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光地:是康熙知己還是超級陰謀家?200年後,梁啟超揭開真面目

作者:黑句本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五月二十八日,一代名臣李光地因疝疾速發,死于任所。康熙得聞噩耗,悲傷地對臣下說:“朕知之最真,知朕亦無過光地者!”

康熙對李光地的評價很具人情味——李光地最懂朕,朕對他也了解至深,朕和李光地是知己啊!

品讀康熙的這句評價,有人說,廟堂沉浮,最厲害者莫過于此。都說伴君如伴虎,但他卻與君伴成了知己,這其中的名堂才是官場真道行,李光地這個人深不可測。

康熙之後,雍正對李光地的評價更高,他不惜溢美之詞,将李光地捧到了“一代完人”的高度。

然而,有曆史洞察者卻一針見血地說,古往今來,凡是完人必是僞君子。雍正捧他,推崇是其次,拿來他做統治工具,才是心底本意。鑒于此,看懂李光地這一類所謂的一代名臣,絕對具有人間清醒的現實意義。

這種說法,雖然有暗黑偏激之嫌,卻也是鞭撻入裡的。

李光地:是康熙知己還是超級陰謀家?200年後,梁啟超揭開真面目

李光地,祖籍福建劍州,後來遷居到泉州安溪縣,相傳祖上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二十子李元祥。李光地出生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在一定程度上,他算是大明的遺民。李光地三歲那年,清軍入關,一路向南,福建是以成為南明與清廷對抗的主戰場。在亡國的仇亂中長大,依照儒家的邏輯,李光地即便不去仇清,也應該有拒清的心态,但這兩者李光地都沒有,史書上僅僅記載了這麼一件事,十三歲那年,李光地家中遭到一夥盜賊的洗劫,從此之後,他便異常憎惡亂世中的匪盜賊。

因為隻恨亂世不恨清,李光地開始讀書後,對清廷科舉毫無排斥心理。康熙九年,二十八歲的李光地進京趕考,一舉高中二甲第二名。他那一科,頗有些龍虎榜的意思,除了他,另有兩人也是史上留名,一個堪稱康熙朝的一大奇景,一生作惡多端,卻始終未遭康熙懲罰,此人就是那一科的探花郎,徐乾學;另一個名聲不顯,但跟李光地卻淵源甚深,此人就是他的同鄉,陳夢雷。

李光地高中進士後,在翰林院待了3年,而後被選為庶常館庶吉士,仕途之路走的不緩不急,很正的路子。

李光地這個人,很守儒家的道德傳統。對于官場新人而言,這其實是有一把有用的搖扇,有想法的時候,可以搖一搖;需要思慮沉澱的時候,也可以搖一搖。康熙十二年五月,李光地做完一任會試同考官,向朝廷請假,提出要回家省親。

巧的是,他的同年好友陳夢雷也有這個舉動。

李光地:是康熙知己還是超級陰謀家?200年後,梁啟超揭開真面目

人的命運,有時候是由偶然推動的。

李光地、陳夢雷都沒有想到,此次回鄉省親,居然就準時準點地遭遇了康熙朝的“三藩之亂”。

康熙十二年,平西王吳三桂先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後發兵圍堵雲貴總督甘文焜,三藩之亂由此燃起硝煙。起初,康熙并不知道吳三桂已反,消息傳到京城,朝廷正要發兵平叛,遠在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也豎起反旗,與吳三桂遙相呼應。與此同時,孤懸台灣的鄭經發兵反攻福建,也想亂中取利。康熙應接不暇,隻能先對吳三桂,一時間,福建大亂,乾坤颠倒。

耿精忠造反,手段還是很毒辣的,第一步,他就将矛頭指向了福建地界上的清廷官員。這時候,李光地的“賊”就淋漓盡緻地顯現出來了,未等耿精忠登門來拿,他已帶着父母躲進了深山幽谷之中,而他的同年陳夢雷就遲鈍多了,還沒來及避走,就被耿精忠活捉,而後被迫做了耿精忠的幕僚。

《清史稿·李光地傳》記載:

十三年,耿精忠反,鄭經據泉州,光地奉親匿山谷間,經與精忠并遣人招之,力拒。

這段正史史料,前半句可信,後半句有粉飾之嫌。在那種情況下,耿精忠已經在深山幽谷中搜到了李光地,怎可能隻客氣地邀請,不帶綁走的繩索。

更蹊跷的還在後面。

李光地拒絕耿精忠和鄭經的招降後,居然幹成了一件很不可思議的大事。他偷偷走出深山幽谷,多方收集叛軍情報,而後将耿精忠、鄭經的軍事部署、進攻路線等重要情報寫成一份奏折,封進一個蠟丸中,派人從山間小道逃離福建,一路北上京城報信。途中,信使幸運地碰上了内閣學士富鴻基,富鴻基拿到蠟丸,立即轉呈康熙。康熙開啟臘丸,震驚不已,更對李光地的忠義之舉贊不絕口。

《清史稿·李光地傳》記載:

置疏蠟丸中,遣使間道赴京師,因内閣學士富鴻基上之。上得疏動容,嘉其忠,下兵部錄付領兵大臣。

孤身犯險惡,千裡送蠟丸,這是李光地後來在康熙朝平步青雲的關鍵。

這事初看頗為傳奇,但細細看去卻覺得經不起推敲。一來、不管李光地的行蹤暴露與否,困在深山幽谷總是現實,這種情況下保命都難,哪有條件多方搜集叛軍的機密情報;二來,如果李光地真想搞一枚蠟丸來報效康熙,躲進深山幽谷顯然不是上策,他應該玩無間道,趁着耿精忠正逼迫收編他們,假入其幕府,這才有可能收集到核心情報,完成義舉。

如此分析,此事必有微妙。

至于微妙在哪裡,咱們暫且不表,但有一點卻不能不說,李光地此人,果然水深 ,不管真相如何,他都是一個充滿心機,會制造故事的人。

而這一點,正是他後來近乎完美無缺,堪稱楷模的基石。

當然,光有這樣的基石是不夠的,李光地在基石之上還有很有材料的。

李光地:是康熙知己還是超級陰謀家?200年後,梁啟超揭開真面目

因為那一枚蠟丸,康熙對李光地有了很深的印象。三年後,等到清軍攻入福建,耿精忠投降,康熙立即給拉哈達和赉塔兩位領軍将領下旨,務必找到李光地。

李光地千裡送蠟丸,要的就是這個,是以此時此刻,找到他一點也不難。避難三年,對李光地而言,是一筆寶貴的政治财富,是以當拉哈達在漳州找到他,并将他三年不事賊的忠義上報朝廷時,康熙特地褒獎了他:“光地矢志為國,颠沛不渝,宜予褒揚!”(《清史稿》)

褒獎之後,康熙下旨要李光地即刻北上,準備提拔他為侍讀學士。好事真是多磨,當李光地剛走到福州時,家裡便差人追來,告訴他老父病逝的消息。李光地雖然對仕途充滿期待,但他深知守孝事大,于是隻好中途折返,為父守孝三年。

這三年,李光地絲毫沒有荒廢,因為福建地界時不時地還有叛匪死灰複燃,台灣鄭經仍然“賊心不死”,李光地招募百餘鄉勇,積極采取地方平叛,着實為自己加分不少。

這在無形中也吊足了康熙的胃口。

三年後,康熙十九年,李光地守孝期滿,傳回京城。康熙為了盡早見到這位愛卿,竟直接跳過吏部程式,第一時間在宮中召見,并且當場授他為内閣學士。

六年前,李光地回鄉探親,不過是正七品翰林編修,現在居然一躍而起,飛升成為從二品内閣學士。

李光地:是康熙知己還是超級陰謀家?200年後,梁啟超揭開真面目

都說機會從來屬于有準備之人。

但能抓住機會和能放大機會,還是有天壤之别的。

從前,在翰林院做小編修,算不上真正登上廟堂,現在成了内閣學士,那已是拾階而上,登堂入室了。

這時候,怎樣才能好生端坐,更上層樓?

其中的學問大得很。

不妨來看看李光地的道行學問。

康熙二十年,孤懸台灣的鄭經去世,他的長子鄭克藏被殺,次子鄭克塽在馮錫範等人的輔佐下繼承了延平王爵位。

此一變故剛傳到京城 ,李光地立即上奏康熙:“鄭經已死,子克塽幼弱,部下争權,宜急取之。”

李光地知道康熙乃雄主,侍奉這樣的雄主,光有忠義道德不行,更重要的還得要有睿智雄心,非常魄力。

當時的康熙,早有收複台灣之心,但朝中的阻力甚大,比如重臣索額圖就主張:“台灣孤懸海外,而且都是不毛之地,如果冒險收複,不僅損耗兵力,而且治理費用巨大,不如棄守。”這就意味着,此時的康熙不僅需要援手,而且需要宏論。

李光道地行高深就高深在這裡,他不光有心計,而且有常人不及的見識與魄力。

一言點破時機要害後,李光地沒有止步于高談闊論,而是冒着巨大的風險,以身家性命做擔保,向康熙推薦了一位收複台灣的主将人選。

李光地為康熙推薦的這個人選,就是清廷始終難以真信,曾經三易其主的争議人物,施琅。

李光地對康熙說:“施琅習海上形勢,知兵,可重任!”

有魄力的話,對有魄力的人講,才能奏效。

此議雖然反對者衆多,但康熙最終還是力排衆議,選擇相信李光地,任命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加太子少保銜,統兵攻打台灣。

康熙二十二年,施琅不負衆望,一舉收複台灣,為康熙立下了不世之功。

李光地因為擂鼓谏言,并有舉薦之功,受到了康熙的格外恩寵。

李光地:是康熙知己還是超級陰謀家?200年後,梁啟超揭開真面目

這個時候,換作官場鑽營之徒,多半是要趁熱打鐵,進一步争鋒的。但是,李光地卻反其道而行之,做了一件頗具意味的事,他沒有趁勢而上,而是向康熙提出來,自老父病故以來,家母孤寂無人照料,他于心不忍,想回家侍奉幾年,以盡孝道。

康熙聽了,表示很欣慰,沒有拒絕。

康熙此時的欣慰,有很多的内涵。憑他的帝王心術,他當然知道李光地的葫蘆裡不止一個單純的孝字,但他并不會是以而反感,相反他一定是欣賞的。原因很簡單,廟堂之上,自立之主必愛自立之臣。簡而言之,君要會坐,臣要會行。

果然,三年之後,當李光地再次返京之後,康熙對他更加器重了。

康熙三十一年,李光地被任命為會試主考官,随後又被賦予重任,參與靳輔治河、擔任順天府學政。這一切,官場明眼人一看便知,這是康熙在曆練李光地,讓他積累資曆資本,以便将來入閣拜相。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講,這也是康熙對李光地的考驗,通過具體的事,來看看他有沒有辦事的具體能力。

官場沉浮到此,李光地漸得君心,他至少讓我們看到了官場之上不可或缺的三樣東西,一個是心機,一個是魄力,一個是能力。

李光地:是康熙知己還是超級陰謀家?200年後,梁啟超揭開真面目

然而,出來混總要還的。

就在一切盡在李光地妙算中的時候,忽然出事了。

康熙三十七年九月,康熙巡視盛京,途中有一囚徒向康熙獻上一首詩歌,康熙覺得此囚好文才,便下令赦免他,讓他輔佐皇三子胤祉編書。

說來很不可思議,這位囚徒,竟然是早年間與李光地一同回鄉省親的同年之交,陳夢雷。

原來,三藩之亂被平叛後,耿精忠被殺,陳夢雷作為耿精忠“幕僚”,被流放到盛京。大概是心有不甘,又或者是心中存有冤屈,是以趁康熙巡視盛京的機會,他冒死一拼,上演了一出獻詩的苦戲。

康熙,在許多時候,确像仁主。

陳夢雷因而得到返京的機會。

讓所有人沒想到的是,陳夢雷返京之後,身體還沒養好,就悲憤異常地做了一件事,他寫了一份《與李光地絕交書》,抨擊正在封疆大吏(直隸巡撫)任上的李光地,欺君負友,為天地所不容。

陳夢雷說,康熙十二年,他和李光地攜手返鄉省親,不料次年遭遇三藩之亂,他被耿精忠裹挾,無法逃出福建,雖說此後他被迫入了耿氏幕府,但絕沒有做事賊之事。相反,趁此機會,利用便利條件,他盡力收集叛賊軍事情報,寫成了密折。這時,李光地正好遣親戚來他家中探訪,因為是同年,他便将密折交給李家親戚,拜托他轉交李光地,設法送進京城。

誰曾想,李光地得到密折,竟然竊為己有,獨得皇上激賞。

此書一出,滿朝嘩然。

此時的李光地已經五十六歲,遭此奇恥大辱,他惱羞成怒,上折為自己辯護:

“臣上本時,曾到陳夢雷家中和他商量,他一字不答,至于臣上蠟丸書是他定的稿,實實無此事!”

李光地這句話說得相當狠,他不僅否認了情報是陳夢雷的功勞,而且還說自己曾奉勸過陳夢雷應設法逃離叛軍,但陳夢雷一字不答。很顯然,他并無忠于朝廷之心,實乃叛賊附逆。

康熙看過李光地的辯護,是什麼态度呢?

既沒有為李光地正名,也沒有治陳夢雷誣陷之罪。

康熙沒有明确表态,其實就是意味深長地表了态。

對于此事,民間多是力挺陳夢雷的,兩百餘年後,梁啟超更是著文評說,揭露其真面目,李光地就是奸媚小人。

“以李光地之忘親背交,職為奸谀……”

乾隆朝的大文人全祖望更是說,李光地一生實有三大污點,其初年則賣友,中年則奪情,暮年則居然以外婦之子來歸。

李光地:是康熙知己還是超級陰謀家?200年後,梁啟超揭開真面目

按理說,李光地如此道德敗壞,應該無緣“一代完人”才對,康熙心知肚明,何以還對他恩寵有加,甚至引為知己呢?

這就要說到李光地為官最高階的地方了,他之善于迎奉,不僅能與康熙形成極大的默契,而且能讓康熙十分地舒服,舒服到他不像是臣下,而是知己暖人的老友。

這裡有一段被正史記載的轶事,很能說明這一層意味。

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康熙在暢春園召集衆臣議立新太子,命在諸皇子中除大阿哥胤禔外選出一人做皇太子。領侍衛内大臣兼理藩院尚書阿靈阿、領侍衛内大臣鄂倫岱、翰林院掌院學士兼禮部侍郎揆叙、戶部尚書王鴻續等私相計議,與諸大臣暗通消息,一緻推舉八阿哥胤禩。

八阿哥胤禩營造衆望所歸之勢,原本以為能強勢拿下儲君之位,不料此舉正是犯了雄主大忌。

你有如此之勢?

朕該如何自處?

經這誅心一問,康熙不顧難堪,出爾反爾,立即堅決否決了八阿哥胤禩。

康熙認為胤禩勾結胤禔,在處理阿靈阿等人的同時,異常冷酷地将八阿哥胤禩關押了起來。做完這些,康熙問李光地,前不久朕特召你進宮,你是有話說的,現在為何在保奏儲君人選一事上一言不發?

看看李光地是怎麼回答的。

此處絕對是他一生為官的精華。

李光地說,皇上前次問廢太子的瘋狂之症如何醫治才好。我說,徐徐調治,天下之福。這事,我沒有告訴其他臣僚······

說到這裡,李光地不再說下去。

此話高階在哪裡呢?

此前,不亂議儲君,是懂得規矩;廷議,沉默不語,是不想激起衆怒;徐徐調治,是人情;天下之福,是國事。

皇上問廢太子瘋症如何醫治,本就是複立之意。

我說徐徐調治,天下之福,本就是支援皇上聖意。

現在皇上來問,我再公開講一遍,僵局很容易就破除了,病愈不複儲,遑論天下之福。

這種舉輕若重的默契迎奉,讓康熙舒服極了。

第二天,康熙當朝宣布胤礽已經調理痊愈。衆臣經過先前康熙的打壓,再看李光地已将竿子遞來,于是紛紛順竿爬,大拍康熙的馬屁:

“皇上灼見廢皇太子病源,治療已痊,誠國家之福,天下之福也。伏祈皇上既賜乾斷,頒示谕旨。”

一場僵局風波,經李光地蜻蜓一點水,瞬間變得風平浪靜,一片和諧。

事後,康熙不無感慨地說:“知朕亦無過光地者。”

李光地:是康熙知己還是超級陰謀家?200年後,梁啟超揭開真面目

李光地其人其事,講到這裡,本可以結束了,但将他身後的那個小尾巴拎出來才算完整。

你以為被兩朝皇上稱為知己,一代完人,就是絕對的好事嗎?

事實上,自康熙将李光地視為知己後,他立即就做了一件事,将此前遭棄用的重臣馬齊重新引入内閣,主要目的隻有一個,制衡權勢日顯的李光地,防止他玩陰的。

這一層微妙的兇險,李光地心底是清楚的,起初他以為康熙分憂,攬權的同時努力做實事(不管是理政還是康熙朝很重要的治河,李光地都有名臣功績),來平衡;老了,他便一次次地玩以退為進,讓康熙安心,卻又放不下。

是以,他最後位極人臣,七十七歲善終,死在了任所。

很不容易。

雍正捧他,大概也是欣賞他的為臣之道。

雖然虛僞,但是極其受用而且無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