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Google TV或更名為Android TV,Chromecast的試水成功挽回了谷歌在智能電視業的面子,而智能電視是繼手機的第二戰場還存在很多的問題:功能的重疊性、受制于人機互動發展、成熟盈利模式未形成等。
谷歌在3年前推出了Google TV,它将網際網路與傳統的有線電視整合到一起,成為一套新的家庭娛樂系統。日前,據美國科技部落格TechHive報道,谷歌正考慮放棄這一品牌,并将智能電視業務與Android進行更緊密的整合,據一家生産Google TV裝置的公司高管得到消息稱,“他們把它叫做’Android TV’”。此舉表明,谷歌已在一定程度上承認谷歌電視的失敗,不過這也意味着Android未來将在客廳娛樂市場獲得一席之地。但谷歌到目前為止尚未正式宣布這一決定。有趣的是Google TV在今年夏天的谷歌I/O大會上都未被提及。
Chromecast的成功觸發Google TV改名,後者或有更大目的
谷歌當初對Google TV寄予了很大期望——占領客廳,可似乎電視觀衆并不買賬,目前依然不溫不火,可谷歌在今年七月底成功地推出了Chromecast(谷歌新産品Chromecast:一夜之間價格從35美元飙至100美元)。
Chromecast短期來說是成功的,除去其本身的優點之外,若從Google TV這個角度來說,其很大方面地彌補了Google TV的不足:Google TV售價較高,Chromecast隻賣35美元;消費者不喜歡Google TV的遙控器,而Chromcast就沒有遙控器;另外Google TV的早期UI很複雜,Chromecast在電視螢幕上沒有UI出現。此外,Google TV試圖與太多平台競争,Chromecast和Android、iOS都很親近。
但Chromecast不會占領客廳,因為它跟生态系統無關。因為當使用者在手機上打開一個支援Chromecast的應用,然後這個應用會向Google的伺服器發送一個URL;然後Google的伺服器會從這個URL上請 求相應的網站資源(如一個頁面、一個視訊等),再把這些資源傳回到Chromecast上,Chromecast會把這些資源輸送到電視螢幕上。最終Chromecast就是一個接收器。
現在有多家廠商都在研發智能電視,包括Google TV在内,要具備獨立生态系統的硬體才可能是客廳的統治者。在客廳之戰中,Apple TV、Roku以及早已夭折的Nexus Q都不是重點。再綜合上述兩點,Chromecast的成功隻是很好補充了Google TV的不足,但前者無法取代後者,可以說是另外一種廉價的诠釋。最終,我們不妨這樣認為,Chromecast+一台高清電視+使用者的移動端=Google TV。
而此次Google TV的更名,谷歌或另有所圖,因為Google TV此前一直停留在安卓3.2版本,但Chromecast的試水成功,或許促使積蓄已久的Google TV将有大作為。另外,從Google收購摩托羅拉、釋出自己的Android平闆到現在的Chromecast,谷歌是否有意成為一家類似蘋果的硬體公司呢?這是筆者的猜測,隻能看後續發展了。
由Google TV這次的更名傳聞筆者不禁發現,智能電視領域已然成了繼手機領域的第二戰場,國外的像谷歌、蘋果、三星等以各種方式涉足,而國内IT公司在機頂盒、網際網路電視這條道路上,有網際網路公司阿裡巴巴、小米、奇藝網、PPTV,也有像海信、創維和TCL這樣的家電制造商,還有一下子殺入大屏被業界稱為“颠覆者”的賈躍亭,亦不少英雄好漢在大螢幕面前折戟沉沙。
谷歌與索尼合作推出的谷歌電視迄今就并未創造顯著成果,而國内像康佳KKTV智能電視、TCL愛奇藝智能電視、樂視的超級電視、小米推出小米電視等等。這麼多企業紛紛殺入智能電視行業必然有其道理,可我們有必要反思下,這條路真的就這麼好?又将如何走下去呢?盈利模式在哪裡?現在的高科技電子産品,功能繁多,各類産品功能重疊,手機、平闆、超級本,除了硬體層次和螢幕大小的不同,實在無太大的功能差異。那智能電視的定位呢?難道又是功能的重複嗎?隻是讓我們換個地方玩嗎?
- 智能電視領域吸引衆多公司的原因
一方面是傳統廠商,他們想給自己的産品更多的功能、更多的營銷噱頭,也是為了盡早探索智能電視的未來,硬體毛利率一直在下降,依靠賣硬體賺錢的他們已經越來越難有高利潤,他們需要一點突破——智能電視。
另一方面的網際網路公司,他們在電子裝置都在謀求智能的大環境下,怎麼可以少了家庭必備品的電視呢——利用電視,搶占入口,依靠軟體和服務賺錢。
- 智能電視業需衆公司解決的問題
首先是功能的重疊性,不具有差異化。現在衆公司的智能電視中所提供的應用,與人們在其它電子産品中的應用太過雷同——功能大多相似,試問使用者是在電視上操作會比在手機、平闆、PC上更順暢?結論不言而喻。
其次是受制于人機互動發展,操控器等方式都是太過老套的方式,很多年前滑鼠的出現緻使行業變革,如今還未有方式來改變這個現狀,語音操控等都不是突破,使用者不會買賬。
接着是盈利模式,無論是哪一行,都要有盈利模式,智能電視的成熟盈利模式還未形成,大家都在探索,尤其是在中國這個不願意為電影、音樂、軟體付費的國度,難上加難。
然後是”無節操“的價格戰,如今智能電視也開始玩起了價格戰,甚至不惜“賠本”賣産品。在繼手機利潤節節高升卻在一兩年下滑的今天,智能電視行業未來前景都還未明朗之際,不少廠家已打起了價格戰!這對行業的影響将是深遠的,價格越低對行業的傷害就越大。
另外智能電視更新換代慢。以家庭為機關的産品,無論是銷量、規模還是使用量,都不可能達到手機這樣以個人為機關的産品量級。也就是說,智能電視想要做到智能手機似的全民換機,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而且智能電視并不是一個成熟的産品。消費者對于智能電視的需求是真需求,但得到的産品卻多半是僞智能。雲電視、智能電視、網際網路電視等名詞和理念應接不暇,個個都聲稱能颠覆傳統電視,但是當使用者真正體驗之後,往往會發現真相隻有一個——就是個能線上看片的大屏裝置。
最後,内容制約着發展。影視節目從制作到釋出都是一個高成本投入、高風險和高專業性、推崇明星制的行業,這使得智能電視受到了極大的制約。而且中國傳統電視行業的特點是非市場化:産權政府所有,市場分割嚴重,電視台各自為戰。
智能電視是除了那些虛無缥缈的穿戴裝置之外,是為數不多具備可發展性的産品了。可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智能電視能不能發展下去,是不是一個坑?我們還是要看市場的發展。
- 衆公司目前需要突破或還可做得更好的地方
更大屏的視訊體驗:智能電視螢幕不僅是變成手機顯示屏而已,更應該具有自己的特征屬性,智能電視的先天性優勢就是那塊大屏了,利用好這個優勢,做出突破定能引領潮流。
電視應用生态系統:盡管各大廠商推出智能電視(可以下載下傳運作網絡應用)已經有好幾年了,但使用者基數和整個電視使用者相比仍然是少數。如果其中一家公司能夠創造一個足夠好的智能電視應用生态系統,這所附帶的其它市場,例如廣告銷售、應用内支付、配件等,都是如此的誘人。
内容和服務:國内的公司太缺乏相應的内容服務支撐體系,在于國外大品牌競争時本土化内容和應用服務是得天獨厚的優勢;另外,随着語音控制、手勢識别、多屏互動的關鍵技術的不斷成熟,寬帶中國戰略的推進,網際網路接入帶寬服務品質不斷提升,未來内容和應用将是智能電視的差異化競争服務的殺手锏,而且後期利潤将有很大的想象空間。
其餘像在社交、人機互動、遊戲等方面都是衆公司需要認真對待,切實增強使用者的收視體驗。中國的智能電視市場還處于相對初級的階段。基于智能電視的産業鍊上、中、下遊還沒完全發育成熟,最終在家庭網際網路中的變現方式也處于試水期。短期内的突破也難以實作,是以智能電視未來的路并不好走。
轉載聲明: 本文轉自 http://www.csdn.net/article/2013-10-14/2817165-smart-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