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九三二年九月,在國民黨反動派的白色恐怖下,為支援鄂豫皖蘇區的反“圍剿”鬥争,豫北沁濟兩縣黨組織上司了震驚中原的武裝暴動,開展了豫晉邊遊擊戰争。這一光輝壯舉,是濟源黨史乃至河南黨史上可歌可泣的重大曆史事件。在90年後的今天,為回首這一英勇悲壯的曆史,緬懷革命先烈,原省委黨史研究室處長、副研究員段德文撰寫了《光榮的壯舉——紀念沁濟武裝鬥争九十周年》一文,現予以刊發,以饋讀者。
制定暴動計劃及準備暴動
一九三二年初,面臨侵華日軍一手挑起的淞滬戰火,媚外辱國的國民黨南京政府遷都洛陽,頑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動政策。蔣介石一意要把河南變成圍剿鄂豫皖蘇區的戰略基地,即在開封、鄭州召開軍事會議,調大批軍隊集結在豫南各地。同年六月,蔣介石發動對革命根據地第四次大“圍剿”,親任鄂豫皖剿共總司令,坐鎮武漢,指揮二十四個師零五個旅,殺氣騰騰進攻鄂豫皖蘇區。
在這嚴重形勢下,根據中央訓示精神,中共河南省委積極發動白區人民支援和配合蘇區的反“圍剿”鬥争。在豫北,為了牽制敵商震部隊南下,省委決定發動豫晉邊遊擊戰争。早在三月初,省委即決定在濟源“進行遊擊戰争”。中央巡視員李抱一和洛陽中心縣委書記萬壽山,親抵濟源,布置遊擊計劃。四月,省委又将“濟源、溫縣、武陟、焦作劃作一個遊擊區”﹔同時成立焦作中心縣委,加以上司。濟源第一次遊擊戰争失敗後,縣委負責人黨繼新赴省彙報,随又以省委巡視員的身份被派回縣恢複組織,并開辟沁陽的工作。
六月中旬,為了貫徹中央召開的北方各省代表會議精神,支援和配合蘇區第四次反圍剿鬥争,省委及時制定了豫晉邊遊擊戰争計劃,決定發動濟源、沁陽、焦作、武陟、道口等地武裝暴動,成立七個紅軍遊擊大隊,開創豫晉邊新蘇區,與鄂豫皖蘇區南北呼應,夾擊鄭、汴之敵。随派省委宣傳部長李新民(後叛變革命)到豫北巡視工作。在濟源,他制定了豫北西區的遊擊計劃,将“沁陽和濟源聯系起來,作為豫北西區發動的核心”。不久,省委特派員張××又到濟源,在石河村召開重要會議,參加者有黨繼新、郭大佛、翟茂林等七人。會議傳達了省委訓示,着重研究了武裝暴動的部署。會後,這些同志速回各地,加緊準備工作。
當時,将沁、濟兩縣作為開展武裝鬥争的中心地區,主要還在于它們具有相當有利的條件。
沁濟兩縣,地處豫晉交界。南臨滔滔黃河,北靠巍巍太行,西依王屋,東南與孟縣、溫縣為鄰,東北與博愛、焦作相連,山巒起伏,綿亘百裡,地勢險峻,有着開展遊擊戰争的良好自然條件。
在國民黨的黑暗統治下,沁濟等縣的經濟、文化狀況十分落後。沉重的地租和高利貸,多如牛毛的苛捐雜稅,榨盡了貧苦農民的血汗。當時有記載道:濟源的“地租剝削普遍是百分之七十以上至百分之八十”,“高利貸利息至有十分者”。三二年春,軍閥劉鎮華僅在濟源就強攤軍饷二萬四千元,縣公捐一萬四于外加二十八萬斤的糧襪捐和一兩銀子的附加捐,弄得民窮财竭,民怨沸騰。同年夏秋,連遭水、蟲、雹災,災情之重,“實有史以來所未聞”,“田畔哭泣之号,慘不忍聞”。廣大農民賣兒鬻女,流離失所,掙紮在死亡線上。富有光榮革命傳統的沁濟人民,這時紛紛起來進行反對地主豪紳,反捐抗稅的鬥争。
沁、濟兩縣黨的基礎較好。早在第一次國内革命戰争時期,有共産黨人楊介人、黨繼新、史實甫、牛秀之等在沁濟兩縣從事革命活動。大革命剛遭失敗,在省總工會工作的黨繼新毅然奉命再回濟源,建立了濟源特支。一九三○年後,在洛陽中心縣委的直接上司下,薛子中、黨繼新等六人組成濟源縣委,上司縣立師範學生和西北鄉的廣大農民開展革命鬥争。至三二年春,全縣已成立了九個黨支部,一個區委,四個團支部,共有黨團員百餘人;建立了十四個鄉的貧民委員會,有會員三百餘人,直接在革命影響下的基本群衆約千人左右。
當時,濟源黨的工作,中央巡視員李抱一巡視後稱:“在河南講起來是比較健全有力的,”“黨的縣委,團的縣委,都比較健全”,“支部與群衆組織也确實能有工作表現。”雖然第一次遊擊戰争遭到失敗,有一部分同志被迫出走或轉入地下,但革命力量損失不大。五月,黨繼新(焦作中心縣委負責人之一)回到濟源後,不久,在轵城大明寺召開會議,成立“流動縣委”,由張景祿任書記,都佩恩負資組織,張漢山負責宣傳,委員有苗繼平、張漢山等同志。此後,即在縣城、西北鄉和大河裡等地恢複組織,開展工作,擴大革命力量。
與此同時,黨繼新、苗繼平到濟沁交界的化村,找到郭孝坤(大河裡支部負責人之一),進行開辟沁陽的工作。他們通過付功績與沁陽郭大佛取得聯系。當時郭大佛是國民黨泌陽縣黨部負責人,思想偏左,同縣黨部頑固派的沖突日益尖銳。一九二八年,他和郭建中曾在紫陵一帶發動學生和農員的反封建鬥争,激起反動勢力進行鎮壓,釀成“紫陵慘案”。為了打擊頑固派,郭大佛暗殺了僞縣教育局長王向辰,爾後逃往北平。
“九一八事變”後,他重返沁陽,同李貫之、任建樟等積極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在縣師範和各中學成立學生抗日救國會,組織學生抗日義勇軍。同時,郭大佛又兼任第六區民團副團長,并派郭順仁任六區民團隊長,掌握六區的武裝。黨繼新根據郭大佛的情況和要求,發展他為黨員,遂介紹他到省委彙報沁陽情況。他回縣後,立即發展李貫之、任建樟、郭順仁、黃本昆等入黨,成立沁陽縣黨團支部。同時利用他在縣黨部的合法身份和影響,在各學校、區民團,一些農村,開展工作。不久,在黨的上司下,縣師範學生打跑了反動校長,紫陵一帶農村建立貧民團,“在武裝方面,以第六區為中心,有三個區可以有把握地奪取過來。”
七月,省委又派郭曉棠回沁陽協助郭大佛準備暴動工作,并交給他兩本小冊子《暴動藝術論》《遊擊隊如何動作》。郭曉棠到沁陽後傳達了省委訓示,遂同郭大佛在紫陵建中國小舉辦“暑期讀書會”,将二十餘名黨團青年組織起來,學習馬列主義和遊擊戰争知識,武裝思想,進而為即将發動的沁濟暴動培養了一批骨幹力量。
正在此時,原省互濟會負責人張俊,團省委李壽正叛變投敵。七月二十三日,省委機關遭到空前嚴重的破壞。書記紀國桢、秘書長兼婦女部長楊斯萍、團委書記王伯陽、省委宣傳部長鄭曼石等二十餘名主要負責人被捕,大批重要檔案被抄獲,許多機密包括“建設濟源新赤區計劃案”等盡數暴露。僞省主席劉峙立即通令各地軍政機關,進行全省大搜捕。黨的各級組織相繼遭難,烏雲籠罩整個中原大地。
這時劉峙不可一世,欣喜若狂地鼓吹:“該匪經此打擊失去聯絡,即知重要機關破獲,必然全體震動,所有以前軍事計劃勢必改弦更張,而交通梗阻,決非短期所能恢複,殊于剿匪(指“圍剿”蘇區)前途大有裨益”劉峙進而還呈請國民黨政府将其搜獲的共産黨的文字證物翻印,“頒行全國”,企圖讓各地為他大肆慶功。
沁、濟武裝暴動
正值反動派甚嚣塵上之時,一九三二年九月六日至九日,黨繼新、郭大佛上司了豫晉邊區的沁、濟暴動。太行山下響亮的槍聲,痛擊了劉峙一夥的反動氣焰,極大地鼓舞了白色恐怖中的河南人民。
在這次全省組織大破壞中,沁、濟二縣未能幸免。七月底,濟源縣委宣傳部長張漢山被捕入獄。八月十五日,敵人包圍馬寨學校,張景祿、郝佩恩逾牆而走,孫竹蕭、高尚志等被捕。與此同時,沁陽縣出動一連敵軍,将紫陵鎮和郭大佛家包圍。此時,黨繼新(化名李天德)住在建中國小,郭大佛居喪在家。他們在同志的掩護下脫險,遂潛赴鄭州,找省委彙報,方知省委書記紀國桢等十四人,已于八月二十日慘遭殺害,省委機關與接頭處亦蕩然無存。
黨、郭二人再奔開封,找到幸免于難的省委宣傳部長李新民,但李已對暴動計劃失去信心,相談結果“終于沒有決定怎樣做去”。郭大佛又到河大找郭曉棠商談。此後二人遂到許昌,另找省軍委書記張振亞,适值許昌大搜捕,張也無蹤可尋。至此,黨、郭二人親睹各地黨組織橫遭破壞,同志四處遷難,敵人氣焰嚣張,更激起了無比憤慨。他們想決不能讓省委既定的暴動計劃“就此無聲無息的葬送”。于是,當即果斷決定:速返沁、濟,發動暴動,以豫晉邊的赤色恐怖答複劉屠夫(劉峙):“河南的共産黨還沒有被屠殺盡淨”!
九月五日,在茫茫夜幕中,黨、郭二人回到沁陽紫陵鎮。很快找來任建樟、郭順仁等,研究決策。他們分析了目前形勢:豫北敵軍前去圍攻蘇區,餘敵力薄,出其不意,将郭順仁指揮的六區團隊拉出,有一舉成功之可能。況且,這時郭順仁已被懷疑免去隊長職務,新任即将就職。是以,會議決定:火速暴動,然後将隊伍拉到沁濟交界開展遊擊戰争。當即遣郭順仁回團隊做内應;派人通知宋寨的張士剛等,趕制起義紅旗和佩帶标記:通知趙寨的張起亮組織本村的農民群衆。
沁、濟暴動的序幕拉開了!
九月六日夜,黨繼新、郭大佛率領任建樟、張士剛、張啟亮,以及趙寨的張重天、張啟恩、李道發等十餘名青年農民,手持砍刀、木棒,直奔六區區公所和團隊所在地一一義莊。到村邊時,以紅燈為号,郭順仁開門接應,遂分兩路:郭大佛等擁入團部,将團丁從夢中喚起整隊,農民同志闖入區公所,火燒全部公文帳薄,砸了電活機,捆走為非作歹的僞職員,趕到團部集合。這時,由郭大佛宣布武裝暴動,“豫晉邊紅軍遊擊隊”成立。衆團丁皆屬貧苦農民,平時深受隊長郭順仁灌輸革命意識,這時熱烈擁護上山打遊擊。當場四十餘人全副武裝,佩挂紅布标帶,呼口号,舉紅旗,雄赳赳離開義莊,在夜幕中沿太行山向西挺進。
七日拂曉,隊伍行至紫陵鎮,适逢市集。戰士即四處張貼智語,開展宣傳。黨繼新登桌進行革命講演,郭大佛當衆焚掉自己家裡的所有賬本、地契。頓時,轟動了整個市場。四方擁來聽宣傳的群衆成百上千,無不歡欣鼓舞。
早飯後,起義隊伍繼續西進,沿途宣傳,中午到達沁濟交界的逯寨村。村西不遠是沁河口,背後緊靠太行山。原計劃在這一帶開辟根據地,是以隊伍一到,即宣布分糧吃大戶,發動本村和鄰村的群衆,随将地主李建中、甯兆峰的糧食、财物分光。
沁陽暴動,震動了敵人。上午,沁陽僞縣政府派大批民團,包圍紫陵、趙寨,将留下的張起亮、張重天等抓走。下午四時,沁濟兩縣民團,傾巢出動,向逯寨合圍而來。起義隊伍當即轉移到逯寨村北的太行山裡。遂召開會議,研究下步行動計劃。最後決定,起義隊伍暫避山中,由呂存亮(團丁,一班班長)負責:由黨繼新、郭大佛、郭順仁、任建樟等五人,西去濟源發動暴動。
黨、郭一行五人,夜渡沁河,急行七十裡,于八日排曉,趕到濟源西北鄉新莊村,先找到農民黨員原有信。經了解,這一帶的民團也調往速寨“剿匪”而以前被迫出奔的同志已經回來。黨繼新等人,當機立斷,決定奇襲武山鎮的五區區公所和民團。随即派原有信、王敏成前去勳掌、北社等村,通知有關人員,準備行動。
九月九日午後(陰曆八月八日),參加暴動的人員在新莊村外集齊,有原有信、王敏成、成守謙、張景祿、苗鴻坊、薛作植、範聰哲、梁竹雲等人,加上郭大佛幾人,在黨繼新率領下,直撲武山鎮。黨、郭等人穿着軍裝,腰别手槍,進鎮後,即以“招募新兵”的名義,直入區公所,乘敵不防,先将留守團丁解決,又擊斃僞職員王宗潤,僞村長李傳興等,共七人,繳槍十餘支,子彈三百多發,現洋三百餘元,馬一匹,并火燒所有公文帳薄。奇襲成功,隊伍遂拉到北社村的二仙廟。黨繼新、郭順仁等又乘勝活捉敵暗探李中信及兩名催糧法警。
西北鄉一帶地處太行山麓,土地貧瘠而多為廟産,佃農很多,生活極貧苦。一九三○年後,這一帶共産黨上司的農民鬥争已蓬勃開展起來,北社、勳掌、新莊等村都成立了“貧民會”和黨支部,群衆基礎甚好。黨繼新等人到北社後,立即決定連夜發動群衆,将本村程淵明等三家富戶一百餘石糧食分掉。次日清晨,又分了勳掌村苗齊太、焦瑞海等幾家地主的糧食。暴動的烈火點燃起來了,廣大貧苦農民蜂擁而起。遂在勳掌村召開群衆大會,黨繼新登台講話,号召廣大農民武裝起來,參加遊擊戰争,創造豫晉邊新蘇區。至此,沁濟暴動相繼實作,極大地振奮了廣大人民群衆。
濟源暴動後,上司人急于拉出隊伍,東進會師,又恰遇暴雨,緻使暴動沒在西北鄉一帶普遍展開,隻在北社、勳掌兩村,集合起五十餘名青壯年農民,在勳掌村冒雨整頓。經研究決定,仍按原定“豫晉邊遊擊戰争計劃”,整編兩縣暴動隊伍。沁陽方面定名為“豫晉邊紅軍遊擊隊第四大隊”,由任建樟任大隊長(已傳回率隊);濟源這裡為第七大隊,下設五個小隊,由郭順仁任大隊長:黨繼新任豫晉邊紅軍遊擊隊政治部主任,郭大佛任軍事主任。之後,黨、郭即率隊沿太行山東進,拟同第四大隊會師。
深夜時分,隊伍來到沁河邊。山洪暴發,沁水猛漲,不便橫渡,即在西岸的魚天附近宿營。此刻,深恐任建樟率隊有失,黨繼新偕同郭順仁繞道過河接迎。
十一日拂曉,沁、濟反動民團又順河而上,追擊第七大隊。郭大佛帶領部隊,且戰且退,朝西北方向轉移。到豫晉兩省交界的山口時,俘獲外出的晉南孫殿英部官兵四人,得騾子三頭及現洋、鈔票四五百元,起義隊伍退至山西陽城縣境的關隘時,處決了随軍所押的敵探李中信等,以警告尾追之敵。随後,隊伍進入山西的小梨樹莊。
這邊黨繼新同郭順仁繞道行至馬鞍山,碰上了任建樟和逯寨的李樂基,告知第四大隊已在強敵圍攻下,人槍皆散。于是他們一并傳回河西。郭大佛留下的張景祿同志正在等待,大家急行追趕大隊。郭順仁、任建樟、李樂基三人在前,一入山西境内,遭遷陽城縣反動民團,當場被捕。走在後面的黨繼新二人隻得暫行隐蔽。
十一日夜,郭大佛率領隊伍傳回河南境内,在交地口大嶺堂附近的半山坳宿營。次日黎明,槍聲驟起,隊伍又遭山西保安隊包圍,隻得急速撤進山裡。由于向導驚慌,将隊伍帶進了絕境的枝柏溝。前臨深壑絕壁,後遭連敵猛攻,初遇兇險的起義隊伍很快亂陣,大多數隊員冒着生命危險,跳下懸崖突圍而散。戰鬥結束後,山上僅剩下郭大佛、原有信和另外兩個同志,他們在一個偏僻的山坳裡隐藏了三天。郭大佛見隊伍已垮,甚為失望,遂叫其他兩個同志理槍先去,他和原有信也準備另找去路。
正當郭、原二人準備離山之際,突圍出去的兩個隊員和一個農民,又上山找到他們。原來那天隊伍打散後,王敏成、薛作植、梁小保、張鐵柱、苗瑞祥、苗鴻坊等十餘人,跑進西邊山裡,又在奇骨坪聚集起來,幾天後仍不見郭大佛等人,于是派人四處尋找。郭、原二人喜出望外,随即前往奇骨坪。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