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禅與機車維修藝術》書摘

  1.騎機車旅遊和其他的方式完全不同。坐在汽車裡,你隻是被局限在一個小空間之内,因為已經習慣了,你意識不到從車窗向外看風景和看電視差不多。你隻個被動的觀衆,景物隻能呆闆地從窗外飛馳而過。

  騎機車可就不同了。它沒有什麼車窗玻璃在面前阻擋你視野,你會感到自己和大自然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你就處在景緻之中,而不再是觀衆,你能感受到那種身臨其境的震撼。腳下飛馳而過的是實實在在的水泥公路,和你走過的土地沒有兩樣。它結結實實地躺在那兒,雖然因為速快而顯得模糊,但是你可以随時停車,及時感受到它的存在,讓那份踏實感深沉印在你的腦海中。

  2. 問題不在于機車,也不在于水龍頭,問題在于他們無法忍受高科技的産物,這樣一來,發生的各種狀況便明朗起來了,我知道是因為科技的關系。思微雅曾經很不喜歡一個朋友,因為對方認為電腦程式設計是很有創意的東西。

  

  3. 佛陀或是耶稣坐電腦和變速器的齒輪旁邊修行像坐在山頂和蓮花座上一樣自在。如果情形不是如此,那無異于亵渎了佛陀——也就是亵渎了你自己。

  

  

  4. 那架收音機是一條線索,一邊工作一邊聽音樂是沒有辦法真正思考的,或許他們并不認為自己的工作需要任何的思考,隻不過是玩弄幾把扳手罷了。如果你一邊工作一邊聽音樂或許會更愉快一些。

   他們動作的速度是另一條線索,他們把東西到處丢,而且也不記得丢在哪裡。如果你不檢討一番,你就不知道這樣做往往會浪費時間,而且成效不佳——也就是說需要花更多的錢。

   但是最重要的線索似乎是他們臉上的表情。然而實在很難解釋,雖然他們看起來很随和,友善,輕松自在,但是卻沒有投入工作之中,他們就像旁觀者一樣,你會覺得他們隻是在那兒晃來晃去,然後接過别人遞給他們的扳手。他們對自己的工作沒有認同感,不會說:“我是師傅”。一旦到了下午五點,八個小時一滿,你知道他們會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即刻離開,然後可能地不去想他們的工作。在這一方面,他們與約翰和思微雅一樣,雖然想運用科技的成果,但是卻不願和它發生任何關系。或者說他們之間的确有關系,但是他們都沒有投身其中,而保持冷淡疏離的态度,他們參與了這方面的工作,但是卻沒有真正地關心它。

  

  

  5. 人們認為關心自己所做的事一點都不重要,要麼就視多為理所當然。

  

  

  6. 而科學家所面臨的沖突是心。心既非物,也沒有能量,但是他們并不能否認心存在于他們所做的一切之中。邏輯存在于心中,數字也隻存在于心中。如果科學家認為鬼也隻存在于人的心裡,我不會反對這種說法。其中‘隻’是一個關鍵詞,科學隻存在于你的心裡,這種說法并沒有錯,鬼也是一樣。

  

  

  7. 自然的法則是人類發明的,就像鬼的存在一樣。邏輯學,數學也都是如此,所有值得贊美的事,也都是人類的發明。

  

  

  8. 我想你可以稱之為個性,每個部機車都有它自己的個性,也可稱之為你對這一部車子所有直覺的總和。這個個性常會改變,多會變得更糟,但常常也會變得出人意料地好,培養這種車子的個性正是維修保養的真正目的。

  

  

  9. 我從理智,知識的角度去看修理把手的問題,其中牽涉到金屬的所有科學上的我。而約翰卻從直覺和當下的角度去看待它。我是從内涵着手,而他卻是從物的表象開始。我看到的是這個鋁片的意義,而他看到的卻是這個鋁片的外觀。是以,如果你隻看到鋁片的外表,當然會沮喪,誰會喜歡在一台新買的機車上安裝廢鋁片呢?

  

  

  10. 浪漫的模式主要有豐富的靈感,想象力,創造力和直覺。最主要的是情感而非事實。和科學相對的藝術往往就是很浪漫的,它的存在不依賴于理性或是法則,而是依賴于感情,直覺和美學。在北歐的文化當中,浪漫往往和女性有關,但這并不是必然的現象。相對的,古典的思想往往依賴于理性的法則——它們是思想和行為的基本形式,在歐洲的文化當中主要與男性有關,同時科學,法律,醫藥等各學科都受到了古典思想的影響,是以對大部分的女性來說毫無吸引力。

  

  

  11. 人在思考和感覺的時候往往會偏向于某一種形式,而且會誤解和看輕另一種形式。然而沒有人會放棄自己所看到的真理,就我所知,目前還沒有人可以真正整合兩者,因為這兩者之間根本找不到交會點。

  

  

  12. 首先我們發現前面所記叙的這一段文字有一個特點,你必須先壓制自己的看法,否則就無法讀下去,它是一個比溝裡的死水還要沉悶的東西,你會讀到化油器,齒輪,壓縮機等等,以及活塞,火花塞,進氣等等,如果從浪漫的角度來看就會覺得非常沉悶,醜陋而且十分笨拙,浪漫的人很少能突破這一點。

  

  

  13. 幾乎每一個人都在使用自己的刀子。我們觀察周遭成千上萬的事物——這些不斷變化的形狀,被太陽照得灼熱的山坡,發動機的聲音,節流閥的動作,每一塊岩石,野草和籬笆,還有路旁的碎片——你知道有 東西存在,但是你并沒有全部注意到它們,除非出現某些奇特的或是我們容易觀察到的事物。我們幾乎不可能全部意識到這些東西,而且把它們記住。那樣一來,我們的心裡就會充滿了太多無用的細枝未節,進而無法思考。從這些觀察當中,我們必須加以選擇,而我們所選擇的和所觀察到的,永遠不一樣,因為經由選擇而産生了變化。我們從觀察到事物當中選出一把沙子,然後稱這把沙子為世界。

   一旦我們手中握着這把沙子,也就是我們選擇出來認知的世界,接下來就要開始分辨。這就是那把刀子。

  

  

  14. 要想了解他究竟做什麼,就需要觀察風景當中地那個他,他無法從整個風景中分離出來。他正站在沙中,把沙分成不同的沙堆。要看風景而沒有看到他,那簡直就等于沒有看到風景。要排除解剖機車時心中的佛性,就等于埨排除了佛性。

  

  

  15. 人生最終的目的,活着,是一件不可能的事,然而畢竟活着就是人生最終的目的。是以偉人們就努力醫治别人,希望人可以活得長一點,而隻有瘋子才會追問為何如此。一個人追求長壽,就是為了活得,沒有别的目的,這就是斐德洛追尋的鬼魂所說的。

  

  

  16. 最後有人告訴我:“現在你擁有一個全新的自己”。然而這種解釋等于沒有解釋,因為它使我比以前更困惑了,我不記得以前的那個我,如果他們說,你現在是個新人了,這樣似乎有意義得多。他們錯以為人格是一種物品,就好像一套衣服,可以讓人換穿,但是,一個人除了人格之外,還有什麼呢?隻有一些骨和肉罷了,或許還有一些統計數字等,但是肯定沒有人在其中,是以人隻是人格穿上骨肉和一些統計數字罷了,而不是别的。

  

  

  17. 精确的儀器是為了表達一種理念而設計的,如果你想要在空間上達到完美的境界是不可能的。因為機車沒有任何一部分能夠達到完美,但是如果你很接近完美,就會有令你驚訝的事發生,因為它可以在極限之内,奇妙地飛馳過鄉村田野。是以最基本的就是要了解這種理念。約翰看到機車的時候,隻看到各種不同的結構,于是就厭惡它,然後拒絕進一步的接觸。但是在我的眼睛裡,我卻看到設計者的理念。約翰認為我接觸的是各種零件,實際我接觸的是各種觀念。

  

  

  18. 這就是所謂的機車,它是由一組鋼鐵制的零件所組成的觀念體系,其中任何一部分,任何一種形狀都是由人所設計出來的……

  

  

  19. 要解決一般思維無法解決的難題,就要通過你的觀察和手冊當中所提供的結構,不斷交替運用歸納法和演繹法,如此才能找到解決之道。這種交織混雜的正确程式,如果正統化,就是所謂的科學方法。

  

  

  20. 解決的方法出來了,起碼要兼顧到六方面:

   1)問題是什麼;

   2)假設問題的原因;

   3)證明每個問題的假設;

   4)預測實驗的結果;

   5)觀察實驗的結果;

   6)由實驗得出結論;

  

  

  21. 科學方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讓你能夠準确地知道事情的真相,而不會誤入歧途。

  

  

  23. 一名沒有受過訓練的旁觀者隻看到修理人員所付出的勞力,就以為他最主要的工作在于勞力。事實上,這正是他最輕松也是工作上最小的一部分,他最重要的工作就在于仔細觀察和精确思考,這就是為什麼技術人員往往顯得沉默寡言,甚至在做實驗的時候有些畏縮。

  

  

  24. 在所有的科學方法裡最最神秘的就是假設的形成。沒有人知道它們的來處。

  

  

  25. 這個時候康德的說法救我們脫離了險境。他說,不能由感官認知機車并不能證明機車就不存在。在我們心中有一種直覺能認知機車。它在時間和空間有一種連續性,是以當一個人轉頭的時候,機車的形象也跟着改變,是以它和我們的感官上所接收到的訊息并不沖突。

  

  

  26. 在所有東方的宗教當中,最看重的教義就是“你之所是”與“你之所視”是不可分的。如果能夠充分了解這一點,就可以說是頓悟了。

  

  

  27. 邏輯就是把主客觀分開,是以邏輯不是最高的智慧,想要消除這種因劃分主客觀所産生的幻覺,最好的方法就是減少生理,精神和情感上的活動。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有許多修煉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方法,就是所謂的“禅”了。

  

  

  28. 真正的大學并沒有特定的地方,也沒有财産;既不支付薪水,也不接受物質的報酬。真正的大學是心靈的世界,是多少世紀以為流傳給我們的理性思想,它不存在于任何特定的建築物之内。這種心靈的世界,許多世紀以來都是通過一群所謂的教授所傳遞的,而教授這個頭銜并不屬于真正大學的一部分,大學的本質在流傳下來的理性的自身。

  

  

  29. 凡是沒有辦法覺察這種差異的人,就會誤以為掌握了教會的建築就等于掌握了教會。他們認為,學校的教授既然領了薪水,一旦得到上面的訓示,就應該抛棄自己的見解,毫無異議地接受學校的指揮,就像受雇于一般公司行号,處處要為老闆說話一樣。

   他們看到的是虛假的大學,而沒有看到真正的大學。

  

  

  30. 理性教會追求的最主要目标,就是蘇格拉底一向認為的真理。隻不過它們不斷以不同的面貌出現在曆史中,所有的一切都隸屬于它。平常,學個目标的提高市民的水準不相沖突,但是在某一種情況之下就出現對立,就像出現蘇格拉底身上的情形一樣。

  

  

  31. 到達目的地還不如在旅途中。

  

  

  32. 你如果一直向前看,或者隻看到目前的狀況,對你并沒有任何意義。一旦你回顧以往,就會看到一種模式隐隐出現。如果你由這個模式出發,那麼很可能會迸發出一些東西。

  

  

  33. 我們活在一個價值混淆的時代,我想造成這種現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過去的古老觀念已經無法就會新的狀況。曾經有人這麼說,真正的學習來自于四處遊蕩。你必須先停止拓展原先的知識,四處遊蕩一陣子,直到碰到一些事,能夠讓你拓展原先知識的根基,才會繼續前進。每一個人都很熟悉這種經驗,我想一旦整個文化的根基需要拓展的時候,就會出現相同的狀況。

  

  

  34. 良質……你知道它是什麼,然而你又不知道它是什麼。這是自相沖突的。如果有一些事情比其他的要好,那就是說它們的等級比較高。但是一旦你想解說良質,而不提擁有這種物質的東西,那麼就完全無法解釋清楚了。因為所說的根本就沒有内容,但是如果你無法說出良質究竟是什麼,你又如何知道它是什麼呢?或者你怎樣才知道它存在呢?如果不知道究竟是什麼,那麼從實用的角度來說,它根本就不存在,而實際上它的确存在。那麼等級的根基又在哪裡呢?為什麼有些人願意花更多錢去買這些東西,而把另一些東西丢到垃圾桶裡呢?很明顯地,有些東西的确比其他的東西要好,但是什麼又是比較好呢……你的思想一直在打轉,找不到出路。究竟良質是什麼呢?它是什麼呢?

  

  

  

  35. 斐德洛探讨良質意義的兩個重點:

   1)他不想建立一種僵化而系統的定義,是以良質的這一面是快樂的,充滿成就的和富有創意的。他在我們身後山谷裡的學校教書的時候,大部分的時光都是如此。

   2)因為一般人批評他對于自己所探讨的内容缺乏定義,于是他提出對于良質的系統而刻闆的定義,進而建立起龐大的思想體系。他絞盡腦汁地建立起有關生存的系統解釋之後,讓我們對它的了解遠遠超過了從前。

  

  

  

  36. 學生最大的問題就是,因為多年來胡蘿蔔和鞭子的教育方式,造成他思考上的惰性。就好像一頭驢子:“如果你不打我,我就不工作。”如果沒有人鞭打它,它就不會工作 。而訓練它去拉的文明的車子,很可能就會是以而走慢了一點。

  

  

  37. 教會的态度是:文明,制度或是社會,不論你如何稱呼它,最好是由有自由意志的人而非驢子來維系。廢除分數和學位的目的,并不是要去處罰驢子或者是抛棄它們,而是給這些驢子适當的環境,讓它變成自由的人。

  

  

  38. 愈聰明愈認真的學習愈不需要分數,很可能是國為他們對學問的本身比較感興趣。而愈懶惰愚笨的學習則愈需要分數,因為可以讓他們知道自己是否及格了。

  

  

  39. 沒有山頂,就不會有山的周圍,是山頂界定了周圍。

  

  

  40. 凡是有創意的人都有那個神秘而屬于個人的内在目标。

  

  

  41. 一個沒有目标的人才能爬到最高。

  

  

  42. 對沒有辨識力的人來說,自我的爬山和無私的爬山看上去可能都一樣,都是一步一步地向上爬;呼吸的速度也一樣;疲累的時候都會停下來;休息夠了又會繼續向前行。但是事實上兩者多麼不同啊!自我的爬山者就像一支失調的樂器,他的步伐不是太快就是太慢,他也可能失去欣賞樹梢上的美麗陽光的機會。在他步履蹒跚的時候卻不休息,仍然繼續前進。有的時候,剛剛才觀察過前面的情況,他又會看一遍。是以他對周圍環境的反應不是太快就是太慢。他談話的話題永遠是别的事和别的地方。他的人雖然在這裡,但是他的心不在這裡。因為他拒絕活在此時此地,他想要趕快爬到山頂,但是一旦爬上去之後仍然不快樂,因為山頂立刻就變成“此地”。他追求的,他想要的都已經圍繞在他的四周,但是他并不要這一切,因為這些就在他旁邊。于是在體力和精神上,他所跨出的每一步都很吃力,因為他總認為自己的目标在遠方。

  

  

  43. 但是你如何用理性去界定拒絕被界定的事物呢?定義就是理性的基礎。有理性就有定義,他可以利用辯證法的戰術和無能與否的侮辱暫時壓制住别人的攻擊,但是遲早他得提出一些更實在的理念,引導結晶繼續進行,超越傳統修辭學的範疇,而進入哲學的領域。

  

  

  44. 克裡斯說:“我不喜歡爬山,一點意思也沒有,我以為會很好玩。”

   這時我也有些生氣,就說:“你說的或許對,但是你不應該把它說出來。”

  

  

  45. 樸質,一旦你把良質抽出來,你就得到樸質了。缺乏良質就是樸質的精髓。

  

  

  46. 我認為,如果一個詞能夠把世界分成兩半,那麼它也勢必能再将其合而為一。真正了解良質,不單單能滿足體系的需要,甚至能超越它。真正了解良質之後就能掌握這個體系,将它馴服,然後能為個人的目标派上用場,讓人擁有完全的自由,進而實作他内在的目标。

  

  

  47. 對良質的無知就是無能。

  

  

  48. 科學家之是以無法偵測出良質,是因為良質就是他們所偵測出來的全部。

  

  

  49. 良質并不是一種物體,它是一種事件。這表示良質不僅僅是主體和客體相遇所産生的結果,它們是由良質這事件所産生的,良質是主體和客體的因,過去大家誤以為主體和客體才是因。

   良質像太陽,它并不是繞着我們的主體和客體運轉。它不是被動地照亮它們。它也沒有隸屬于它們。主體和客體是由它所創造的,它們才是隸屬于它的。

  

  

  50. 要想從哲學方面解釋良質,是一件既對又錯的事。因為這是一種哲學的解釋。哲學解釋的過程就是分析,把一樣東西細分成主語,述語。我的意思是,良質這字眼不能分解成主語和述語,這不是因為良質是神秘的,而是因為良質是非常簡單,迅捷而直接的感應。

   要讓我們這種背景的人了解純粹的良質,用最簡潔的語言形容就是“良質是有機體對環境的反應”。

  

  

  51. 拓荒者有一種很少被人提起的特性,就是很容易制造大量的混亂。他們隻看見自己高遠的目标,而完全忽略自己所制造的各種混亂。别人必須跟在他們屁股後面收拾。

  

  

  52. 藝術是一種進階良質的努力。

  

  

  53. 良質就是佛,良質就是科學的實體,良質也是藝術的目标。這些觀念仍然需要融入日常生活當中。而最簡單的方法莫過于我一直提到的——修理機車。

  

  

  54. 技術人員的好壞,就像數學家的好壞一樣,取決于他在良質的基礎上選擇好壞的能力。是以他必須懂得關心。

  

  

  55. 真正一列知識的火車并不是靜止的狀态,它總是要朝某個方向行進,而它的鐵軌就稱作良質。

  

  

  56. 一個人在修理機車的時候,對車子的了解分分秒秒都在改變,因而得到了全新認識,其中蘊含了更多的良質。修理的人不會受限于傳統的做法,因為他有足夠理性的基礎拒絕這些思想。其實不再是靜态的 ,它不是讓你決定是要去奮戰還是打退堂鼓的思想,它們是會跟着你成長的思想。是以具有良質的事實,它的本質不再是靜态的,而具有爆炸性的威力,一旦你了解了這一點,就永遠不會被卡住。

  

  

  57. 不論你被卡得多嚴重,這種現象終将消失。你的心靈終究會很自然地找到解決的辦法,除非你非常容易被卡住。其實怕被卡住是不必要的,因為被卡住得愈久,你就愈看得清楚讓你脫困的良質。

   是以不應逃避被卡住的情形,它是達到真正了解之前的心靈狀态。要想了解良質,不論是在技術荼上或是其它方面,無私地接納這種被卡住的現象是個關鍵。無師自通的技術人員就是因為常常被卡住,才比接受學院訓練人員更了解良質。因為他們懂得如何處理突發的狀況。

  

  

  58. 我猜想擁有更深刻的了解就會對螺絲有新的評價。如果你把注意力集中在這上面很長一段時間,那麼你可能會發現,螺絲并不隻是屬于某一類物體,它更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如果你再深入研究,就會發現螺絲并不單單隻是螺絲,它代表了一組功能。于是你原先被卡住的現象就會逐漸消失,同時也消除了傳統理性的模式。

  

  

  59. 保持内心的甯靜在機械工作上并不是一件小事,它是工作的核心。能夠使你平靜的就是進階的手藝,反之,則是低級的。

  

  

  60. 我所謂的内心之甯靜,和外界的環境并沒有直接的關系。出家人打坐,士兵在隆隆的炮擊聲中,或者是機械人員正在做萬分之一英寸的校準,都可能産生内心的甯靜。它涉及到一種自然的态度,讓人與周圍的環境完全融合在一起。這種融合有許多等級,而甯靜也有許多等級,你的功夫愈深,就愈了解它的深奧和困難度。

  

  

  61. 内心的甯靜有三種等級,生理上的甯靜雖然也有許多等級,但似乎是最容易達到的境界。精神上的甯靜,也就是消除個人的雜念,相對來說不太容易做到,但是仍然可以達成。至于價值方面的甯靜,也就是一個人沒有貪念,隻是單純地過着自己的日子,這一點似乎是最難的。

  

  

  62. 佛教的禅宗提倡打坐,就是要使人物我兩忘。而在我所提到的機車維修問題上,你隻要專注地修理車子,就不會出現物我對立的情況。一旦真正地投入了工作之中,就可以說是在關心自己的工作,這就是關心的真正意義——對自己手中的工作産生認同感。當一個人産生這種認同感的時候,他就會以看到關心的另外一面——良質。

  

  

  63. 是以在維修機車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内心的甯靜,讓自己不要和工作環境疏離,在做其他的工作時也是同樣的。這一點做到了,其他的一切就會變得很自然。内心的甯靜會産生正确的價值觀,正确的價值觀就會産生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思想就會産生正确的行動,而采取了正确行動的工作,便可使别人從中看到做人内心的甯靜。

  

  

  64. 有的時候,一想到這一點我就認為,所謂一個人能夠進入别人的心靈,隻是言語上的幻覺,隻是一種說詞,隻是一種兩個基本上獨立的個體之間可能有的交流而已。兩者真正的關系仍是無法得知的。想要探測别人的内心隻會扭曲你的觀察所得。是以我想做的就是,在某些情況下不讓自己看到的不被扭曲。

  

  

  65. 一個人如果能夠在安靜當中,真正看見,聽見,感受到真實的宇宙,而不是一些八股的思想,他必然會充滿了進取心。進取心不是某種稀奇古怪的東西。

  

  

  66. 釣魚釣過好長一段時間的人,身上往往會有這種特質。通常,他們會對自己花這麼多時間去從事這項看似無甚收獲的活動有些防衛心。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為自己辯解。然而,釣魚回來的人通常充滿了熱忱,有力量去面對幾個禮拜前他已經厭惡極緻的事物。是以,事實上他并沒有浪費時間,隻是我們以世俗的眼光認為他是如此。

  

  

  67. 進取心是精神的補給品,能夠推動事情的進行,如果你沒有它,就不可能維修機車。但是如果你有了它,你就會知道如何運用它,那麼無論如何,一定能修好這部機車。事情必然是這樣發展的,是以在開始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有這樣的熱忱。

  

  

  68. 據我所知,陷阱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因外在的環境使你放棄了良質,我稱之為挫折。第二種是你内在的因素引起的,我還沒有一個确切的稱呼,姑且稱之為憂慮。

  

  

  69. 内心因素導緻的陷阱有三個:第一個陷阱會限制情感了解,叫做“價值的陷阱”;第二個則會阻礙認知了解,叫做“真理的陷阱”;第三個會阻礙精神運動行為,叫做“肌肉的陷阱”。其中價值的陷阱最嚴重也最危險。

  

  

  70. 在價值的陷阱中,最常出現而又有害的是價值的僵化。這是指固守以前的價值觀,無法從新的角度衡量事物。

  

  

  71. 如果你的價值觀僵化了,你所能做的就是放慢腳步——不論你願不願意,你必然會慢下來——但是你要做的是放慢腳步,然後重新檢視過去你認為重要的事物是否仍然重要……隻需要靜靜地注視着機器,這麼做沒有什麼問題,靜靜地和它相處一陣子,用你注視魚線的方式注視着它,不久你一定會看到魚線在動。車子會用很謙虛而且微弱的聲音詢問你,是否對它的問題感興趣。這是世界上到處都會發生的狀況,是以要對它感興趣。

  

  

  72. 首先要明白,你發現的問題并不如你想象中的大,也不如你想象中的小。用不了多久你就會發現,這些問題往往比你原先所想的修理機車更有意思。一旦出現這種現象,你就不隻是修理機車的技師,同時也是研究機車的科學家,這時就完全跳出了價值僵化的陷阱。

  

  

  73. 如果你自視甚高,那麼你觀察新事物的能力就會降低。你的自我會讓你遠離良質的真實。如果你把事情搞砸了,你很可能不願意承認。如果你被蒙蔽,自以為表現得很好,你很可能會相信你确實表現得很好。 是以在修理機器這方面,如果你的自我太強,往往無法把工作做好。因為你總是被愚弄,很容易犯錯,是以修理人員自大的個性對他頗為不利。如果你認識很多技術人員,我想你會同意我的觀點,他們往往相當謙虛而且安靜。

  

  

  74. 機器會反映出你真正的個性,感受,推理和行動,而不是反映你自我吹噓,膨脹的那一部分。如果你的士氣來自于你的自我,而非良質,那麼這種虛假的形象很快就會完全崩潰,那你就會非常沮喪。

  

  

  75. 如果你一時無法謙虛下來,有一個方法,就是無論如何也要裝出這種态度。因為如果你刻意地假使自己表現得不夠好,那麼一旦事實證明的确如此,你的進取心反而會提升。你會繼續這樣做,一直到事實證明你的假設是錯誤的。

  

  

  76. 焦慮是另外一個陷阱。它是自我的反面。如果你确實做什麼事做不對,那麼你就會很害怕。就是這個因素往往讓你遲遲不敢動手,而不是懶惰。

  

  

  77. 要想打破這種惡性循環,我想你應該把自己的焦慮寫下來,然後參考各種書報雜志。因為你有焦慮為動力,是以會很努力地研究。你愈研究就會愈平靜。你要記得,你追求的是内心的甯靜,而不僅僅隻是把機器修好而已。

  

  

  78. 為了減輕自己的焦慮不安,你可以告訴自己,沒有哪一個技術人員不會犯錯。你和他們之間的差異是,他們犯錯的時候,你并不在現場,但你要為犯錯的結果付出代價,就是你的賬單。是以如果是你自己犯了錯,你最起碼還有學習的機會。

  

  

  79. 枯燥是焦慮的反面,通常和自我的問題連在一起。枯燥就表示你已經喪失了從新角度看事情的能力。我自己醫治枯燥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覺。在你覺得枯燥的時候非常容易睡着。一旦休息夠了之後,就很難再覺得枯燥了。

  

  

  80. 通常我們無法看到,除了是與非之外,還有第三種可能性,因為這不合乎思考的習慣。這第三種可能性能夠拓展我們的視野,引領我們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81. 宗教不是由人發明的,人是由宗教發明的。而人也創造對良質的反應。這些反應當中人進一步了解自己。你知道某些事後,良質就會給你刺激,你就會想把良質所給你的刺激界定下來,但是你必須根據自己所知的界定。是以你的定義是由你的知識組成的。

  

  

  82. “卓越”暗示着對生活的完整或唯一性的尊重,因而不喜歡專門化。它還暗示着對所謂的效率的輕視——它具有更高等級的效率,它不止要求生活的一部分卓越,而且要求生命的本身就很卓越。

轉自:關于良質的一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