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羅振輝]論金融危機下中國軟體行業的發展論金融危機下中國軟體行業的發展

論金融危機下中國軟體行業的發展

【摘要】文章以當今全球金融危機的嚴峻經濟環境為線索,從金融危機、軟體外包和軟體企業方面來談中國軟體行業的發展趨勢以及發展政策。

【關鍵字】金融危機、軟體、軟體企業、發展政策

     好日子仿佛戛然而止,金融危機成為2008最強悍的記憶。美國已經不再是短短幾個月前的樣子,世界已經不是短短幾個月前的樣子。全球的經濟正接受嚴峻的挑戰。各界的企業也都紛紛籌劃怎樣“過冬”,以服務業為主的軟體行業也不例外。中國從來都是影響世界和被影響的超級大國,中國的企業、中國的各行各業也正遭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軟體行業尤為嚴重。如此、中國軟體企業該如何發展呢?

一、美國金融危機的起源

美國次貸危機目前已發展成全面金融危機,而且正在向實體經濟滲透,向全球蔓延,給世界經濟帶來嚴重影響。

所謂次貸危機,簡言之,是指缺乏支付能力而信用程度又低的人在買了住房之後,無力償還抵押貸款所引發的一種金融問題。居民住房是不動産,很難發生位置移動,因而即使發生供求問題以及由此引發金融問題,也應隻限于一定地區的範圍之内。然而在美國,這個問題卻成了波及全國以至全球的問題。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主要是由于一種金融衍生品即“住宅抵押貸款支援證券”的泛濫造成的。一旦金融衍生品介入,把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就會展開無窮的金融交易。這種證券既可以在國内金融市場不斷交易,又可以在國際金融市場不斷流通,于是就把住房問題由局部問題變成全局問題、由地區問題變成全國以至全球問題。當第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即大量買房的窮人無力償還貸款時,其後的諸多環節就難以運作了。

不僅如此。前幾年美國住房市場火爆,即使是次級抵押貸款證券也成為搶手貨。在這種情況下,不少金融機構把這種十分暢銷的金融衍生品同其他行業的次級證券甚至垃圾證券“打包”出售(通俗地說,就是買茄子還要搭上黃瓜)。這樣,多年積累下的大量金融殘次品甚至垃圾就像洶湧的海浪一樣湧向了美國以至世界金融市場。其後果就是金融危機的爆發。

由次貸危機引出至少兩個問題:其一,窮人的住房問題怎麼解決?次貸危機證明,僅靠市場,不論靠房地産市場還是靠金融市場,都難以解決窮人的住房問題。其二,對金融衍生品市場要不要加強監管?也許這次危機能讓人們得出幾點教訓。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僅僅次貸危機,還不足以造成美國目前如此嚴重的金融危機。美國金融危機還有更深更廣的根源,其中至少包括以下三點:

網際網路泡沫問題沒有解決。上世紀90年代,美國的IT産業如日中天,帶動美國經濟走向繁榮,然而其中也隐含着大量泡沫。但美國一直沒有解決好這個問題,反而企圖以房地産業的繁榮來進行掩蓋。新世紀以來,美聯儲連續降息,金融機構簡化購房手續,不需首付款即可發放貸款,甚至在信用等級評定上造假以鼓勵次級抵押貸款,進而導緻房地産泡沫日益膨脹。房地産泡沫同過去沒有解決的網際網路泡沫合而為一,金融市場的風險迅速累積。

虛拟經濟同實體經濟嚴重脫節。商品使用價值與價值的二重性、實物形态與價值形态的二重形态,使國民經濟劃分為實體經濟與虛拟經濟兩部分。這兩部分本應大體一緻,但由于商品的價值同使用價值的運作管道、軌迹、方式以及監管機構、經營主體各不相同,價值往往會背離使用價值,這就導緻虛拟經濟與實體經濟脫節。當這種背離達到相當嚴重的程度時,就有可能出現嚴重通貨膨脹、巨額财政赤字和外貿赤字直至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美國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源之一,就在于虛拟經濟(其主要代表是金融業)嚴重脫離實體經濟而過度膨脹。

美國實行赤字财政政策、高消費政策和出口管制政策。美國政府靠财政赤字或者說靠借債運作,美國的家庭也靠借債來支援超前消費,家庭債務目前已超過15萬億美元。在美國的産業結構中,資本和技術密集的高科技産業是優勢,而勞動密集的生活必需品産業則是劣勢。這就決定了美國必須進口勞動密集型産品而出口高科技産品。但美國在大量進口勞動密集型産品的同時,卻以出口管制政策嚴格限制高科技産品出口,這就導緻貿易嚴重失衡,貿易逆差與日俱增。如何解決财政和貿易雙赤字問題?那就靠在全球發行美元、國債、股票以及大量金融衍生品。通過這樣的虛拟管道,使全世界的實體資源(自然資源、勞動資源和資本資源)不停地流進美國。美國生産貨币,其他國家生産商品,這是多麼“美好”的交換啊!然而,它終究是難以持續的。來自《人民日報》

二、中國軟體外包遭受的影響

  所謂軟體外包就是一些發達國家的軟體公司将他們的一些非核心的軟體項目通過外包的形式交給人力資源成本相對較低的國家的公司開發,以達到降低軟體開發成本的目的。衆所周知,軟體開發的成本中70%是人力資源成本,是以,降低人力資源成本将有效地降低軟體開發的成本。自90年以來、中國已經有不少的公司開始介入軟體外包這一領域。目前中國已有3000家軟體服務外包企業,軟體外包已經成為中國IT業的支柱。以北京為例,有40%的軟體企業參與外包項目,軟體行業60%~70%的營業額來自外包。

IDG最新的資料顯示,全球軟體外包市場規模已達到1000億美元。目前,全球軟體外包的發包市場主要在北美、西歐和東南亞的日本等國家,其中美國占40%,日本占10%。 近年來,我國離岸服務外包市場也在迅速發展。IDC預計到2012年中國離岸外包市場規模将達到89.5億美元。從發包市場來看,日本目前仍然是中國最大的發包地,市場佔有率高達51.6%。然而據相關報煤體報道 “往年的這個時候,國内軟體外包企業的老總們都泡在日本發包企業讨論着來年的訂單,而今年大部分老總都還窩在國内,發包的日本企業早早就電話告訴他們呆着别動,明年的“營業”時間還不确定。”北京服務外包企業協會理事長曲玲年對于未來軟體行業的發展并不樂觀,“日本軟體外包訂單占外包訂單總量的50%,也是中國外包企業最強的地盤,每年12月上旬是續簽來年業務合同的時候,但是目前的情況和往年相差很大。”就此可見、國際市場萎縮,企業減支“過冬”在日本IT界也同樣出現,這必将導緻其對中國的外包發包量大大的減少,加之北美、西歐等地對中國的發包量減少,中國的軟體外包企業發展即将處于一個低迷階段。有報道預測“中國有3000家軟體服務外包企業,未來5年内,也許會變成30家,行業整合的序幕已經展開”。

三、面對金融危機、中國的軟體企業該如何發展?

      從各個方面來看中國的軟體企業都在一定程度上遭受了經濟危機的影響。軟體外包的接包量減少、國内競争加激、軟體行業整合的序幕必将展開。誰能在這次整合當中取勝誰就能獲得未來5年後更大的發展機遇。是以、可以大膽的預測金融危機過後,與托國内和海外擴張式經濟環境、中國必将出現足以和世界一流企業叫闆的軟體企業。然而現在面對金融危機、中國的軟體企業該如何發展?我的觀點有四。

(1)   并購那些瀕臨破産的外包軟體企業

面對全球的經濟危機勢、軟體外包的接包量減少、國内競争加激,國内衆多外包服務軟體企業勢必會面瀕臨破産的地步。然而對以國内非外包服務性軟體企業來說這無疑是一次很好的機會,并購他們也就等于擴充自己市場和實力。原因有二:其一、金融危機并不是長遠的,企業可以借助軟體外包公司的業務管道來擴充自己的海外市場、為今後打入軟體外包行業做一定的基礎。畢竟軟體外包還是存在很大的利潤。其二、中國的軟體外包企業一般都擁有很好的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面對國内競争加激,企業同樣需要這樣的一筆人才。

(2)   将企業業務指向國内市場

随着全球制造業向中國轉移、國内市場擴增,軟體市場的發展空間正不斷擴大。據調查表明國内管理型、行業性和智能性等方面的軟體需求正在不斷上升,加之國家政策方面的扶持,國内市場對于現在的軟體企業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

(3)   精簡部門、儲備高新技術人才

衆所周知在軟體開發周期中人才投資占整個軟體投資的70%,人才的投入一直是軟體企業的一個比較謹慎的事情,就目前經濟狀況而言、精簡公司部門人力也不失為一個提高公司軟體産品利潤一個有效手段。另外軟體企業的核心應放在市場營銷和項目研發兩個部門,項目的開發過程對人才的要求也應是“少而精”。當然精簡部門不等于不需要人才,軟體産業是依托高新技術密集的産業,一旦企業高新技術人才鍊斷裂,跟不上時代的需求,那麼企業将失去很多有利的機會。依據現在全球的經濟形式來看,金融危機并不長久,或則是3年或則是5年或則稍多一點。然而對以軟體技術的發展來講3年足以使得一個軟體企業的技術鍊斷裂。是以即使現在軟體行業正處理一個經濟相對低迷時期、也不應當放棄人才的儲備和培養。

(4)   規範軟體開發模式、制定企業細緻作業标準、提升企業競争力

就中國的軟體企業來而言、對于項目軟體周期和管理把握遠不如其他各國,至今為止國内還有沒有一家軟體企業能夠實作任何軟體統一開發模式,任然沿用一種類似“項目承包制”的開發模式。雖然這種開發模式能調動員工的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軟體開發效率,但它卻使得企業無法對項目的周期、風險做出準确的判斷和預防,開發效率也就沒有一個準确的保障。是以一個軟體企業來講要正真的提高軟體開發效率,就應該制定一種規範的軟體開發模式或則是一種開發流程,最終做到軟體開發流水線,程式員隻需按部就班。

然而單純的規範軟體開發模式是不夠的,企業的競争力還包括社會影響、客戶服務和企業凝聚力等方面,統統的這些我都可以把它稱作為“作業”,企業要面對社會和客戶,“作業”才是他們最有利的競争武器,同時也是社會和客戶回報的依據。從日常的工作當中不難發現、其實企業60%項目任然是來自老客戶,是以服務性的軟體企業就必須制定細緻作業标準,例如統一作息時間、統一客戶服務态度等。

       總結:金融危機目前、軟體行業受到的沖擊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對于根基深厚的軟體企業,甚至機遇大于挑戰。隻需适當地調整心态,進一步提升企業的競争力和謹慎規劃公司10的發展計劃,定将迎來更大的發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