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大家好,我是張老漢!今天跟各位聊聊西式餐飲的烹調技法以及代表菜品,有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您的關注與點評是我堅持的動力,謝謝!
以下正文:
七:燒烤、鐵扒(英語:Grill;法語:Griller;德語:Grillen);代表菜品:串烤(Souvlaki)、肉卷(Gyros)和茄子千層餅(Mousaka)
Grill(網絡配圖,侵删)
“Grill”:燒烤,也叫鐵扒。從詞源學出發“Grill”一詞來自于拉丁語中的“Craticulum”,意思就是網格。如今通過考古發現,古羅馬時期的燒烤架和現今沒有太大差別,都做成了網格的形狀。燒烤被認為是所有的烹饪方法中曆史最悠久的,因為其過程隻需要明火的參與,而不需要别的烹饪裝置。
Barbecue in Ancient Rome(網絡配圖,侵删)
Barbecue in Ancient Rome(網絡配圖,侵删)
說起燒烤大家一定會想到三亞特産……啊!不對,重說:燒烤在英語中的“Barbecue”一詞(簡寫為“BBQ”),這個詞來源于墨西哥語中的“Barbacoa”,意思是“敞開的烤爐”。
Barbacoa(網絡配圖,侵删)
根據牛津英語辭典,“Barbecue”一詞最早出現于1661年,當時指的還是一種烹饪裝置。100多年以後,第一任美國總統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在他的記事本中描述了自己被邀請去吃燒烤的場景,此時的“Barbecue”已經轉義為用餐的方式。可是“Barbecue”一詞隻流行于美國,在歐洲人們還是習慣性的用“Grill”一詞。
America Barbecue(網絡配圖,侵删)
燒烤這種烹饪方式在歐洲相當的普遍,幾乎沒有哪一國的廚房裡會完全不用到燒烤。可是真正把燒烤類菜肴作為自己國家代表菜的卻隻有希臘的串烤(Souvlaki)。去過希臘的朋友都知道,串烤(Souvlaki)、肉卷(Gyros)和茄子千層餅(Mousaka)是當地的三大國菜(見下圖):
Greece Souvlaki(網絡配圖,侵删)
Greece Gyros(網絡配圖,侵删)
Greece Mousaka(網絡配圖,侵删)
而這其中又以串烤(Souvlaki)居首,凸顯出希臘人對這款菜肴的喜愛。“Souvlaki”在希臘語中的意思是“小鐵釺”,它是所有串烤類菜肴的總稱,但一般人們吃的多是串烤肉塊,是以更多被翻譯成“希臘烤肉串”(豬肉、羊肉、牛肉、雞肉皆可)。今天“Souvlaki”的曆史已經無從可考,它的制作方式也很簡單,是将各種肉塊用鹽、胡椒粉(Pepper)、匹薩草(Oregano)和檸檬汁(lemon juice)腌漬後用鐵釺或木釺串好,放到燒烤爐上明火烤成。
Make Souvlaki(網絡配圖,侵删)
但由于在燒烤過程中對火候的掌握非常講究,要達到“微焦不苦、噴香不酥”的程度,是以“Souvlaki”是衡量一個希臘飯館烹饪水準好壞的重要标志。而且這款菜肴在希臘并不貴。
聊到這裡,我覺得既然作為一個國家的國菜,在工藝品質上還得繼續突破呀!這水準跟大陸三亞特色美食:東北燒烤還是有些距離的……
八:燻(英語:Smoke;法語:Fumer;德語:Räuchern);代表菜品:帕斯雀燻肉(Pastrami)
在物質匮乏的年代,人們多使用煙燻的方式來儲存肉類,起到防蟲、防腐的作用。煙火燻制過後,肉類會散發出一種獨有的焦香,而且味道鮮醇可口,色澤豔麗,在現代料理中也頗受食客喜愛。“燻”這種烹饪方法在中餐裡,我見過燻雞、燻肉、燻魚、等包括李連貴燻肉大餅在内的地方特色美食,但“燻”并非是中餐裡主流的烹饪技法。今天我們談談,在西式廚房中,扮演了相對重要的角色的“燻”。
Smoke Food(網絡配圖,侵删)
17世紀,法國農場中開始盛行一種名叫“燻制室”(英:Smoking Foom;法:Chambre de Fumage)的小建築,專門用來燻制和儲存肉類。當時還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諺語:“活着的小牛犢過不了冬天,燻制過的才可以。”由此可見煙燻制品在法國的流行程度。
Chambre de Fumage(網絡配圖,侵删)
而在中國烹饪典籍裡,最早記錄燻魚的是明代的《宋氏養生部》。早期,人們會用柏樹枝或荔枝殼來燻制魚肉,到了清晚期以後就逐漸改用茶葉和大米了。簡而言之,“燻”是将原料放入密閉的燻箱,然後在燻箱内點燃有芳香揮發物的木頭,借着燃燒産生的煙燻制原料的烹饪方法。
《宋氏養生部》(網絡配圖,侵删)
放眼世界,煙燻美食可謂百花齊放,各有不同。在北歐,冰島人用幹羊糞制作冷燻魚、羊肉和鲸魚;在南美,人們用多香粉和蘇格蘭煙燻辣椒制作一種叫做“Jerky”的本土煙燻小吃;在澳洲,紐西蘭人用曼紐卡(一種茶樹)鋸屑來制作熱燻魚;在中國的貴州臘肉、湘西柴火燻肉、九江燻臘肉、福建古法燻鴨、遼甯的燻肉、燻雞等表達着花樣繁多的“煙燻”情愫。由于食材和生煙材料的選擇大都因地制宜,是以世界各地的煙燻名菜無論是口感、風味還是烹饪方法都有所不同。
Smoke Food(網絡配圖,侵删)
西餐中的“燻”類名菜很多,如前菜中的煙燻三文魚沙拉、燻火腿沙拉等,西餐廚師會用同樣的手法應用于牛排、德式豬腳、燻鲈魚等多種食材。由于“燻”的過程中并沒有熱量的直接參與或者說不以熱量加工為主。是以需要的時間相對較長。在燻制菜肴中,肉類和魚類的數量最為豐富,但也有很多奶酪、蔬菜、雞蛋、蘇格蘭威士忌甚至啤酒都是用燻的方法制作而成。
Smoke Food(網絡配圖,侵删)
燻可分為3種:熱燻、溫燻和冷燻。熱燻的溫度在50℃到85℃之間,用熱燻制成的食物保存期限一般為幾天;溫燻的溫度在25℃到50℃之間,此時煙的溫度已經不足以燻熟食物,是以需要額外的熱量源;而冷燻的溫度在15℃到25℃之間,它同樣需要額外的熱量源,而且燻的過程會持續數天之久。我們日常食用的香腸、火腿和燻魚基本都是冷燻而成,因為燻的過程中原料的水份大量稀出,使得食物的保存期限會更久。
Smoke Food(網絡配圖,侵删)
要舉一個歐洲菜色中燻制菜肴的例子并不容易。種類實在太多,單單德國就近300種燻腸,反而不知道講哪一種好。似乎每一種“燻”菜都值得一說,奈何篇幅有限,隻好選一道東西方似乎都能接受的美食:帕斯雀燻肉(Pastrami)。
Smoke Pastrami(網絡配圖,侵删)
牛津英語辭典說它來源于土耳其語的“Bastirma”一詞,意思是“壓”。根據土耳其傳說,當年的土耳其騎兵習慣把肉塊墊在馬鞍下,在騎馬的過程中将水分軋出以把肉儲存更長的時間。而美國大辭典上說它來源于羅馬尼亞語裡的“Pastra”一詞,意思就是“節省、儲存”。無論哪種解釋是對的,至少人們制作“Pastrami”燻肉的目的是能儲存更長的時間。
Smoke Pastrami(網絡配圖,侵删)
帕斯雀燻肉本身來自于羅馬尼亞或巴爾幹半島,它是用牛肩肉配以豆蔻、大蒜、胡椒粉和辣椒調味後長時間冷燻而成,多配以面包一起食用,口感勁道、别有風味,在北美洲有相當大的市場。
Smoke Pastrami(網絡配圖,侵删)
讀者們如果喜歡我的文章的話,盼能得到您的點贊、收藏與轉發,您的關注與點評是老漢我堅持的動力!謝謝!今天先寫到這裡,明天繼續。文中如有謬誤,盼留言或私信,再次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