置的發展進入了加速期,國際市場方面,三星、摩托羅拉、LG、微軟、蘋果各顯神通,國内市場華為、小米各自突破,尤其是2014年上市的小米手環以79元的親民價格橫掃智能穿戴市場,憑借超百萬的銷量一舉成為地位穩固的頭部玩家。

一時間,計步、計算消耗的卡路裡、監測睡眠品質的産品令人眼花缭亂,價格則從幾十元元到近千元不等。

但巨變已在慢慢醞釀。2016年,曾經的行業寵兒Jawbone宣布停産智能手環;明星項目Pebble則被過去的競争對手Fitbit收購,而Fitbit自己也是股價一路下坡。事實上,經過幾年的發展,智能手環已經很難讓使用者保持粘性,多數使用者三分鐘熱度的新鮮感一過,手環産品便失寵了。

自2021年起,智能手環的出貨量逐漸被智能手表趕超。GfK資料顯示,2021年,中國智能手表的銷售額同比增長55%,占中國智能腕間穿戴市場佔有率61%;國内智能手環的銷售額增長23%,市場佔有率13%;兒童手表占據餘下26%的份額。從成人腕間穿戴産品的銷量看,智能手表的占比持續上升;智能手環的占比下降。

為了進一步了解手環産品的市場現狀,3月15日下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訪了華強北電子市場,這裡是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子集散地,也是中國電子市場的“風向标”。不過,在近兩個小時的走訪過程中,記者發現除了手機品牌專賣店外,就連電子類産品的集合地——國美電器和順電也難覓手環身影。兩家零售商的相關從業人員都表示,店裡沒有手環産品,隻有智能手表。“這兩年帶手環的人很少了。”

在一家面積較小的華為專賣店,從業人員對記者表示,店内沒有手環,但是有一款手環類型的手表FIT 2,“過去那種老款手環已經沒有了”;另一家面積較大的門店僅有一款華為手環7在售,價格269元起。

與此同時,記者注意到,截至目前,手機廠商vivo并未釋出該品牌的手環産品,而榮耀及OPPO近年來降低了手環産品的疊代速度,其中榮耀于2020年11月釋出了手環6後,直到2022年12月才釋出了手環7。

此外,一個技術含量不高的産品,也會吸引不少山寨廠家模仿。華強北寶華大廈的一樓曾布滿種類繁多的智能手環,但如今隻有個别檔口售賣智能手環和智能手表,不僅支援批發零售,還支援ODM(貼牌)。

在該大廈内一個銷售可穿戴裝置的檔口,圍繞着不少人正在挑選智能手表,銷售人員在一旁介紹手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而手環鮮少被人挑選。一方面是因為兩者售價差别不大,另一方面,手表的功能更豐富。

為什麼智能手環不火了呢?為什麼價格便宜的手環銷量卻被數百甚至上千元的智能手表打敗了呢?IDC中國助理研究總監潘雪菲近日對記者分析稱,手環市場式微的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産品本身而言,随着疊代,智能手表産品承載更多全面的功能,包括運動資料的擷取和應用;除實際功能之外,智能手表還帶有社會身份地位和時尚穿搭等隐形功能,這些是手環所難以滿足的。第二,從消費者認知角度,手環帶領越來越多使用者了解腕帶裝置,進而逐漸更新到智能手表。

另一位手環供應鍊企業的高管也認為,手環市場下滑主要是受到手表産品的降維擠壓。“手環的更新版都做成帶屏的手表了,也沒有增加什麼其他特别的功能,現在便宜的手表甚至幾十元就能買到。目前公司最熱銷的産品是售價200元左右的智能手表,手環已經很少有人購買。”

利潤“薄如紙”

跟MP3、移動電源等一樣,在各路資本瘋狂殺入之後,智能手環的價格也曾直線暴跌至幾十元。

對于手環的成本和利潤,前述供應鍊高管人士透露:“每家公司根據出貨量不同,分攤的成本也不同,基礎手環的成本在40元人民币左右,如果隻開一套模,預計銷售一二十萬的規模,就能平衡成本。但總體來看,現在手環、手表的利潤都已經非常薄了,無論是中高端還是低端産品,都隻有幾元的利潤。”

智能手環銷量下滑,使得小米手環的合作企業——華米資訊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米科技”)的日子也不好過。據華米科技公布的2022年業績,公司當年營收為41億元,同比下降33.7%;歸屬于公司淨虧損為2.883億元。2022年第四季度總出貨量為450萬台,較上年同期下降45.8%。

公開資料顯示,華米科技成立于2014年,當年公司獲得小米科技和順為資本的A輪融資,合計81萬美元。公司主營業務按産品品牌分為:小米品牌(智能手環、智 能秤)和自營品牌Amazfit及其他(智能手表及智能手環等)。這家國内智能可穿戴裝置龍頭曾經風光無限,為小米生産出現象級爆品小米手環,又是第一家成功登陸紐交所的小米生态鍊企業。

然而,從5年前登陸紐交所上市至2023年3月17日,華米的股價跌幅為86.07%,公司股票發行價為11美元,截至3月17收盤,股價為1.52美元。

手環份額被手表蠶食,側面說明人們對智能手環已過了嘗鮮階段。

目前,智能手表的“獨立性”正得到凸顯,它已經不再是智能手機的配件,而是可以作為可獨立使用的裝置而存在。尤其是Apple Watch蜂窩版智能手表的出現,讓使用者實作了擺脫手機等主裝置的便捷,但智能手環對手機的依賴性仍較為嚴重。

除此之外,現階段智能手表的功能性正變得越來越完善。例如接打電話、查閱資訊、地圖搜尋等,除此之外,在專業賽道上,一些品牌也開始關注包括動态心率監測、房顫風險預測、篩查睡眠呼吸暫停、體溫檢測等專業資料。實際上,不少使用者認為,手環的簡單監測等功能無法滿足他們對健康管理更深層次的需求。

智能手環除了創新乏力、功能簡單一外,需要頻繁充電及佩戴不舒适也成為一些消費者放棄使用智能手環的原因之一。“手環的體驗不是很好,不僅三四天就要充電,氣溫高的時候,表帶那一圈都是汗。”一位使用者說。

不過,談及對2023年智能手環市場的走勢預判,潘雪菲認為,随着消費經濟的逐漸恢複以及頭部廠商均推出大屏産品,今年手環市場預計會有微小回升。

轉型還是更新?

在硬體 “利潤薄如紙” 的情況下,談及未來是否會轉型時,上述供應鍊高管人士無奈回應:“每個(電子消費類)行業都差不多。”

盈利如何提升呢?該人士表示,硬體之外,國内在軟體方面是有機會(盈利)的,但海外主要還是靠硬體,因為海外軟體已經被谷歌“全家桶”占據了先天的優勢。未來産品的差異化創新主要還會集中在健康方面。“手環産品上,普通入門級别對體溫、心率這些檢測技術的門檻比較低,但如果是獲得醫療器械認證的就比較少,價格也會比較貴。其他領域方面的創新還需要時間。”

事實上,持續推動健康監測類仍然是手環企業重點提升的方向。今年2月,樂心醫療(SZ300562,股價10.25元,市值22.01億元)在互動易上表示,公司目前已量産的智能可穿戴手環、手表産品具備血氧飽和監測功能,同時還具備心率監測、睡眠監測、呼吸訓練以及支援多種運動模式等健康管理功能。面對社會醫療保健需求的持續升溫,公司會堅持完善醫療健康生态戰略,拓寬健康IoT領域的産品布局。

億通科技(SZ300211,股價9.06元,市值27.48億元)近日也在互動易上表示,公司研發的傳感器為PPG生物傳感器,能夠應用于智能手環、智能手表、智能體重秤/體脂秤、智能運動鞋等健康穿戴類裝置等。公司将秉持開放态度去尋找更多發展機會,不斷完善産業布局,持續推動健康監測類生物傳感器領域的耕耘。

目前,智能手環創新乏力,但應用場景卻在持續擴充。除進行健康監測功能更新,記者注意到,一些廠商也在不斷探索NFC、智能家居控制、藍牙耳機等功能。其中,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場通信可應用于移動支付、電子票務、門禁、移動身份識别、防僞等場景,是廠商拓展智能手環應用場景的主要方向之一。

最後,潘雪菲認為,手環市場盡管有所收縮,但該市場依然會在未來長期存在,它承載着兩種價值,第一是拉新使用者,仍然有大量使用者從未嘗試過腕帶裝置,手環是成本相對較低的嘗試方案。第二是針對并無較強運動健康需求且預算有限的大衆使用者而言,手環依然是成本效益最高的腕帶裝置。

每日經濟新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