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人】左髭丈八

作者:无法触及

在汉末三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人有很多,我能记住这个人,完全只是因为他的这个奇怪的称号而已,其实我对他一无所知,哈哈哈…………

东汉末年,有一个被叫做“左髭丈八”的人。

《三国志·董二袁刘传》里注引《英雄记》说:界桥之战,“绍既破瓒,引军南到薄落津,方与宾客诸将共会,闻魏郡兵反,与黑山贼于毒共覆邺城,遂杀太守栗成。贼十馀部,众数万人,聚会邺中。坐上诸客有家在邺者,皆忧怖失色,或起啼泣,绍容貌不变,自若也。贼陶升者,故内黄小吏也,有善心,独将部众逾西城入,闭守州门,不内他贼,以车载绍家及诸衣冠在州内者,身自扞卫,送到斥丘乃还。绍到,遂屯斥丘,以陶升为建义中郎将。乃引军入朝歌鹿场山苍岩谷讨于毒,围攻五日,破之,斩毒及长安所署冀州牧壶寿。遂寻山北行,薄击诸贼左髭丈八等,皆斩之。又击刘石、青牛角、黄龙、左校、郭大贤、李大目、于氐根等,皆屠其屯壁,奔走得脱,斩首数万级。”

左髭丈八这个顶着奇怪名号的人,就在这里悲催地出场然后谢幕了。从史书来看,导致左髭丈八死亡的直接原因是他卷入了一场针对当时冀州的统治者袁绍的阴谋。关于这一事件,历史学家方诗铭在《史林》1991年第四期上发表的《“黑山贼”张燕与袁绍在河北的对峙和战争》一文中有比较详细的论述。对于左髭丈八来说,非常遗憾地,他们的计划失败了,否则作为夺取冀州的功臣之一,他大概也能留下自己的真实姓名吧。

【人】左髭丈八

左髭丈八

关于黑山贼,《三国志·二公孙陶四张传》里注引《九州春秋》说:“张角之反也,黑山、白波、黄龙、左校、牛角、五鹿、羝根、苦蝤、刘石、平汉、大洪、司隶、缘城、罗市、雷公、浮云、飞燕、白爵、杨凤、于毒等各起兵,大者二三万,小者不减数千。灵帝不能讨,乃遣使拜杨凤为黑山校尉,领诸山贼,得举孝廉计吏。后遂弥漫,不可复数。”又注引《典略》曰:“黑山、黄巾诸帅,本非冠盖,自相号字,谓骑白马者为张白骑,谓轻捷者为张飞燕,谓声大者为张雷公,其饶须者则自称于羝根,其眼大者自称李大目。”

《后汉书·皇莆嵩朱儁列传》中也提到了这些山贼:“自黄巾贼后,复有黑山、黄龙、白波、左校、郭大贤、于氐根、青牛角、张白骑、刘石、左髭丈八、平汉、大计、司隶、掾哉、雷公、浮云、飞燕、白雀、杨凤、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绕、眭固、苦哂、罗市之徒,并起山谷间,不可胜数。其大声者称雷公,骑白马者为张白骑,轻便者言飞燕,多髭者号于氐根,大眼者为大目,如此称号,各有所因。大者二三万,小者六七千。贼帅常山人张燕,乃与中山、常山、赵郡、上党、河内诸山谷寇贼更相交通,众至百万,号曰黑山贼。”说法基本雷同,大概后汉书这部分内容就是取材于九州春秋吧。

左髭丈八只是史书里罗列的若干黑山贼帅中普通的一个,但是他的名号却让我过目不忘,想来应该是由于“左髭丈八”是这里面唯一的四字名的原因吧。但是历史只留下了他的这个独特的称号和他被袁绍军斩杀这个事实,关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却完全没有任何记录。

悲催的左髭丈八,为什么有这样的名号呢?我猜想有两个解释,一种是他姓左,或者自称姓左,而嘴唇上胡须很长,“丈八”就是形容其长,被称为“髭丈八”。看来“丈八”在古代应该是一个形容很长的形容词,未必是实际长度,大概“丈八蛇矛”也不一定是一丈八,而只是说很长,比普通士兵用的矛要长那样的意思吧。这样姓左加上“髭丈八”,就成了他的完整称号。

还有一种可能,“左”是左右的左,也就是他很奇怪的只有左边的胡子很长,由于这个独特的造型,成为了他的记号,人们就叫他“左髭丈八”。我估计他右边的脸可能根本不长胡子,因为他特意剃掉半边胡子,留一个不对称的胡子造型,这种事情还是太像一个现代的无聊造型师而不是一个山贼了。我想他应该是由于早年的某种经历,比如烫伤、烧伤等原因,导致右嘴唇不长胡子,所以他就只有左边长胡子,而他的胡子其实须质很好,又长又直,乌黑光亮,长须及腰,这样一个胡子,让他得名“左髭丈八”,即便不认识的他的人,只要一看到他也知道他就是左髭丈八了。

左髭丈八生前还有哪些行迹呢?占领邺城的行动,他应当参与了,聚会邺城的十余部中应该有他一个。史书上没有记载壶寿率军在邺城与袁绍交战,很可能他们自己估计没有守城的能力,所以主动退回了自己的根据地。但是即便在山贼自己的山寨,他们还是抵挡不住袁绍军的报复性进攻,于毒在自己的山寨守了五天,最后被攻破,于毒与壶寿都被斩杀。随后左髭丈八也被剿灭,他相比其他留下名字的头目悲催一点,因为那几个头目虽然屯子被屠,但本人逃脱了,而左髭丈八留着长胡子的脑袋,则血糊糊的被袁绍的士兵装到木笼子里或者挑在长矛上,或者挂在战马屁股上,被带走了。想来左髭丈八的山寨应该在朝歌鹿场山一脉北面不远,他的势力相对于毒较小,与刘石、青牛角、黄龙等部共同奉于毒为首。

在山寨覆灭之前,如果说左髭丈八最切齿痛恨的是谁,大概就是陶升了吧。陶升本来是内黄的小吏,却成为了黑山贼中的一员。在夺取邺城的时候,陶升率领自己的部下从西面翻过城墙进入,将州府大门关闭,不让其他山贼进入,将袁绍和其他当地重要人物的家眷送到了邺城东面的斥丘,在那里与袁绍军队会合。袁绍军队在斥丘驻扎并以此为基地反攻邺城,而陶升因为这件事情被袁绍封为建义中郎将。

有很大的可能性,陶升早已是袁绍的卧底,可能在壶寿进入于毒山寨,开始自己的谋划的时候,陶升就在给袁绍通风报信,将壶寿、于毒等人的计划通报给袁绍。而夺取冀州的时候陶升所部的行动,显然是事先计划好的。陶升部能够先期爬城进入邺城,应该是有忠于袁绍的人在城上接应。而袁绍知道这一计划,所以在满座忧怖失色的情况下他镇定自若。但是袁绍并不敢当场就把陶升的行动告诉所有人以安军心,因为袁绍身边同样可能存在想要掀翻他的人。由于陶升送走了袁绍集团重要人物的家眷,同时在斥丘提前做了准备,壶寿失去了扰乱袁绍军心的重要砝码,而袁绍军队到了斥丘这个预设基地,得以毫无顾忌地发动反攻, 而此时袁绍最重要的外敌公孙瓒已经失败,所以黑山贼的这次行动也很快的遭到了惨重失败,壶寿、于毒、左髭丈八都被斩首。

我们前面一直将于毒、左髭丈八等人称为“黑山贼”,但其实这是站在对立面的袁绍一方的叫法。他们虽然被称为“山贼”,不受政府管制,但是却并不是完全与官府对立。在灵帝时已经得到“黑山校尉”这样的任命,甚至能够举“孝廉计吏”。而黑山贼中另一个首领张燕,则被灵帝拜为平难中郎将,《三国志·二公孙陶四张传》说他“人众寝广,常山、赵郡、中山、上党、河内诸山谷皆相通……袁绍与公孙瓒争冀州,燕遣将杜长等助瓒,与绍战,为绍所败,人众稍散”,于毒等人山寨位于朝歌鹿肠山,属于河内郡,可见他们与张燕是“相通”的。张燕的主要势力范围是常山,在袁绍与公孙瓒的战争中张燕曾出兵协助公孙瓒作战。那么张燕的参战与于毒在袁绍后方的行动,也就无法孤立地看待了。

【人】左髭丈八

张燕

在初平二年,袁绍连哄带吓赶走了原冀州牧韩馥,自领冀州牧,但是他这个冀州牧并未得到名存实亡的中央政府的任命。估计是韩馥自杀之后,当时在长安被董卓控制的东汉政府又任命了壶寿为冀州牧。壶寿虽然得到了中央政府的任命,但是却无法正常上任。由于关东各州郡当时已经形成武装割据的态势,而不管是东汉政府还是董卓的西凉军,都没有实力以军队护送他们自己任命的官员去地方上任。无兵无将的壶寿要想真正的当上冀州牧,只能靠自己空手套白狼。所以不得不说,当时像壶寿这种能够接受政府任命并且敢于想办法去地方上任的人,也是胆色非常,只不过他没有成功,在历史上没有留下更多的事迹。

黑山贼张燕是朝廷任命的平难中郎将,朝廷任命的冀州牧壶寿联络他去对袁绍作战,顺理成章。而张燕以壶寿这个有朝廷正式任命的冀州牧为旗帜去跟自领冀州牧的袁绍争夺冀州的控制权,无疑会增加自己的砝码,所以张燕与壶寿的联盟得以形成。至于河内山谷中的于毒、左髭丈八等人,应该也是得到了壶寿带来的封官任命,所以才能心甘情愿地干这件大事。 在地理上壶寿从长安到达河内是比较方便的,很可能就是通过于毒等人搭桥才与张燕联系起来。

在《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里面讲到邺城兵变这一节的时候,说到那个背叛黑山贼的陶升,自号“平汉将军”,而史书中所记黑山贼中正有一股叫做“平汉”的势力,方诗铭也注意到这一点。很有可能黑山贼中的“平汉”就是陶升。“平汉”这个名号在黑山贼当中显得比较文雅,陶升原来是内黄县的小吏,而“左髭丈八”则比较像“于羝根”、“李大目”,从名字来看他们不是一个路数的。根据东汉的传统,县吏一般由当地豪族把持,所以陶升很可能是内黄县的豪族人物,而左髭丈八等人则很可能跟号称“飞燕”的张燕一样的真的是群盗出身。

壶寿尽管对黑山诸部首领都有封官许愿,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得到这是空头支票,想要兑现只能靠自己拼命。土著豪族出身的陶升,选择了袁绍。当时袁绍在与公孙瓒的战争占据上风,成为河北统治者的胜算很大,即便壶寿成功把袁绍的家眷扣为人质,袁绍就会低头认输吗?显然不会这样。陶升选择袁绍,以及他做出这个选择的时机无疑都是明智的。但是,为什么张燕、于毒、左髭丈八以及刘石、青牛角等人都没有做出这个相对较为明智的选择呢?我想恐怕是非不为也,是不能也。他们的出身决定了他们和陶升虽然都占山为王,但是却仍然不是一路人,他们很可能不是豪族,而是群盗出身。他们不是能与袁绍合作的人。

袁绍能够随意选择自己的合作者吗?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他能够称雄一方靠的正是这样的号召力,所以恐怕无论如何也无法接纳这些顶着“左髭丈八”、“青牛角”等奇怪称号的人吧。

公孙瓒败亡,袁绍坐稳河北,黑山贼张燕继续坚持和袁绍对抗。袁绍死后,曹操渡过黄河,张燕主动降曹,协助曹操军队攻击袁绍的两个儿子,最后被封为平北将军,安国亭侯,子孙成为贵胄。坚持到最后的黑山贼张燕成为了真正的赢家,不知道晚年坐在高门侯府里的他还会不会想起曾和他一起试图掀翻袁氏的于毒、左髭丈八等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