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左髭丈八

作者:無法觸及

在漢末三國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上,留下名字的人有很多,我能記住這個人,完全隻是因為他的這個奇怪的稱号而已,其實我對他一無所知,哈哈哈…………

東漢末年,有一個被叫做“左髭丈八”的人。

《三國志·董二袁劉傳》裡注引《英雄記》說:界橋之戰,“紹既破瓒,引軍南到薄落津,方與賓客諸将共會,聞魏郡兵反,與黑山賊于毒共覆邺城,遂殺太守栗成。賊十馀部,衆數萬人,聚會邺中。坐上諸客有家在邺者,皆憂怖失色,或起啼泣,紹容貌不變,自若也。賊陶升者,故内黃小吏也,有善心,獨将部衆逾西城入,閉守州門,不内他賊,以車載紹家及諸衣冠在州内者,身自扞衛,送到斥丘乃還。紹到,遂屯斥丘,以陶升為建義中郎将。乃引軍入朝歌鹿場山蒼岩谷讨于毒,圍攻五日,破之,斬毒及長安所署冀州牧壺壽。遂尋山北行,薄擊諸賊左髭丈八等,皆斬之。又擊劉石、青牛角、黃龍、左校、郭大賢、李大目、于氐根等,皆屠其屯壁,奔走得脫,斬首數萬級。”

左髭丈八這個頂着奇怪名号的人,就在這裡悲催地出場然後謝幕了。從史書來看,導緻左髭丈八死亡的直接原因是他卷入了一場針對當時冀州的統治者袁紹的陰謀。關于這一事件,曆史學家方詩銘在《史林》1991年第四期上發表的《“黑山賊”張燕與袁紹在河北的對峙和戰争》一文中有比較詳細的論述。對于左髭丈八來說,非常遺憾地,他們的計劃失敗了,否則作為奪取冀州的功臣之一,他大概也能留下自己的真實姓名吧。

【人】左髭丈八

左髭丈八

關于黑山賊,《三國志·二公孫陶四張傳》裡注引《九州春秋》說:“張角之反也,黑山、白波、黃龍、左校、牛角、五鹿、羝根、苦蝤、劉石、平漢、大洪、司隸、緣城、羅市、雷公、浮雲、飛燕、白爵、楊鳳、于毒等各起兵,大者二三萬,小者不減數千。靈帝不能讨,乃遣使拜楊鳳為黑山校尉,領諸山賊,得舉孝廉計吏。後遂彌漫,不可複數。”又注引《典略》曰:“黑山、黃巾諸帥,本非冠蓋,自相号字,謂騎白馬者為張白騎,謂輕捷者為張飛燕,謂聲大者為張雷公,其饒須者則自稱于羝根,其眼大者自稱李大目。”

《後漢書·皇莆嵩朱儁列傳》中也提到了這些山賊:“自黃巾賊後,複有黑山、黃龍、白波、左校、郭大賢、于氐根、青牛角、張白騎、劉石、左髭丈八、平漢、大計、司隸、掾哉、雷公、浮雲、飛燕、白雀、楊鳳、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繞、眭固、苦哂、羅市之徒,并起山谷間,不可勝數。其大聲者稱雷公,騎白馬者為張白騎,輕便者言飛燕,多髭者号于氐根,大眼者為大目,如此稱号,各有所因。大者二三萬,小者六七千。賊帥常山人張燕,乃與中山、常山、趙郡、上黨、河内諸山谷寇賊更相交通,衆至百萬,号曰黑山賊。”說法基本雷同,大概後漢書這部分内容就是取材于九州春秋吧。

左髭丈八隻是史書裡羅列的若幹黑山賊帥中普通的一個,但是他的名号卻讓我過目不忘,想來應該是由于“左髭丈八”是這裡面唯一的四字名的原因吧。但是曆史隻留下了他的這個獨特的稱号和他被袁紹軍斬殺這個事實,關于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卻完全沒有任何記錄。

悲催的左髭丈八,為什麼有這樣的名号呢?我猜想有兩個解釋,一種是他姓左,或者自稱姓左,而嘴唇上胡須很長,“丈八”就是形容其長,被稱為“髭丈八”。看來“丈八”在古代應該是一個形容很長的形容詞,未必是實際長度,大概“丈八蛇矛”也不一定是一丈八,而隻是說很長,比普通士兵用的矛要長那樣的意思吧。這樣姓左加上“髭丈八”,就成了他的完整稱号。

還有一種可能,“左”是左右的左,也就是他很奇怪的隻有左邊的胡子很長,由于這個獨特的造型,成為了他的記号,人們就叫他“左髭丈八”。我估計他右邊的臉可能根本不長胡子,因為他特意剃掉半邊胡子,留一個不對稱的胡子造型,這種事情還是太像一個現代的無聊造型師而不是一個山賊了。我想他應該是由于早年的某種經曆,比如燙傷、燒傷等原因,導緻右嘴唇不長胡子,是以他就隻有左邊長胡子,而他的胡子其實須質很好,又長又直,烏黑光亮,長須及腰,這樣一個胡子,讓他得名“左髭丈八”,即便不認識的他的人,隻要一看到他也知道他就是左髭丈八了。

左髭丈八生前還有哪些行迹呢?占領邺城的行動,他應當參與了,聚會邺城的十餘部中應該有他一個。史書上沒有記載壺壽率軍在邺城與袁紹交戰,很可能他們自己估計沒有守城的能力,是以主動退回了自己的根據地。但是即便在山賊自己的山寨,他們還是抵擋不住袁紹軍的報複性進攻,于毒在自己的山寨守了五天,最後被攻破,于毒與壺壽都被斬殺。随後左髭丈八也被剿滅,他相比其他留下名字的頭目悲催一點,因為那幾個頭目雖然屯子被屠,但本人逃脫了,而左髭丈八留着長胡子的腦袋,則血糊糊的被袁紹的士兵裝到木籠子裡或者挑在長矛上,或者挂在戰馬屁股上,被帶走了。想來左髭丈八的山寨應該在朝歌鹿場山一脈北面不遠,他的勢力相對于毒較小,與劉石、青牛角、黃龍等部共同奉于毒為首。

在山寨覆滅之前,如果說左髭丈八最切齒痛恨的是誰,大概就是陶升了吧。陶升本來是内黃的小吏,卻成為了黑山賊中的一員。在奪取邺城的時候,陶升率領自己的部下從西面翻過城牆進入,将州府大門關閉,不讓其他山賊進入,将袁紹和其他當地重要人物的家眷送到了邺城東面的斥丘,在那裡與袁紹軍隊會合。袁紹軍隊在斥丘駐紮并以此為基地反攻邺城,而陶升因為這件事情被袁紹封為建義中郎将。

有很大的可能性,陶升早已是袁紹的卧底,可能在壺壽進入于毒山寨,開始自己的謀劃的時候,陶升就在給袁紹通風報信,将壺壽、于毒等人的計劃通報給袁紹。而奪取冀州的時候陶升所部的行動,顯然是事先計劃好的。陶升部能夠先期爬城進入邺城,應該是有忠于袁紹的人在城上接應。而袁紹知道這一計劃,是以在滿座憂怖失色的情況下他鎮定自若。但是袁紹并不敢當場就把陶升的行動告訴所有人以安軍心,因為袁紹身邊同樣可能存在想要掀翻他的人。由于陶升送走了袁紹集團重要人物的家眷,同時在斥丘提前做了準備,壺壽失去了擾亂袁紹軍心的重要砝碼,而袁紹軍隊到了斥丘這個預設基地,得以毫無顧忌地發動反攻, 而此時袁紹最重要的外敵公孫瓒已經失敗,是以黑山賊的這次行動也很快的遭到了慘重失敗,壺壽、于毒、左髭丈八都被斬首。

我們前面一直将于毒、左髭丈八等人稱為“黑山賊”,但其實這是站在對立面的袁紹一方的叫法。他們雖然被稱為“山賊”,不受政府管制,但是卻并不是完全與官府對立。在靈帝時已經得到“黑山校尉”這樣的任命,甚至能夠舉“孝廉計吏”。而黑山賊中另一個首領張燕,則被靈帝拜為平難中郎将,《三國志·二公孫陶四張傳》說他“人衆寝廣,常山、趙郡、中山、上黨、河内諸山谷皆相通……袁紹與公孫瓒争冀州,燕遣将杜長等助瓒,與紹戰,為紹所敗,人衆稍散”,于毒等人山寨位于朝歌鹿腸山,屬于河内郡,可見他們與張燕是“相通”的。張燕的主要勢力範圍是常山,在袁紹與公孫瓒的戰争中張燕曾出兵協助公孫瓒作戰。那麼張燕的參戰與于毒在袁紹後方的行動,也就無法孤立地看待了。

【人】左髭丈八

張燕

在初平二年,袁紹連哄帶吓趕走了原冀州牧韓馥,自領冀州牧,但是他這個冀州牧并未得到名存實亡的中央政府的任命。估計是韓馥自殺之後,當時在長安被董卓控制的東漢政府又任命了壺壽為冀州牧。壺壽雖然得到了中央政府的任命,但是卻無法正常上任。由于關東各州郡當時已經形成武裝割據的态勢,而不管是東漢政府還是董卓的西涼軍,都沒有實力以軍隊護送他們自己任命的官員去地方上任。無兵無将的壺壽要想真正的當上冀州牧,隻能靠自己空手套白狼。是以不得不說,當時像壺壽這種能夠接受政府任命并且敢于想辦法去地方上任的人,也是膽色非常,隻不過他沒有成功,在曆史上沒有留下更多的事迹。

黑山賊張燕是朝廷任命的平難中郎将,朝廷任命的冀州牧壺壽聯絡他去對袁紹作戰,順理成章。而張燕以壺壽這個有朝廷正式任命的冀州牧為旗幟去跟自領冀州牧的袁紹争奪冀州的控制權,無疑會增加自己的砝碼,是以張燕與壺壽的聯盟得以形成。至于河内山谷中的于毒、左髭丈八等人,應該也是得到了壺壽帶來的封官任命,是以才能心甘情願地幹這件大事。 在地理上壺壽從長安到達河内是比較友善的,很可能就是通過于毒等人搭橋才與張燕聯系起來。

在《後漢書·袁紹劉表列傳》裡面講到邺城兵變這一節的時候,說到那個背叛黑山賊的陶升,自号“平漢将軍”,而史書中所記黑山賊中正有一股叫做“平漢”的勢力,方詩銘也注意到這一點。很有可能黑山賊中的“平漢”就是陶升。“平漢”這個名号在黑山賊當中顯得比較文雅,陶升原來是内黃縣的小吏,而“左髭丈八”則比較像“于羝根”、“李大目”,從名字來看他們不是一個路數的。根據東漢的傳統,縣吏一般由當地豪族把持,是以陶升很可能是内黃縣的豪族人物,而左髭丈八等人則很可能跟号稱“飛燕”的張燕一樣的真的是群盜出身。

壺壽盡管對黑山諸部首領都有封官許願,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得到這是空頭支票,想要兌現隻能靠自己拼命。土著豪族出身的陶升,選擇了袁紹。當時袁紹在與公孫瓒的戰争占據上風,成為河北統治者的勝算很大,即便壺壽成功把袁紹的家眷扣為人質,袁紹就會低頭認輸嗎?顯然不會這樣。陶升選擇袁紹,以及他做出這個選擇的時機無疑都是明智的。但是,為什麼張燕、于毒、左髭丈八以及劉石、青牛角等人都沒有做出這個相對較為明智的選擇呢?我想恐怕是非不為也,是不能也。他們的出身決定了他們和陶升雖然都占山為王,但是卻仍然不是一路人,他們很可能不是豪族,而是群盜出身。他們不是能與袁紹合作的人。

袁紹能夠随意選擇自己的合作者嗎?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他能夠稱雄一方靠的正是這樣的号召力,是以恐怕無論如何也無法接納這些頂着“左髭丈八”、“青牛角”等奇怪稱号的人吧。

公孫瓒敗亡,袁紹坐穩河北,黑山賊張燕繼續堅持和袁紹對抗。袁紹死後,曹操渡過黃河,張燕主動降曹,協助曹操軍隊攻擊袁紹的兩個兒子,最後被封為平北将軍,安國亭侯,子孫成為貴胄。堅持到最後的黑山賊張燕成為了真正的赢家,不知道晚年坐在高門侯府裡的他還會不會想起曾和他一起試圖掀翻袁氏的于毒、左髭丈八等同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