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消防救援局的資料顯示,2021年全年共接報高層建築火災4057起,造成168人死亡,死亡人數比上年增加了22.6%,且主要集中于居住場所,其中,發生高層住宅火災3438起、亡155人,分占高層建築火災的84.7%和92.3%。
高層建築火災撲救是消防救援的難點,受限于建築高度,“被動救援”的局面還無法徹底改變。這種情況下,在自救逃生上進行技術攻關,同時實作逃生裝置與外界救援互相協同,往往能為身陷災難的人帶來更多生機。
2020年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令(第五号)《高層民用建築消防安全管理規定》指出:“高層公共建築的業主、使用人應當按照國家标準、行業标準配備滅火器材以及自救呼吸器、逃生緩降器、逃生繩等逃生疏散設施器材。”
這項規定已于2021年8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意味着逃生裝置已經成為高層公共建築不可或缺的安全配套。
目前,領域内開發出不少高層建築逃生裝備,有救生繩、救生軟梯、救生氣墊、柔性救生滑道、高空緩降器等。這些裝備的設計、結構、操作各不相同,在适用環境、适用人群、适用人數等方面也有各自的局限性。
實際情況是,高層建築火災蔓延速度快,有毒煙氣容易短時間内充斥疏散通道,行動不便的人員最容易被困。是以,逃生裝置能否覆寫更多的人群,能否适配環境,并與外界救援互相協同,提高救援效率,就尤為重要了。這是減少高層建築火災人員傷亡的關鍵因素。
前段時間,北京中關村街道啟用的高樓應急安全逃生智聯系統,就通過對傳統逃生裝置的改造和更新,力求實作高層建築的應急自救互救與救援協同。
據悉,這套系統可以在30~32°的樓梯通道坡度下,配合專用軌道,實作每秒0.8~1.3米的體感舒适速度下行;并配有刹車,實作速度可控;逃生過程不受水、油、灰塵、燃燒殘留物等因素影響,适用于老、弱、婦、幼等所有人群。
系統的安全座椅内置電子定位晶片,能與樓梯通道内安裝的專用裝置協同實作逃生過程中的位置追蹤。它與應急聲光報警器和APP管理平台,可使救援人員精準定位逃生人員的實時位置,避免消防員地毯式搜尋,提高救援效率。
在高層建築火災救援中,時間就是生命。
自主救援與外界救援的雙向奔赴,無疑能為拯救生命赢得更多時間。通過科技手段将自主救援與外界救援互聯的嘗試,也能為行業裝備研發帶來更多啟發。(撰稿/江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