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分享曆史名人趣事,于細微之處見才華

作者:嶼小淵

#頭條創作挑戰賽#

一.

選賢任能一定要堅持正直原則。

分享曆史名人趣事,于細微之處見才華

春秋時期,齊桓公任用管仲改變了齊國的落後面貌,富國強兵,齊國一舉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由此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不過對于怎樣選拔人才,齊桓公并沒有不十分明确标準。

一天,齊桓公在管仲的陪同下,來到馬棚視察養馬的情況。他一見養馬人就關心地詢問:“你覺得哪一件事最難?”養馬人一時難以回答。其實,養馬人心裡是十厘清楚的:一年365天,打草備料,飲馬溜馬,調鞍理辔,接駒釘掌,除糞清欄,哪一件事都不是輕松!管仲在一旁見養馬人尚在猶豫,便代養馬人回答說:“以前我也養過馬,依我看,編排用于拴馬的栅欄這件事最難。為什麼呢?因為在編栅欄時備用的木料往往有彎的也有直的。如果想讓所選的木料用起來順手,使編排的栅欄整齊美觀,結實耐用,開始的選料就顯得很重要,下第一根樁的時候尤其要慎重。如果在下第一根樁時用了彎曲的木料,随後你就得順勢将彎曲的木料用到底,像這樣彎曲的木料之後緊接着使用彎曲的木料,那些筆直的木料就難以派上用場。相反,如果一開始就選用筆直的木料,繼之必然是直木接直木,曲木也就派不上用場了。其實,選拔人才同編栅欄選料的道理是一樣的,國家在起初選拔肩負重任的人才時,必須慎重行事,從一開始就把握正直的标準,以便今後按這樣的标準選賢任能。”

分享曆史名人趣事,于細微之處見才華

聽了管仲的這一番高論,齊桓公深為佩服,确定了以正直作為國家選拔賢才的标準,世代相傳。

二.

有一次朋友請王安石吃飯,佳肴滿桌,但王安石獨對那盤鹿肉感興趣,頻頻伸箸,幾乎是一個人把它消滅幹淨了。朋友後來到王安石家做客,與王安石夫人聊起,說王公太偏食,隻喜歡吃鹿肉。王夫人問:這盤鹿肉擺在哪一邊?那朋友說擺在王公那頭,王夫人說:那就是了,下次,你請客,你把一盤芥菜放他面前,看他吃什麼

分享曆史名人趣事,于細微之處見才華

王安石其實沒任何偏食,隻不過是哪一盤菜靠他最近,他就向這一盤菜伸筷子。如果以一次偏食,去判斷王安石之愛好,準嗎?宋仁宗也曾經這麼判斷過王安石,也錯了。

一天,宋仁宗突然說要請大家去釣魚,滿朝文武自然展顔開懷。

王安石也随大流,跟大家來到現場,隻是他似乎對宋仁宗特地安排的這次娛樂活動沒一點興趣,獨自悶坐在那裡,斂眉默神。

王安石可能有嗑瓜子的習慣吧,他一手支頤,一手抓碟,把擺在碟子裡的皇家玉豆一顆接一顆地往口裡送,送豆進一顆,嘣脆咬一顆,心不在焉,把滿碟豆子吃完了。遠處,有一雙眼睛在瞄着,那是宋仁宗。群臣都誇王安石是能臣,宋仁宗聽多了,他想起用王安石,于是将王安石從地方調來中央,安排在自己身邊,察其言,觀其行。也許在宋仁宗看來,工作時間往往難以看出大臣的性情,而在活動中看人,比在工作中看人更靠譜,是以他組織了這次垂釣活動。

而這次,宋仁宗沒有看上王安石。不是因為王安石好沉思不合群,而是那碟子裡的豆子蒙住了宋仁宗的眼睛。宋仁宗看着王安石吃完這一碟豆子後,作出了一個幾乎可以斷絕其前程的判斷:王安石是百分百的奸臣。

碟子裡的豆子,其實隻是魚餌。宋仁宗覺得,一個人沉浸在自己的心事裡,誤吃一粒,可以了解;錯嚼兩粒三粒,也情有可原,但這麼一碟魚餌都被吃完了,這不是作秀嗎?這不是故意裝深沉嗎?這次垂釣活動之後,宋仁宗把王安石晾起來了。王安石從地方帶來的萬言改革書,被宋仁宗高高挂起。

宋仁宗看人的方式不對嗎?我們都是這麼看人的,三歲看老,一錢落職,相人一面定人生死,從一滴水裡看太陽光輝……我們都自诩是識人大師,可以從一個細節識别他人之好壞、之忠奸。然則,世界上最複雜的,可能就是人了。指望一眼把人看準,哪那麼容易?多半會把人的品質看扁了,把人的性情看反了。人生到了蓋棺都難以論定,哪能一時可以論定?

三.

莊子的故事:有用和無用

分享曆史名人趣事,于細微之處見才華

莊子行走在山林間,看見一棵大樹,枝葉茂盛,但一些伐木勞工卻坐在樹下休息,并不砍那棵樹;莊子就問:“眼前就有—棵大樹,你們為什麼不砍呢?”

“大是大,卻一點用也沒有。”伐木勞工說,“它長得彎彎曲曲的,做棟梁不合适,做家具也不合适。”

莊子感歎道:“這棵樹因為形态不好,才得以享盡天年呀!”

下了山,莊子去拜訪住在山腳下的一位朋友。朋友見了莊子十分高興,便叫童仆殺隻鵝來款待莊子。童仆問道:“兩隻鵝,一隻會叫,一隻不會叫,殺哪隻?”

主人說:“會叫的留着看家,不會叫的沒什麼用,就殺它好了。”

過了一天,莊子的學生就這兩件事很疑惑地問莊子說:“昨天在山林中看到的大樹,因為形态不好才得以享盡天年,現在,主人的鵝卻因為不會叫而被宰殺,在有用與無用這兩者間,老師您要選擇哪一個?”

莊子笑着說:“我将處在有用與無用之間。有用與無用之間,看起來好像近似于道,其實不然,是以還是難免有牽累。如果真能順乎自然而遨遊于世事之外,就不會這樣了。

不受稱譽也沒有非議,應世時或顯現如龍或屈曲如蛇,跟着時勢變化,不願為了特定的目的而受限;處世時或進或退,與自然相和順,自在地遨遊在萬物的根源;主宰萬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這樣哪會有什麼牽累呢!這是神農、黃帝治世的法則呀!

“至于萬物的私情,人類的習慣對此就不是這樣了。有聚合就有分離,有成功就有毀損,有銳利就有挫傷,有尊貴的就有被排擠的,有有作為的就有有欠缺的,賢能的人會遭到算計,不肖的人也會被欺侮,是以怎能偏執于任一方呢?悲哀呀!學子們要謹記,隻有順乎自然才是理想的境界呀!”

分享曆史名人趣事,于細微之處見才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