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自在北京工作,不想吃外賣的Alice,下班後走進廚房。
把在商超到家應用上買來的各色食材放好,通過語音訓示炒菜機器人,她今天想吃辣椒炒肉、紅燒排骨、小炒生菜。30分鐘後Alice順利坐在餐桌前開始了豐富的一人食。
這個時候,她還會讓家中的智能音箱放上音樂,再給自己來上一杯啤酒亦或是紅酒也可能是快樂肥宅水。忙碌工作之餘,能在家中擁有生活,付出才變得值得。
智能家居為白領減負,但是煙火味才是獨屬于家的溫暖
現在的上班族早已不是一周5天,一天8小時的工作節奏了,996、997、007層出不窮,壓力與日俱增。一日三餐外賣解決,日複一日,每天吃什麼成為了最大的問題,完全沒有生活的氣息。
無暇顧及家居生活,看似提高了效率,節省了時間,實際上沒有場景轉換的連續工作無形中積壓了更多的疲憊。忙碌人群需要給不間斷的工作一個間隔空白,便捷、舒适、安心的家居環境就是這麼一個能量補給站。
但是随着工作時長的不斷增加,上班族在家裡活動的時間非常有限,工作完回到家,洗衣、做飯、打掃衛生反而成為了一個耗時耗力的負擔。但是如果沒有這些環節,人們又反而更覺漂泊,失去歸屬感。
那麼如果洗衣、打掃、做飯能夠自動完成,家居生活就不會是遙不可及的奢侈品,白領人群能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放松身心,享受生活。智能家居的出現并非錦上添花,而是現代人群急需減負的生活助手。
而飲食向來是提升我們幸福感的關鍵,也最容易引起共鳴,例如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紀錄片一播出就大受歡迎,之後的飲食題材,早餐中國同樣在豆瓣上獲得7.9分的好口碑。中國人的飲食帶來的煙火氣息,或許才是一個家庭溫暖氣息的來源。
到家就能有健康、可口的熱騰騰的米飯、香噴噴的菜肴,這才叫做生活。但是我們能看到,網際網路公司、傳統家電廠商都推出了智能音響、掃地機器人等IoT産品,卻少有玩家從廚房着手。究竟是什麼阻擋了這份智能與人情的結合呢?
半自動炒菜機器人還可以更智能,物聯網入口不隻有音響電視
智能家居如果從餐廳着手,對于想要擁有家庭生活的白領們來說其實會更為貼心。但是為何沒有玩家在這裡深入挖掘,其實該領域存在一定的技術、内容壁壘。
目前市面上的自動炒菜機器人其實并不能算智能,如果要搭配上自動放料、沖洗等功能往往非常笨重,隻能說是機器,和“人”還靠不上邊,隻用在一些餐廳、食堂甚至無法大規模商品化。而更輕巧一點的炒菜機器人,其實隻是半自動的炒菜鍋,隻是能在選擇了菜式後自動調節溫度、設定時間、自動翻炒而已。
要知道知名廚具和普通用具在價格上能有上千元的差距,使用者願意為差價買單一定不能隻是因為品牌效應。光是一口好鍋,其中的材料和基礎技術,也會有好壞差異,直接影響産品品質。炒菜機器人如果以廚具一體的形式呈現,則涉及項目更多,也就更加複雜,那把炒菜機器人歸類到小家電,最被看重的依然是産品品質問題。廠商在該領域沒有一定的積累較難消化這些問題。
另外來說飲食口味是一個比較私人化的議題,中國地大物博,南北方使用者的口味和喜歡的菜式就不一樣,更别說人和人之間的個性化的需求差異。再者中式菜式複雜多樣,光菜系就有粵菜、川菜、魯菜、蘇菜、浙菜、閩菜、湘菜、徽菜“八大菜系”。機器人能做出可口的飯菜,需要它本身就内置這些資料,而量化這些菜的做法不是個小工程。
還有就是,畢竟雞、鴨、魚、肉以及各種蔬菜在清理、分割上都有差別,機器人要能很好的完成這些處理工作,是一個非常複雜事情。是以大部分的産品,不會去涉及這一個部分。在原材料的處理上,依然需要使用者親自動手。
最後無法被忽視的問題,還是産品的價格要如何被消費者接受。目前的炒菜機器人在不夠智能的情況下依然要賣大幾千的價格,這對于大部分還在觀望的使用者來說很難有吸引力。而要用怎樣的價格撬動使用者的習慣,平衡成本和市場需求,值得企業思考。
這麼來說,智能機器人不但要從機器品質,還要從産品智能化,内容多元化以及成本控制等方面多管齊下。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對于該領域的玩家,是一把雙刃劍。做好這些工作需要廠家長期積累和投入,不斷填補技術上的空白,豐富産品細節,無法一次投入就有持續産出。
炒菜機器人搭配多種營運玩法,打通菜單、生鮮鍊條也是大産業
但是也是以,這個領域到目前為止還有很大的空間。在京東搜尋炒菜機器人,按銷量排名,第一名也隻有四千多條的銷售評價。與之對比,智能音響最高銷售評價高達七十一萬。如果炒菜機器人能讓這些已經接受智能家居産品中的部分消費者嘗試智能化廚具,整個行業的産品銷量還有數倍的提升空間。
該領域更沒有出現極具競争力的壟斷品牌,大家對新興品牌的接受度會更高,創新品牌在營銷上的壓力不會太大,仍處于提升自身産品實力就能赢得口碑的階段。
其實炒菜機器人一樣是可以涉及到内容的,甚至它還能直接和果蔬零售連結起來。不應該隻被當做一個裝置,而應該被視作物聯網入口之一。在營運上它還可以有更多玩法,打通菜單、生鮮鍊條其中也蘊含着大産業。
因為烹饪是一個個性化的事情,那炒菜機器人就存在一定的可玩性。它最容易涉及到的内容就是菜單了,而菜單是一個使用者間可以互相分享,能搭建起社群的切入點,是一個可以有深度交流的入口。廠商可以開放一些diy功能給使用者,并且鼓勵他們将自己做出來的菜品、做菜流程以及機器使用方法做一個分享。
這麼一來不但完善了機器人的使用開發。使用者之間通過交流炒菜機器人的個性化用法,也會形成一定的社交關系。潛移默化中加深了使用者對産品的感情,更容易形成一種品牌文化和溫馨氛圍。
目前就能實作的是,通過激勵制度,讓使用者自己在手機裝置上通過和炒菜機器人相連的應用分享到内置社群。
但是,往後随着炒菜機器人更加智能,炒菜機器人形态的不斷更新,它究竟是機器臂,還是半自動的炒菜鍋,還是更接近人形的機器人?當市場得出結論後,這個分享也許能由炒菜機器人自己完成。再加上語音互動,使用者無需動手就能為分享注解,使用者間交流能更加智能高效。
而白領人群工作繁忙,炒菜機器人還可以和原料,或者半成品供應更加緊密。這一部分就交由社群團購、生鮮新零售等零售商家來和炒菜機器人做結合。使用者可以在炒菜機器人的相關應用上,提前預約下一餐想吃的菜。而這個時候,應用就可以通過這些資料推薦使用者購買指定食材,到點送達。
在配送端,甚至還可以在食品的加工上做功課,由廠商完成清洗、切片等各類處理工作,直接産生附加值。炒菜機器人也不需再要着重研發菜前處理的環節,降低了部分研發成本,機身自然更輕便。使用者也可以直接在回家的時候收到處理好的新鮮食材,接下來的任務完全交給機器人就好了。
結束語
智能家居的概念已經逐漸落地,音響、電視都走向智能化,掃地機器人以及各種新的智能家居産品也都被消費者接受和認可。
而在廚房智能化方面,我們可能還缺少一個聰明的炒菜機器人。下班後,不花多少時間就能在家中吃到剛出鍋的熱飯熱菜,這樣的需求會随着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大家對品質生活的追求而愈發強烈。
對于品牌廠商來說,炒菜機器人不止能牽住使用者的胃,還能在營運上疊加内容,牽住他們的心,甚至還能牽動生鮮零售産業鍊條,也一樣可以是一個不小的物聯網入口。值得進一步探索和挖掘,為風口上的智能家居市場再添一把火。
文|知識流 公衆号關注知識流 (ZHISHILLL),個人微信請聯系cfacpa666,轉載請注明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