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文地理丨老子西行之謎

人文地理丨老子西行之謎

随着周王室日漸衰微,禮崩樂壞,大小諸侯之間反複攻殺,民不聊生。三代以降,古之聖賢皆秉承“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隐”的原則。老子目睹中原大地生靈塗炭,決計離開洛陽,騎着青牛一路向西,來到秦國函谷關前。

守備函谷關的關令名叫尹喜,平素就熱衷八卦排演。早在老子到來的半年以前,他就曾登樓觀星,遙望東方有紫氣飄然西來,心知必有得道真人要路過函谷,遂齋戒焚香以待;後世“紫氣東來”之說即濫觞于此。次年仲夏七月十二日,果然出現了一位“皓首聊耳”的老者,他騎着青牛緩緩來至關前。尹喜大喜過望,上前稽首參拜:“聖人來矣。”

經過一段時日的傳道授業,老子告知尹喜,自己此番打算暫别中土,經由函谷關向西,遠赴異域步道。後者聞聽此言,依依不舍。懇請恩師留下墨迹,一方面作為留念,另一方面供自己參悟精研。老子見他一片赤誠,揮毫寫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舟……”合計上下兩篇,洋洋灑灑5000字,這便是傳頌千百年的經典《道德經》,亦稱《道德五千字》。尹喜大受感召,叩請随侍左右,追随老子“俱遊流沙”,踏上漫漫征程。

(一)

過西域,入中亞

老子攜尹喜等人離開函谷關後一路向西行進,穿越萬裡沙海,前往西域諸國,途經“絲綢之路”上重要的城市——于阗國都毗摩城。

于阗古國,梵語音譯為瞿薩旦那,地理範圍大緻在今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和田縣及其周邊。該國素與中原交往密切,于阗王久聞老子盛名,親率公卿、百姓出城前往南渠之山迎接,還命人在山上建造精舍供老子留宿。于阗王曾向老子請教:“何為道法?”答曰:“吾所行因機教化,盡入法門。”簡而言之,老子認為教義道法并非一成不變的刻闆教條,而應該針對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大道皆源于此。

一行人在于阗稍作盤桓後,再次啟程,僅留部分弟子在這裡繼續傳播教化。這批人在于阗國被稱為東士徙居之民。同時,于阗還建有一座毗摩寺,乃是“老子化胡之所”。

離開于阗後,老子的隊伍向西翻越蔥嶺,沿費爾幹納谷地繼續前進,抵達中亞喀布爾河流域的廚(音)賓國(今阿富汗喀布爾周邊),暫時栖身于皮山洞窟之中。某日,廚賓王引軍前往郊外狩獵,忽見異象,遂命手下尋找聖人訪得老子,問是何人,從何處來。老子從容對答:吾乃修道之人,從中土至此。賓王不知“道”為何物,上前求教。老子隻講了四個字:“大道彌隆”,即道法傳播曆史悠久,興盛之勢極天際地。聞聽此言,國王起初将信将疑,但在老子幾次顯示聖迹後,聲言“宜奉焉”,決心皈依,大建道場。于是,道教逐漸在厮賓傳播開來。

國王的七位王子得知老子隐居在郊外洞窟中,也帶領侍從前往拜會。老子告誡幾位王子,唯有“宜修三順六微之要”,才能對内保全自己,對外和諧共處。道法在厮賓盛行後,老子再次啟程,南下天竺各幫傳教。

人文地理丨老子西行之謎

(二)

巡禮五天竺

老子到達天竺之時,正值印度曆史上的“列國時代”,與老子生活的東周春秋時期頗為類似。當時的印度尚未形成大一統王朝,而是分裂為大小幾十個邦國,其中有十六國實力最為雄厚,被稱為“十六大國”或“十六列國”。老子從西北方進入天竺,遊曆印度北部、中部的鍵陀羅、烏芸、北拘薩羅和加夷諸國,最終抵達東部強國摩揭陀。在《太上混元老子史略》《老子八十一化圖》《老君曆世應化圖說》中,記述了老子在印度的故事,當然,其中不乏對老子的神化。

老子一行遊曆五天竺的路線是自函谷關西行,經過西域,翻越蔥嶺,沿着“絲綢之路”進入中亞腹地,繼而南下進入南端次大陸,屬于古代中國與印度交流的“北線”。而實際上,兩大文明古國之間的交往還存在一條“南線”,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南方絲綢之路”,即“南絲路”。早在商周時期,大陸西南雲貴川地區的先民就已跨越橫斷山脈,前往南亞次大陸以及東南亞等地進行貿易;先秦戰國時期,越來越多印度、緬甸等地的客商進入大陸西南地區。

囿于地理條件與政治因素所限,“南絲路”顯然沒有“北絲路”著名,僅有南方的巴、蜀、滇等國以及楚國的部分地區經此道與天竺進行經濟、文化往來。按照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的提法,老子乃是“楚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也”。那麼老子為何不選擇走“南線”進入天竺呢?

從主觀條件上分析,老子對“南絲路”并不知情。盡管楚國曾有人經此道前往天竺,但老子的桑梓原本并非楚地。在春秋時期,苦縣本屬陳國,“孔子窮乎陳蔡之間”即指此地,它的大緻範圍在今河南周口的鹿邑縣。直到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8年),陳國被楚惠王所滅,方才并入楚國。彼時,老子早已在周天子處供職。

從客觀條件上看,縱使有人将“南絲路”告知老子,他也不太可能自洛陽南下。究其原因在于,一代雄主楚昭王莞逝後,其子楚惠王繼位,開啟了征伐、統一南方諸國的序幕,相繼對吳、越、巴開戰,滅亡了陳、蔡等國。曠日持久的戰争,錯綜複雜的政局,一度影響了“南絲路”的穩定,也讓這條西南通道逐漸消失在中原人們的記憶中,直至西漢重新得到朝廷重視。

中國與印度之間的物質文化往來沿着南北兩條“絲綢之路”同時展開,碰撞出了許多璀璨的火花。老子前往印度布道之行,無疑是古代中印文化交流的一個曆史縮影。

作者:林碩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外交部主管《世界知識》絲路阡陌專欄作家

來源:同舟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