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靖難之役後除朱允炆外,朱棣又是如何對待大哥朱标所生的子女?

作者:對酒談曆史

公元1398年,朱元璋結束了他輝煌的一生,将皇位傳給了太孫朱允炆。

在齊泰、黃子澄的建議下,朱允炆開始了削藩。

燕王朱棣迫于形勢的壓力一度靠裝瘋掩人耳目,進而打着“清君側,靖國難”的名義起兵對抗朝廷。

經過三年多的戰争,燕王朱棣終于取代侄子朱允炆而成為大明第三位皇帝。

在這場皇室内部的鬥争中,朱允炆作為戰敗的一方,下落不明。

而他的嫡親兄弟姊妹,也就是朱标的其他子女又是何下場呢?

在靖難之役後除朱允炆外,朱棣又是如何對待大哥朱标所生的子女?

不同尋常的隔代立儲

提起明成祖朱棣,可謂是中國古代不可多得的治世之君。

他開創了中國曆史上有名的“永樂之治”——一部永樂大典鑄就了中國文化事業難以企及的高峰。

鄭和作為中國曆史乃至世界航海史上遠洋航行的先驅,以宣揚大明國威為目的的七次遠洋活動中,有六次發生在朱棣在位期間。

朱棣登基之初,退守大漠的元朝殘餘勢力,仍然是大明的潛在威脅。

在他還是燕王的時候,多次率軍同北元作戰,他深知這個曾經是整個中國的中央政權所屬的部隊的戰鬥力。

為了大明的長治久安,他花費十幾年的時間,在元大都的舊址上重建立起了一座氣勢恢宏的帝國之都。

在靖難之役後除朱允炆外,朱棣又是如何對待大哥朱标所生的子女?

并在1421年,将都城從朱元璋花費畢生精力打造的南京城遷到了這裡。

從此開創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煌煌大明氣概!

作為帝王,朱棣是不可多得的守成之主。

朱棣出生在元末群雄逐鹿年代。

那時,他的父親朱元璋雖也是一方諸侯,可在強敵環伺中,也是一日不敢懈怠,殚精竭慮臨深履薄地開創屬于自己的王朝。

從小在血雨腥風中成長的朱棣,深知創業之艱;從小生活在軍營的他,也耳濡目染地習慣了軍旅生涯。

在十幾歲的年紀,他被父親封為燕王,封地就在剛剛覆亡的大元的舊都——元大都。

在靖難之役後除朱允炆外,朱棣又是如何對待大哥朱标所生的子女?

這承載着父親對他殷切的期盼,和對他軍事才能的認可和信任。

他不負所托,誓要為父親守好帝國的北大門。

如果一切按朱元璋既定的規劃走下去,朱棣和他的二十四個兄弟、一個侄子,将成為大哥朱标的有力藩屏,助力大哥将帝國的事業推上一個更高的層面。

可天不假年,大哥朱标在公元1392年溘然長逝。

這打亂了朱元璋的計劃,也讓他諸多的兒子們有了觊觎之心。

燕王朱棣憑借着雄厚的軍事實力,加之其封地處在戰略要沖,似乎很有可能成為帝國的接班人朱棣蠢蠢欲動,期待着遠在南京的父親将目光投向北方。

在靖難之役後除朱允炆外,朱棣又是如何對待大哥朱标所生的子女?

但朱元璋是個很傳統的封建皇帝,對漢家繼承制度近乎執着。

“有嫡立嫡,無嫡立長”。

作為非嫡非長的朱棣,看似離皇位很近,卻又咫尺天涯。

這套繼承制度雖然很不科學,跟清朝中期之後實行的秘密建儲制度相比,也顯得迂腐刻闆。

但也有其合理性,對于朱元璋來說更是如此。

朱元璋在征戰天下日理萬機之餘,對于綿延子嗣也是不遺餘力。

他一生共育有二十六個兒子和十六個女兒。

若是不按照傳統的立嗣建儲制度,來遴選儲君的話,勢必造成衆多藩王觊觎皇位的局面。

王朝草創,雖然靠着強力和二十多年的苦心經營,大明已經步入正軌。

在靖難之役後除朱允炆外,朱棣又是如何對待大哥朱标所生的子女?

可西漢七國之亂的前車之鑒和西晉八王之亂的慘痛教訓,讓朱元璋不得不謹慎對待此事。

沒過多久,所有的藩王們失望地得到了消息。

新的儲君已經産生,那就是大哥朱标的次子——年僅十六歲的朱允炆。

對這個結果,衆藩王心中自然是不服的,但皇座上那個垂垂老矣的人是他們的父親,他們不敢造次。

與其說,他們是出于對亦父亦君的朱元璋的恭順,而不敢表現出不滿,倒不如說他們是因為深知父親手段的狠辣而隻能乖乖聽命。

一切看起來平靜如水,帝國似乎并沒因為太子的突然離世而陷入動亂。

可好景不長,六年之後,開創帝國、執鞭華夏三十年的朱元璋駕崩了。

在靖難之役後除朱允炆外,朱棣又是如何對待大哥朱标所生的子女?

史無前例的造反王爺

接過帝國寶座的朱允炆意氣風發,很想作一番事業。

爺爺幾十年的乾綱獨斷,為他的施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也并不能就此說帝國毫無潛在的危險。

藩王,這個在朱元璋時代不是問題的問題,此刻讓年輕的朱允炆頭疼不已。

爺爺活着的時候,這些藩王雖然手裡有兵有錢,但畢竟皇帝老子不光是皇帝,而且是老子。

要是朱允炆的父親沒能英年早逝的話,問題也不大,畢竟他是這二十幾個藩王的大哥,長兄如父,多年來朱标手裡掌握的資源和積累的威嚴,尚且能夠震懾住這些弟弟們。

但這一切朱允炆并不具備,二十五個藩王叔叔,人人對他的位子虎視眈眈。

在靖難之役後除朱允炆外,朱棣又是如何對待大哥朱标所生的子女?

于是在齊泰、黃子澄的建議下朱允炆開始了削藩。

這一步是每一個設立藩王的王朝必然要做的事。

但方法有二,一急一緩。

急如暴風驟雨,需要摧枯拉朽不給藩王喘息之機。

緩如涓涓細流,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藩王自行消弭,失去對抗中央的能力。

急的方法有先例,西漢景帝的削藩方式就是,以緻激起了七國之亂。

不過景帝本人和其父文帝都算是封建時代的有為君主。

對待百姓能夠做到愛惜民力,對待官吏能夠恩威并濟。

加之開國功臣宿将及其後裔還沒有髀肉複生,是以僅僅三個月的時間,就将不得民心的七國之亂鎮壓下去了。

在靖難之役後除朱允炆外,朱棣又是如何對待大哥朱标所生的子女?

緩的方法也有先例,西漢武帝的推恩令就是。

由于其父景帝削藩引發的七國之亂,險些給西漢帝國造成的混亂局面。

武帝采取了一項更為舒緩但更有效、成本更低的辦法——推恩令。

所謂推恩,就是在不削弱原有藩王地盤、權力的基礎上,一代一代地稀釋他們對中央的威脅。具體的做法是,一代藩王去世之後,不再隻由藩王的世子繼承王爵,而是雨露均沾。

所有藩王嫡子均予王爵,且都是裂土封王,而所裂之土,自然是要從王國舊有的土地上割取。

這樣一來,王國的實力就會急劇下降,對中央隻能俯首稱臣,再不敢有觊觎之心了。

在靖難之役後除朱允炆外,朱棣又是如何對待大哥朱标所生的子女?

朱允炆年輕氣盛,急于大展拳腳施展抱負,是以他選擇了用急的方法。

但此時的形勢同漢景帝時相比,有着很大不同。

首先,景帝削藩時,劉邦留下的功臣宿将的後裔還是軍中的中流砥柱,加之景帝同母弟梁孝王的鼎力支援,這才平息了動亂。

反觀朱允炆的情況,他的爺爺朱元璋為了給太子掃清施政障礙,幾萬幾萬地屠殺功臣。

緻使朱允炆用人的時候,已經很難找到能夠上陣殺敵的将領了。

而他的幾個弟弟又都年紀尚輕,根本沒有能力為皇帝哥哥分憂。

其次,景帝削藩之時,帝國已經運作了半個世紀,藩王同皇帝的血緣已經不是非常近了,是以朝野輿論一緻倒向皇帝。

在靖難之役後除朱允炆外,朱棣又是如何對待大哥朱标所生的子女?

而朱允炆面對的都是親叔叔——尤其是朱棣,更是手握重兵,且麾下常年在同蒙古的作戰中磨煉實戰經驗。

論資曆,論血統,朱棣不輸朱允炆。

何況朱允炆在朱棣起兵之後,不知是迂腐還是仁慈,竟再三曉谕前方将領,不許傷害朱棣而讓自己背負殺叔的惡名。

對這種“又當又立”戰鬥部署,前方将領執行起來隻能是投鼠忌器。

這讓朱棣多次死裡逃生,進而得以卷土重來。

經過三年多的争奪,朱棣終于打進了南京城。

成了曆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造反成功的藩王。

在靖難之役後除朱允炆外,朱棣又是如何對待大哥朱标所生的子女?

斬盡殺絕的永樂大帝

城破之日,南京城裡一片狼藉,宮中的大火,讓建文帝不知所終。

但他的弟弟們尚在,這無疑是篡位的朱棣的心頭大患。

從一則對話中就可以想見,當時朝中對朱棣篡位的不滿情緒。

方孝孺是當時的士人領袖,也是建文帝的股肱之臣。

朱棣想通過策反,他來為自己的篡位粉飾一番。

于是找來方孝孺,讓他為自己草拟即位诏書。

可方孝孺對這個逆臣,卻發出了一連串擲地有聲的質問:

朱棣:朕欲仿周公輔成王耳。

方孝孺:成王安在?

朱棣:孺子自焚。

方孝孺:何不立成王之子?

朱棣:國賴長君。

方孝孺:何不立成王之弟?

朱棣:此朕家事!

在靖難之役後除朱允炆外,朱棣又是如何對待大哥朱标所生的子女?

見嘴上讨不到半點便宜,朱棣開始威脅方孝孺,要是不草這份诏書就誅你九族。

方孝孺更是硬氣,回答說别說是九族,就是十族我也不給你寫。

這時朱棣已經讓方孝孺揶揄得渾身發抖了。

好,我成全你,十族就十族。

于是中國曆史上唯一一個被誅十族的案例就誕生了。

除了傳統的九族之外,方孝孺的門生故吏被編入第十族湊數,與方孝孺共赴黃泉。

在感慨方孝孺鐵骨铮铮的同時,也讓我們清晰地看到,即使已經篡位成功,但面對視傳統禮法如天的士大夫的一連串質問,朱棣還是理屈詞窮,隻能惱羞成怒,用屠刀鎮壓輿論。

在靖難之役後除朱允炆外,朱棣又是如何對待大哥朱标所生的子女?

也正因為如此,他對建文帝留下的三個弟弟開始了漫長而殘忍的迫害。

朱标生前育有五子,長子朱雄英,八歲夭折。

不然,在講究立嫡立長的大明朝,繼承皇位就輪不到朱允炆了;

次子就是建文帝朱允炆;

三子朱允熥,建文帝在位時被封為吳王;

四子朱允熞,建文帝在位時被封為衡王;

五子朱允熙,建文帝在位時被封為徐王。

因為大明的一字王隻能授予皇子,是以朱棣一登基,就順理成章地将朱允熥降封為廣澤王,朱允熞降封為懷恩王,朱允熙降封為瓯甯王。

為了将三個被降為郡王的前朝皇帝的弟弟,分而治之。

在靖難之役後除朱允炆外,朱棣又是如何對待大哥朱标所生的子女?

朱棣将三兄弟拆開,一個在北,一個在南,一個守陵。

可三個月後,朱棣又覺得将他們置于千萬裡之外很不放心,于是又将老三老四召回了南京,至于老五,他在鳳陽守陵,離當時都城南京不遠,就暫時沒有理會他。

但朱允熥、朱允熞在回南京的路上,對于四叔的反複無常頗有微詞。

這就給了朱棣以口實,将這兩個“不知感恩”的侄子削除宗籍貶為庶民,終身禁锢于皇室祖籍鳳陽。

這樣一來,朱标在世的三個兒子名義上就都是守陵人了。

按說,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三兄弟無權無勢,已經掀不起什麼風浪了。

在靖難之役後除朱允炆外,朱棣又是如何對待大哥朱标所生的子女?

但朱棣并未是以罷休,也許是方孝孺的那句“何不立成王之弟”久久回蕩在他耳畔揮之不去吧。

于是,永樂四年(1406年),老五朱允熙莫名其妙地葬身火海,說這場火災莫名其妙,是因為他五十多歲的母親在火災中安然無恙地脫了身,而本該身手靈活的十六歲的朱允熙,卻“意外”地被燒死在了住處裡。

八年之後,也就是永樂十二年(1414年),老四朱允熞在鳳陽老家郁郁而終,年僅29歲。

至此,朱标在世的兒子僅剩下了老三朱允熥。

按理說,已經當了十幾年皇帝的朱棣,不管是出于兄弟的手足之情,還是對奪了侄子江山的愧疚,都該網開一面,為大哥朱标留下一支血脈。

在靖難之役後除朱允炆外,朱棣又是如何對待大哥朱标所生的子女?

但那句“何不立成王之弟”還在持續發酵。

永樂十五年(1417年),朱允熥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卷入了朱元璋第十九子,谷王朱橞的謀反案,在蜀王朱椿(朱元璋第十一子)的檢舉下朱橞被終身禁锢。

看似朱允熥并未受到進一步的迫害,可這一事件之後不久,朱允熥暴斃于寓所,讓人不得不懷疑其中有朱棣的授意。

至此,朱标的兒子已經全部下線。

不過,朱棣還算沒有天良喪盡,最後還是給朱标,留下了一絲香火。

那就是朱允熥的獨子朱文坤和朱允炆的次子朱文圭。

朱文坤在父親“暴斃”之後逃出鳳陽老家,從此改名換姓忍辱偷生。

在靖難之役後除朱允炆外,朱棣又是如何對待大哥朱标所生的子女?

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朱允熥的死大有蹊跷。

而朱文圭,作為建文帝之子,大明正統嫡系,自然還是有些号召力的。

也正因為此,他被朱棣圈禁了起來。

這一圈禁就是五十多年。

直到有着類似遭遇的明英宗朱祁鎮,複辟之後,才得以重見天日。

但自幼被圈禁的他,放出來之後,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甚至牛馬莫辨。

其慘境也可見一斑了。

至于朱标的四個女兒(三女、四女夭折),因為在封建時代她們并不能對皇權産生威脅,也就逃過了朱棣的有意迫害。

不過長女江都公主還是因為夫家在靖難之役中站在了建文帝一邊,而遭到朱棣的打擊,江都公主自然也被牽連其中了。

在靖難之役後除朱允炆外,朱棣又是如何對待大哥朱标所生的子女?

自古成者王侯敗者賊。

作為前朝皇帝的骨肉至親,新皇加冕之日,一般就是他們步赴黃泉之時。

但靖難之役上位的皇帝有些特殊,他是前朝皇帝的叔叔,礙于親情倫常,他隻能以一些隐蔽的手段達到自己斬草除根的目的。

也正因為這個緣故,朱标以及朱允炆都留下了血脈。

承平之時,帝王家錦衣玉食,可改朝換代時,哪怕隻是皇室内部的鬥争,都可能讓這些天潢貴胄零落成泥碾作塵,欲過販夫走卒的生活而不能。

參考文獻:

《明史》

《明成祖實錄》

《明朝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