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象新生的3月,随着氣溫的回暖,香港的藝術活動也逐漸升溫。信言設計之夜慈善拍賣Design Trust Auction 2023便乘着香港藝術月的熱鬧氣息,将于3月18日在重新開業的香港麗晶酒店舉行。
依托于成立于2014年的專案資助平台Design Trust,Design Trust Auction 2023以The Art of Presence為主題,呈現超45件拍賣品,包括Zaha Hadid、又一山人、九龍皇帝曾竈财等香港及國際建築師、設計師和藝術家。而所得籌款将繼續投入設計、社群和文化創新的研究項目中。藝術創作始終在探索“存在”與“不存在”,并通過作品回應與喚醒當下的覺知、正念、韌性等積極能量,進而給我們生活着的城市帶來正向影響。
薩燦如
出生于香港,成長于日本與台灣的藝術家薩燦如 Cynthia Sah的作品呈現了軟硬兼具的兔子,深受中國書法影響的她,其雕塑作品彙聚了東方靈性與哲思,在她眼中,大理石是軟的,正如“水能穿石”。是以她慢慢打磨、雕琢,堅硬的石材經由藝術家之手被賦予柔軟的曲線與形态。薩燦如也作為設計導師參加了信言設計大使未·共研社2022計劃。
Walter Koditek
德國城市規劃師、作家及攝影師Walter Koditek的書《香港摩登:一九五零至七零年代建築》中,用攝影圖像與研究資料,展現了1950s-1960s的香港建築變遷,記錄了超過300多座建築和建築群。這些構圖工整的攝影作品,率先以視覺吸引觀者目光,随後你将會在建築的差異與相似中,感覺到一座城市當下的氣候、社會價值觀、生活方式等潛在的變化。該出版物研究由信言設計大使種籽資助計劃支援。
朱金石
藝術家朱金石是中國抽象藝術和裝置藝術最早的實踐者。自80年代以來開始抽象繪畫創作,作品色彩濃烈有沖擊感,紅藍等對比色在厚實的筆觸下交織重疊,構築出抽象的畫作。不同城市的生活經曆,使得他的創作兼具德國表現主義與中國的水墨畫的特點。
Zaha Hadid
著名建築師Zaha Hadid與LILAQUE合作創作的水晶花瓶作品,仿佛一座微縮建築,設計風格再現于花瓶,有機弧線勾勒出動态的流動感。瓶身中富有變化和秩序感的紋理,展現了水晶的清透,帶來驚豔的折射光感。
九龍皇帝
出生于廣東的曾竈财又名九龍皇帝,他的毛筆書法自成一派,筆迹遍布旺角、尖沙咀、灣仔、九龍灣... 内容關乎于自己與家族的往事,并以此不斷宣示對“九龍”的主權。而這些驚人行動,源自于他曾經整理祖先遺物時發現的祖譜,其中的記錄意味着他是周朝皇族的第三十五代皇位繼承人。曾不被認可的塗鴉筆迹,卻已然成為了幾代香港人的共同城市記憶。
Julie & Jesse
Julie和Jesse的實踐跨越設計、工藝和藝術領域,他們的作品定格流動的時空瞬間。這組看似獨特卻又相似的瓷瓶,源自于他們在景德鎮的廢棄工廠中搜集到的模具。舊模具随着一次次的使用也發生着變化,是以每一次出産都有着新變化。而經過顔色設計,為變化賦予更具像的特征。Julie和Jesse作為設計學員參加了信言設計大使未·共研社2019及2022計劃。
王加加
王加加的作品受到藝術史、動漫、電遊、表情包等流行文化的啟發,并以強烈的個人色彩表達。這件畫作融彙了抽象與具象的元素,畫面中令人矚目的眼睛,在抽象的色彩包圍中,直勾勾地與你對視。
Batten & Kamp
Batten和Kamp由建築師Alexandra Batten和設計師Daniel Kamp共同創立,主要創作具有功能性的雕塑。這件作品由石頭、玻璃和3D列印的支撐材料等元素構成,前衛的面貌引人展開超現實的遐想。Batten和Kamp作為設計學員參加了信言設計大使未·共研社2022計劃。
Phyllida Barlow
這件繪畫作品是藝術家為其雕塑作品創作的草圖之一,衣架是藝術家的創作母題,無論是雕塑還是繪畫,都能從中感受到藝術家記憶中的威尼斯城市特色,并激發我們在私人記憶與外部環境中漫遊。
Daphné MANDEL
Daphné MANDEL藝術家着迷于香港新舊交織的豐富景觀,用作品不斷記錄瀕臨消失的城市邊緣。從2020年起開始探索香港新界Daphné MANDEL ,捕捉拆除的舊屋中的局部,盡管這些房屋目前已不複存在,但藝術家用作品将曆史再現,繁雜的日常用品組合出缤紛色彩,定格曾經在此生活的人們的生活痕迹,這些獨特的局部組合成香港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劉小康
香港著名設計師和公共藝術家劉小康Freeman Lau和DBA Audio合作了這款音響,音響上方的畫面描繪了城市樓宇與樹木交織在一起的圖像,通過此提醒我們與自然互相依存的狀态。劉小康也作為設計導師參加了信言設計大使未·共研社2022計劃。
Charlie Roberts
現居挪威的美國藝術家Charlie Roberts用超現實的表達,探索着繪畫的邊界。這幅作品點狀式地描繪了豐富的日常元素,這些元素随機地分布在抽象而扭曲的背景之上,構築出日常與夢境交織的場景,而帶有灰階的色彩賦予了整副畫作夢幻色彩。
趙绮婷
趙绮婷Elaine Chiu通過作品不斷探索城市中的集體記憶與文化認同。她與麗晶酒店有着特殊的聯結,她的滿月慶祝曾由她的母親安排在此,這段記憶經由身邊人的不斷提起并伴随着她的成長,成為她的靈感源泉。得益于此次籌款晚會,她再次回到這裡,創作出這幅紙本水彩作品。
盧志榮
著名設計師與藝術家盧志榮的創作上溯傳統,下拓未來,通過對曆史的回溯,創作出融彙古今的作品。這件景泰藍紙鎮,虛實相間的結構以及變化的線條賦予雅緻色彩以形狀,點線面的構成也讓人聯想到窗框。盧志榮的設計賦予傳統材料和技術更契合當下的面貌,反映出了當代的審美傾向。盧志榮也作為設計導師參加了信言設計大使未·共研社2022計劃,并同信言設計大使聯合創始人、主策展人、執行總監姚嘉珊一同策劃了信言設計之夜2023。
Danh Vo
藝術家近年對園藝産生了極大興趣,在此次的作品中,植物花卉的照片被精心裝裱,每張作品下方都有藝術家及其父親的名字。我們也能在藝術家的其它作品中看見鮮活的植物元素,由此關注到這些植物的起源、曆史和象征意義。
Brian Rochefort
藝術家Brian Rochefort主要使用陶瓷和釉料來創作獨特且充滿活力的雕塑作品。這件作品的創作靈感源自多個藝術家的故事。油漆桶靈感源自于[]藝術家Francis Bacon的某張工作室照片,除此之外,雕塑的裝飾性紋理還暗示了Joan Mitchell、Albert Oeglen、Willem de Kooning等藝術家的故事。
陳幼堅
著名設計師陳幼堅Alan Chan自2000年起,在商業設計之外涉足藝術領域。自2010年來使用iphone拍攝“iEye-ai”系列,自發的拍攝記錄給他帶來了自由和滿足感,基于此,他不斷地用手機捕捉不同城市的風景,也借由此悄然和不同城市之間建立了新的聯結。
林偉而
建築師兼收藏家林偉而Wlliam Lim一直對建築和藝術感興趣,這件以畫家身份創作的油畫作品,源自某天捕捉的夜幕中的信言設計大使未·共研社山道天橋休憩處瞬間。當時橋下休憩區的甯靜、悠閑,與上方川流不息的立交橋形成鮮明對比,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作畫時,他懷揣着與家人朋友團聚的期待心情,添加了罕見的紫色月亮,并在公園中加入了快樂的人物形象。
石嘉豪
香港著名藝術家石嘉豪Wilson Shieh的這幅作品中,人物形象源自經典電影《神女》The Goddess中的阮玲玉。他的創作叙事以中國工筆為基礎,新舊文化交雜,描繪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我們借由他的創作,從中一睹那些已被遺忘的香港曆史。
Laura Cheung
著名室内設計師Laura Cheung的這幅作品中,真絲肌理上呈現了精細的手工筆觸,并結合了刺繡,羽毛在蓬松的雲朵之間漂浮。作為家居裝飾品牌 LALA CURIO的創始人,她不斷研究古老的手工藝,并重塑出更契合當下審美的産品。
Bob Pang & Kevin Mak
香港建築設計工作室AaaM Architects創辦人之一Bob Pang曾以個人名義舉辦了一場主題為香港Brutalism粗犷主義建築的展覽,并邀請了建築師兼攝影師Kevin Mak參與。其中一張攝影作品更是獲得2022年度Dezeen Awards。這張攝影作品拍攝了香港東海工業大廈,作為香港代表性的粗犷主義建築,裸露而不加修飾的建築表面與一道穿過建築間隙的光相遇,而正經過的行人與這一切形成鮮明對比,激發人們思考建築和我們周圍環境的關系。他們的研究項目亦獲得信言設計大使種籽及專題資助計劃支援。
林岚
林岚Jaffa Lam的這件作品以“設計與社會”為題,創作了由不同拼布組成的雨傘,以此希望設計的力量為香港帶來積極的改變。這件作品延續了她一貫對廢舊織物、闆材等回收材料的關注,以此探讨香港本地文化、曆史和社會時事之間的關系。
朱力行
Spring Dawn是新媒體藝術家朱力行Henry Chu的全新作品,名字取自唐代詩人孟浩然的同名詩“春曉”,影像内容中模拟了紫荊花、紫藤花、繡球、木棉、野菊花等香港春天常見的花卉的開花和凋謝過程,并将展示着影像藝術的螢幕安裝在一塊天然石頭之上。
又一山人
著名設計師和藝術家又一山人,通過攝影等藝術媒介表達對社會問題的關注。這件攝影作品繼續用其标志性的紅白藍藝術呈現着香港的本土文化,印在香港人心底的紅白藍塑膠是代表香港的符号之一,無聲訴說着香港獨有的城市生活和曆史。又一山人也作為設計導師參加了信言設計大使未·共研社2018計劃,帶領年輕設計師改造香港公共空間。
前往Design Trust網站
designtrust.hk/designtrustgala2023
以上作品由下列藝術家及畫廊捐贈:Cynthia Sah, Walter Koditek and Blue Lotus Gallery, Zhu Jinshi and Tang Contemporary, Lalique Asia and Zaha Hadid Design, Lucie Chang Fine Arts and King of Kowloon Culture & Art Foundation, Julie & Jesse, Wang Jiajia and De Sarthe, Batten & Kamp and Novalis Art Design, Phyllida Barlow and Hauser & Wirth, Daphné MANDEL, Freeman Lau and DBA Audio, Charlie Roberts and WOAW Gallery, Elaine Chiu and JPS Gallery, Chi Wing Lo, Danh Vo and White Cube, Brian Rochefort and MASSIMODECARLO, Alan Chan, William Lim, Wilson Shieh and JPS Gallery, Laura Cheung, Jaffa Lam and Axel Vervoordt, Henry Chu, anothermountainman
撰文:楊兩隻
編輯:陳嘉文
編排:Alarei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