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L2+級别自動駕駛量産,L4的夢想還遠嗎?

作者:深眸财經

作者:張未

原創:深眸财經(chutou0325)

L2+級别自動駕駛量産,L4的夢想還遠嗎?

L4級的自動駕駛迎來了關鍵之年。

《無人駕駛汽車:無路可去的路上》一書的作者Christin Wolmar曾提出,自動駕駛最大的絆腳石不是公衆态度或法律問題,而是更基本的東西:技術。

如上述所言,L4級自動駕駛遲遲未能量産,無非是技術不夠成熟,成本難以控制,比如百度的Robotaxi(自動駕駛計程車)最初的造價高達200萬台一輛。

降不下來的成本,遲遲未能盈利的L4企業,使資本開始退潮。背靠福特和大衆的ArgoAI,估值一度超過70億美元,在燒掉26億美元後,于去年十月關停;自動駕駛領域的雷射雷達頭部企業Lbeo,也已送出了破産申請;小馬智行被曝裁員、Mobileye市值大跌。

資本撤出L4企業後,處在寒冬中自動駕駛,開始“脫虛入實”,更接地氣了。最典型的轉變就是,高階自動駕駛企業,加入了乘用車研發業務,比如小馬智行對旗下Robotruck(自動駕駛卡車)業務進行縮減,相關研發團隊被并入乘用車研發業務。

那麼,在自動駕駛行業回歸理智後,自動駕駛發生了哪些變化?

1.L4做L2+,是認真的

繼熱度冷卻,資本退場後,自動駕駛的野蠻燒錢擴張階段也落下帷幕,為了企業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搞錢成了自動駕駛企業的共識,L4的自動駕駛公司開始“降維打擊”卷入低階領域。

比如小馬智行在Robotaxi和Robotruck(自動駕駛卡車)業務之外,推出了乘用車智能輔助業務Personally owned vehicles,内部稱“L2++”。

L2++正符合當今資本對于L4自動駕駛的商業化期待。據公開資料顯示,2023年,中國汽車的銷量預計達到3420萬台。其中,具備L2級及以上智能駕駛功能的新車,滲透率将會達到82%。

這也解釋了為何L4級企業選擇漸進式路線。一方面,能夠推動L2自動駕駛企業向上卷,加速L3、L4技術的發展。另一方面,也為L4量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自動駕駛從開發設計到量産上車,大概要經曆2年時間,而L2+和L2++的出現與發展,不僅為L4企業造血,也是對L4量産提供支援。

L4在乘用車市場中,目前也難以扛起大梁。智研咨詢資料顯示,預計到2025年,全球L2級輔助駕駛智能汽車的滲透率可達53.99%,而L3~L5自動駕駛汽車的滲透率隻能達到1.36%。

與L4不同的是,發展L2、L3級的自動駕駛企業們卻依舊安穩,特斯拉、小鵬、蔚來等企業,得益孕育于新能源智能車浪潮,較早地制定出智慧駕駛的發展戰略、布局上下遊,以至于在寒冬前夕滿足自給自足的需求。

在落地方向上,國内L4企業韌性更強,抗風險能力更高。國外L4企業落地場景更聚焦單一場景,圖森未來聚焦于自動駕駛卡車領域,ArgoAI則聚焦于自動駕駛計程車;國内企業似乎更全能一些,小馬智行、百度Apollo等企業,輔助駕駛、無人駕駛等多業務并行發展。

L4做L2+也有不少企業已分了一部分蛋糕,像Moenta的量産輔助接到了上汽智己的主機廠的訂單,百度和岚圖也有過合作。

那麼,L4企業下場做L2,真的能降維打擊正做L2、L3的企業嗎?

在“深眸财經”看來,走L4跨越式路線的玩家,不見得能夠降維打擊做L2、L3的漸進式玩家。

L4的企業對下場L2+這件事上,擺出了至少能喝一口湯的态度。在L4寒冬中遭遇重創的福特,也把重心從遲遲無法落地的L4轉移到了L2+的前裝量産上。據了解,福特正在将投資重點從L4級别的長期目标轉為L2+、L3級别的能夠獲得更直接的短期收益。

在去年年底,百度智能駕駛事業群組技術委員會主席王亮稱:百度将在2023年推出一款L2+領航輔助駕駛旗艦産品ANP3.0。

在這場對抗賽中,L4的玩家無法輕敵,與L4玩家不同,以特斯拉、小鵬、蔚來、毫末智行等漸進式玩家,已走過定點、驗證測試等階段,已經開始為乘用車提供進階别的輔助駕駛産品。據官方資料顯示,2022年毫末三代HPilot産品已搭載魏排、坦克、歐拉等近20款車型;小鵬汽車表明,将在2023率先推出全自動駕駛。

2.L4邁入L2+,不再高階

如何把高階自動駕駛技術适配在L2級車型中,這是L4入場L2的難點。

元戎啟行ECO周光曾表示:L4公司做L2有兩種做法。

“第一種是靠獨立的團隊和獨立的代碼,實作L2的具體細分功能,不過這會讓L4的技術積累不太用的上;第二種是降低L4級軟體系統圖對傳感器和算力的需求,把L4軟體系統算力和功耗塞到L2的硬體内,但是L4自動駕駛系統算力和功耗較高,也隻有少數企業能放到車規級算力平台上。”

對于L2+所需的功能,L2造車企業并不落後。特斯拉、理想的NOA,小鵬的NGP,蔚來的NOP,毫末智行的NOH,雖然叫法不同,但是均是我們廣義上所說的L2+。

L4企業的技術優勢,也未到“遠超”L2企業技術的水準。

雷射雷達和算力不足,是曾經L2賽道的主要技術問題,随着近兩年L2企業硬體的快速發展,情況已大為改觀。一方面,L2新車已開始搭載雷射雷達,像蔚來ET7、小鵬P7、威馬M7、智己L7等車型均搭載了雷射雷達。另一方面,随着像Orin和地平線J5這樣的高算力晶片的出現,算力已不再是瓶頸,比如輕舟智航與地平線合作,推出了地平線征程5,在去年十月份時,理想在主力車型上已搭載了地平線征程5。

L2+級别自動駕駛量産,L4的夢想還遠嗎?

地平線聯合創始人、CTO黃暢也表明,将推出面向高階、算力更強勁的征程6,去跟英偉達、高通去競争。據悉,百度将于今年推出的L2+輔助駕駛産品ANP3.0,就搭載了兩顆英偉達Orin-X晶片。

多數L4企業空有資料閉環能力和進階别研發能力,但是缺乏工程能力,在傳感器、域控、內建等方面優勢不夠明顯,是以L4企業選擇和一些傳統大牌制作商合作,比如文遠知行和雷射雷達制作商博世合作,要共同推動應用于L2—L3級自動駕駛大規模前裝量産及市場化應用。

雖然L4企業做L2的技術優勢不明顯,但L4企業研發L2的産品,從研發到測試落地、進入市場的時間能夠大幅縮短。

此前,L4針對的道路場景主要是城市道路,而傳統的L2隻有少量針對城區道路涉及的功能,比如交通擁堵輔助,更多的是針對高速公路的場景。

随着乘用車電動化、智能化的趨勢越來越清晰,L2開始往更複雜的道路上發展,像城區NOA場景和L4開始接近,這意味着L2和L4開始越來越趨同,是以L2和L4企業背後的研發體系、組織架構和測試方法開始重合。

L4擠進L2的市場中,在系統的性能和适用場景上的了解均不相同,所需定制化程度較高,定制化又會增加成本,增加了對産業鍊的協同能力的需求。

以L2的系統來看,假設L2或L2+的系統是幾家供應商合作開發,那麼主機的生産其實是多方合作完成,無論是邏輯的合理性,還是運作的流暢性都是不足的。

3.量産,L4未來的豪賭

“現在沒有投資人願意聽公司講BP,更傾向于單獨約談下遊場景方客戶,了解公司真正的量産盈利前景。”這是某投資人對自動駕駛的回報。

量産,是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的最重要一步。L2++的出現,也說明着自動駕駛中的量産路線的重要性,而特斯拉、毫末智行等企業已印證了量産L2智能駕駛的可行。

2020年七月,理想汽車打響了L2量産自研的旗号,造車新勢力由此開始快速發展,蔚來汽車同步搭建自研團隊;特斯拉為FSD準備好了DOJO智算中心;背靠長城的毫末智行,把城市NOH背後的保駕器推到了台前。

無獨有偶,百度在推進Robotaxi大規模落地的同時,也在積極推進Apollo領航輔助的量産落地。

L2+級别自動駕駛量産,L4的夢想還遠嗎?

在量産智能駕駛中,成本是企業間的競争重要因素,也是企業負重前行的一大問題。元戎啟行CEO周光曾多次說道:最終,自動駕駛一定是一套低成本、高度自動化的解決方案。

理論上來說,售價30萬的量産車乘用車,依靠海量的資料和高效的技術閉環,在自動駕駛落地速度和規模上,明顯優于Robotaxi。

以往L4總是難倒在成本上,前年百度Apollo和北汽極狐釋出的共享無人車Apollo Moon成本高達48萬元,還是當時行業L4級自動駕駛車型平均成本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見L4自動駕駛的成本之高。

目前也有部分企業,把成本打下來了,像去年百度推出的L4級無人車Apollo RT6,成本價僅25萬元;輕舟智航釋出量産成本僅一萬元的車規級自動駕駛方案DBQ V4。

既然成本已被打下來,為何企業遲遲不能盈利?L4級自動駕駛成本被打下來的原因,并非L4産業的成熟化,而是企業閹割了高成本技術的量産。

以特斯拉為例,為了減少車輛成本煞費苦心。特斯拉先是放棄毫米波雷達,去年又取消了超音波雷達,結果特斯拉Model S和Model X直接不再使用雷達,改用100%純視覺自動駕駛。

自動駕駛本身是一個較為龐大的系統性領域,包含多個領域,不止需要技術的配合,還涉及交通路況,資料定位,安全等因素,比如高精地圖,道路協同。

研發階段是從0到1的過程,此時投入的是對未來的想象與憧憬,而量産是從1到10的飛躍,是落地環節,更應該考究産品在市場的可行性。

L4的發展受限于自動駕駛行業整體發展水準。在2017年,L2也未曾受到許多關注,連特斯拉的Autopilot也沒有很多人覺得很了不起,直到造車新勢力的自動駕駛車輛,開始量産以後,行業開始更加速發展。

2023年是高階輔助駕駛的關鍵節點,也是高階輔助駕駛上車元年。自動駕駛企業禾多科技CEO倪凱也認為:接下來三年可能成為整個高階自動駕駛市場定型視窗。高階自動駕駛大規模落地将會在2025年進入成熟期,行業趨勢也會成為線性或穩定增長狀态。

今年L2+量産的車型将陸續上線,而L2+作為L4量産的風向标,L2+的市場便成為關鍵的角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