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鷹眼」NBA緊跟足網腳步将啟用“鷹眼” 能避免詹皇式重大漏判嗎?

騰訊新聞|體育出品欄目「鷹眼」,詳觀體壇,洞察本質。

NBA官方宣布同索尼體育達成合作協定,從2023-24賽季開始,NBA将啟用鷹眼,此舉一大目标是幫助裁判更好、更快做出判罰決定,提高吹罰的準确性、比賽的流暢性。

近些年,鷹眼已經在足球、網球、排球等賽事普及開來,鷹眼的使用的确提高了裁判判罰的準确性。但是,高科技的使用能讓之前勒布朗-詹姆斯打凱爾特人時遭遇的重大漏判消失嗎?恐怕不會。

因為目前NBA出現錯漏判而無法糾錯一大原因是回放制度的問題,鷹眼再準,如果在特定情況下不能看回放,不能挑戰,裁判不能改變判罰,鷹眼的準确性也就失去了意義。

鷹眼技術的意義

鷹眼創新公司創立于2001年,鷹眼技術的理念來自飛彈追蹤技術(跟資料分析系統SportVU有異曲同工之妙),鷹眼公司創始人保羅-霍金斯将技術用到了球類追蹤上。

球類追蹤技術有兩個重要組成,分别是光學2D視覺處理(捕捉球的落點)和3D三角測量(模拟球的飛行時間)。通常,鷹眼系統會用到8-12台超高速追蹤錄影機,捕捉的資料會即時輸入中央控制系統,系統可以給裁判、轉播商提供各種實時服務。

以網球比賽為例,高速錄影機捕捉的資料能即時生成球的運動路線和落點圖,整個過程用時不到10秒,準确性是人眼無法比拟的。使用鷹眼,在判斷出界、壓線時就省去了很多看回放的時間,可以直接決定判罰結果。

一開始,鷹眼技術用在了闆球賽場,之後開始大量用于網球、足球。2006年,鷹眼首次出現在職業賽場,邁阿密女子網球公開賽第一輪,美國球員傑克遜在一次發球被判出界後申請了鷹眼挑戰,被載入史冊。

考慮到網球的錯漏判更多集中在球是否出界,鷹眼技術的使用對這項運動的發展絕對有好處,名宿阿加西等都認可鷹眼技術的使用。

包括排球運動也是一樣,2015年女排世界杯第10輪,中國與俄羅斯的焦點之戰進行到第4局。當時俄羅斯19-18領先,俄羅斯的扣球被判出界,俄羅斯申請鷹眼挑戰,回放顯示的确是出界,俄羅斯挑戰失敗,中國女排将比分扳平,最終拿下這一局,以3-1的大比分取勝。

在網球、排球、羽毛球,鷹眼技術的價值能最大化。但是,鷹眼在足球賽場卻聽到了大量罵聲。因為網球、排球、羽毛球這種隔網運動沒有身體接觸,沒有對抗,比賽的節奏相對于足球更慢,鷹眼技術在足球賽場的使用引發了很多争議。

鷹眼技術的确可以判斷越位、出界,避免2010年南非世界杯英德大戰中著名的“門線冤案”。可是,足球比賽中有大量身體對抗、倒地,如果這些全部交給鷹眼,比賽也就完全失去了流暢性。這也引發了一個沖突:裁判在場上要扮演原告和法官的雙重角色,因為決定是否看回放的權利仍掌握在主裁判手裡。

NBA使用鷹眼能有啥效果?

當NBA将使用鷹眼技術的消息傳出,可能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是叫好,認為使用鷹眼能大幅減少錯漏判的出現。可實際上,仔細思考一下,NBA關于錯漏判的争議焦點,真的集中在判罰對錯的判斷上嗎?如果隻是糾結于判罰對錯,實際上NBA回放系統已經能滿足需求,隻不過是一個速度快和慢的問題。

從NBA的态度看,使用鷹眼系統是為了提升判罰準确性、流暢性。在判斷球是否出界、誰把球碰出界、幹擾球、投三分是否踩線的判斷上,鷹眼系統肯定比回放系統更快,在這些回合的判斷上,鷹眼系統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但是,諸如犯規與否這些回合怎麼辦?在攻防節奏超級快的籃球比賽中,裁判究竟該如何拿捏?哪怕鷹眼再快,前一個回合的争議還沒确定結果,比賽已經進入下一個回合,這時候怎麼辦?

以之前詹姆斯打凱爾特人遭遇的那次重大漏判為例,在規則不變的情況下,即便啟用鷹眼系統,那個漏判能避免嗎?不能,這是規則決定的。

按照規則,因為那個回合裁判沒有吹塔圖姆犯規,是以不能看回放,教練也沒有挑戰資格。是以哪怕啟用鷹眼技術,鷹眼再強大,漏判的結果也不能改變,除非聯盟修改規則,允許挑戰,使用鷹眼確定判罰沒問題。

是以說,鷹眼很強大,能輔助裁判在吹罰時盡善盡美。可是,如果聯盟不能優化一些規則,科技再強大也沒有用,規則卡在那,高科技不能使用,白搭。

但話又說回來,聯盟還要追求比賽的流暢性,沒有人想看一場充斥着各種挑戰,節奏被打亂的比賽。該如何在流暢性和正确率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這是聯盟需要繼續努力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