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書筆記--<<如何閱讀一本書>>

  1. 前言

    1940年出版的外文書,1972年作者進行了重寫,如書名所述,這是一本有關如何讀書的書,中文版譯者從事出版工作20多年,對該書的評價是:對讀書這件事做了許多印證跟總結.我認為這本書對生活中有閱讀行為的人會有很大的幫助.

  2. 書的結構

    本書分為四個篇幅:閱讀的層次、閱讀的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閱讀不同的讀物的方法、閱讀的終極目标.沒有看過這本書的可能看不太懂上述篇幅分類.簡單來說本書主要談了以下兩個重要方面:

    1. 閱讀的層次
      1. 基礎閱讀
      2. 檢視閱讀
      3. 分析閱讀
      4. 主題閱讀
    2. 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

      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很好了解,本書列舉了:如何閱讀實用型的書/如何閱讀想象文學/如何閱讀曆史書等等.

    但讀書筆記還是按照書本的篇幅排版來寫:
    1. 閱讀的層次
    2. 閱讀的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
    3. 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
    4. 閱讀的終極目标
  3. 第一篇:閱讀的層次

    (1)作者在第一篇的開頭說明了自己編寫本書的目的,為了把讀書的目的是增進個人了解能力的讀者而寫.随即作者提出,現在的媒體隻是在海量的傳播資訊,這種壓倒性的資訊泛濫會阻礙我們的了解能力.因為我們隻需要将這些包裝後的觀點裝進自己的腦海中就行了.這其實是一種被動的接受,閱讀這件事其實是一種活動,不管是閱讀一本書,或者是一份報紙/一個小冊子.既然是一種活動,其實可以是多少有點主動的事.而且讀者閱讀的越主動,效果越好.作者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一本書的作者跟一個讀者的關系很像是棒球中的投手與捕手的關系.投手如果亂扔球,捕手就不可能接到.同樣,捕手如果不注意觀察投手是怎樣扔的球,那捕手也很難接到.是以,作為捕手的讀者來說,越主動越用心,越能了解一本書.

    (2)然後作者用了一個章節談論了閱讀的第二個層次:檢視閱讀.簡單來說,就是有系統的略讀,這是很有必要的.作者提出的具體做法如下:

    1.看書名頁,看序言.這樣讀者就會對本書的主題有一個概念.

    2.研究目錄頁.這其實是很重要的一個步驟.這樣能讓讀者對書籍的基本架構有一個了解.

    3.看一下索引/書衣/出版者介紹等等.

    4.挑幾個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看看.

    做完上述的步驟後,你應該有這些明确的概念,這本書是否值得投入時間深挖下去.你也應該清楚,這本書應該歸為哪一個種類,以便将來需要的時候作為參考.需要注意的是,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籍,第一次的略讀應該跳過那些難以了解的部分,不要企圖了解每一個字句,從頭到尾簡單的讀一遍.

    (3)最後,作者用一個章節談論如何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上面我們提到,閱讀越主動效果越好,一個對自我要求的讀者一定是主動閱讀的.主動閱讀表現的形式我用書本中的話來說明,那就是:讀者在閱讀時要提出問題,而在閱讀的過程中要嘗試去回答這些問題.對于一本書,讀者要提出以下4個主要問題:

    1.整體來說,這本書在談些什麼?

    讀者需要回答這本書的主題是什麼/作者如何依次發展這個主題/如何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的議題.

    2.作者細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讀者需要回答這本書主要的想法/聲明/論點.

    3.這本書說的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對一本書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後,你會有自己的判斷.

    4.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系?

    作者為什麼寫這本書,你是否有必要去了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