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以太網發明者鮑勃·梅特卡夫獲圖靈獎,稱人類現在已緊密連接配接

·50年前,鮑勃·梅特卡夫與另一位研究人員共同發明了以太網。憑借這項創新技術,他為現代計算機通信和網際網路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梅特卡夫推動了一個重要觀點的普及,即網絡的價值會随着使用者數量的增加而迅速增長,這一觀點現在被稱為“梅特卡夫定律”。

3月22日,現年76歲的以太網(Ethernet)發明者、3Com公司創始人鮑勃·梅特卡夫(Bob Metcalfe)榮獲圖靈獎。這一計算機科學的最高榮譽,表彰他為引領大衆進入超級連接配接時代所做的貢獻。

梅特卡夫1946年出生在美國紐約,是一位享譽全球的計算機科學家、工程師和企業家。50年前,梅特卡夫與另一位研究人員共同發明了以太網,這種本地網絡技術将世界各地的個人電腦連接配接到全球網際網路。他還在以太網的标準化和商業化方面發揮了核心作用。憑借這項創新技術,他為現代計算機通信和網際網路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梅特卡夫一直堅信社交網絡的力量。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他推動了一個重要觀點的普及,即網絡的價值會随着使用者數量的增加而迅速增長,這一觀點現在被稱為“梅特卡夫定律”,該定律對于了解網絡效應和網際網路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如今,随着網際網路無處不在,梅特卡夫的思考範圍進一步擴大。“關于人類狀況最重要的新事實是,我們突然緊密聯系在一起了。”他說。

3月22日,現年76歲的以太網(Ethernet)發明者、3Com公司創始人鮑勃·梅特卡夫(Bob Metcalfe)榮獲圖靈獎。

職業生涯是一部網際網路發展史

梅特卡夫的職業生涯可以稱得上與網際網路同步發展。

梅特卡夫的研究所學生涯,始于在麻省理工學院學習電氣工程和工業管理。此後,他前往哈佛大學攻讀研究所學生,當時,美國國防部正在加大對網際網路前身阿帕網(Arpanet)的投資。

梅特卡夫提議建立一個連接配接網絡和哈佛大學計算機主機的接口,但被校方拒絕。他轉身向麻省理工學院提出了同樣的建議,雖然當時他還是哈佛大學的研究所學生,但被聘為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員。當他在1972年向哈佛大學論文委員會送出描述這項工作的論文時,卻沒有通過答辯。委員會說,這個主題缺少理論性。

當時,施樂公司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PARC)向梅特卡夫抛出了橄榄枝。其實驗室主任鮑勃·泰勒(Bob Taylor)告訴梅特卡夫無論如何都要來PARC工作,而且允許他在帕洛阿爾托完成論文。梅特卡夫開始為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的一台新計算機建構阿帕網接口,同時尋找一個滿足哈佛大學要求的理論主題。

1973年5月,梅特卡夫在備忘錄裡闡述了對以太網的願景。

那時候的計算機網絡既是一個理論挑戰,也是一個工程挑戰。最根本的問題是如何在衆多使用者之間共享通路網絡的權限。雖然電話網絡以最簡單的方式處理了這個問題,但也有緻命缺點,即雙方之間的連接配接會在通話期間占用通信通道,這時候,任何其他使用者都無法通路該通道。對于電話對話來說,這種低效并不是一個大問題,因為對話很少長時間保持沉默。然而,計算機通信是以短時間内的突發為特點,這些突發通常被長時間的靜默隔開。

這種困境在夏威夷大學教授諾姆·阿布拉姆森(Norm Abramson)建立名為ALOHAnet的無線電網絡後出現轉機,像阿帕網一樣,ALOHAnet以小資料包的形式傳輸資料。但與阿帕網不同,ALOHAnet沒有試圖避免資料包之間的碰撞。相反,任何因碰撞而丢失資訊或出錯的使用者,都會在随機時間間隔後重試。這種“随機重傳”類似于宴會上的交談禮儀:當兩個人同時開始說話時,他們都會停下來,過一會兒再試。等待時間的随機性可以確定問題在幾次嘗試後得到解決。這種政策在低流量情況下效果很好,但當網絡擁擠到一定程度時,碰撞頻繁到無法傳遞任何消息。

鮑勃·梅特卡夫拿着一根從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取下來的原始以太網電纜。

梅特卡夫偶然讀到了阿布拉姆森關于ALOHAnet理論的論文,想出一種避免擁擠僵局的方法。在梅特卡夫的模型中,使用者将根據碰撞的頻率獨立調整傳輸嘗試之間的平均等待時間:如果碰撞很少,就會更快地再次嘗試,如果網絡很擁擠,就會退縮,使通信總體上更有效率。這個模型使梅特卡夫的論文有足夠份量通過哈佛大學的稽核,而他很快意識到他可以在新工作中把它付諸實踐。

梅特卡夫的計劃還免除了ALOHAnet的中央樞紐。相反,計算機将通過一些無源媒體進行連接配接。他想到了用一種特定的電纜進行傳輸,并指出無線網絡在理論上也可以工作,而且随着技術的改進,在實踐中可能效果更好。

為了避免強調具體的硬體,梅特卡夫将他的創意命名為“以太網絡”,後來簡稱為以太網。他的靈感來自于19世紀實體學家假設的電磁波傳播媒介。

到1973年11月,梅特卡夫和同僚們已經建立并運作了他們的第一個網絡。他繼續進一步開發設計,希望将其擴充到施樂公司之外,但高管們對新技術的商業化似乎不感興趣。到1979年,梅特卡夫已經受夠了施樂公司的冷淡。他離開了PARC,成立了自己的公司3Com,來做施樂公司不願意做的事情。

在獨立創業後不久,梅特卡夫說服了施樂公司、英特爾公司和現已倒閉的數字裝置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的代表,将以太網作為本地網絡的一個開放的工業标準。其他公司推廣它們自己的技術,但以太網最終勝出,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簡單性和梅特卡夫對标準化的早期推動。

76歲進入新領域

1990年,梅特卡夫離開了3Com公司,成為一名評論家和技術專欄作家。這是他在從事一個工作約十年後第二次變得不安分,也不會是最後一次。他後來成為了風險資本家,并在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擔任教授。梅特卡夫對促使他做出如此巨大改變的原因有一套理論。“你一開始什麼都不知道,然後你沿着學習曲線往上走,然後你就什麼都知道了。”他在接受《量子雜志》采訪時說,用手指劃出一條曲線,指着曲線的中間,補充說:“我通過經驗發現,最有趣的部分其實就在這裡。”

後來,以太網被用于家庭,在1990年代後期成為Wi-Fi網絡的基礎。多年來,以太網也進行了調整,最初的技術細節幾乎沒有保留,但“以太網”這個名稱仍然存在。作為我們現在認為理所當然的個人計算機網絡的管道,它繼續發揮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你在網上所做的幾乎所有事情都在某個階段通過以太網。”加利福尼亞州山景城計算機曆史博物館的策展人兼網際網路曆史項目主任馬克·韋伯(Marc Weber)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說, “你一直在用它。”

梅特卡夫在其職業生涯中發表過多篇關于網絡、技術和企業家精神的文章和演講,受到廣泛關注。他的觀點和見解為科技行業的進步提供了重要參考。作為一位長期關注創新發展的科技領袖,梅特卡夫還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擔任政策顧問,為政府部門提供技術發展建議。

不到一年前,梅特卡夫在76歲時又做了一次職業調整。他現在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研究超級計算機在能源和其他領域複雜問題上的應用。“我仍然處于學習曲線的早期部分。”他說,“我知道的不多,但我正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