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一爐香》撲了,為什麼那麼多人罵馬思純

溫/唐曉

01

周末我和楊先生一起去看了《第一熔爐》。

在整個觀影過程中,我無數次都想打瞌睡,心想,大概是因為看過原著的關系,劇情沒有期待。

結束後,問楊先生:你覺得好看嗎?

他說:不好看,不能往下看。

這是一個讀過原作的人,一個沒看過原作的人最簡單、最直接的評論。

在微網誌上看完電影後,發現《第一爐香》已經上了幾條熱搜,有聚焦的影評,有說馬斯純正的演技,有說整個意思很難平淡。

說實話,除了主題,大部分劇情都非常符合原著。看完電影,我突然意識到文字和視訊之間是有差距的。

第一次見到張愛玲,第一次看到的是"第一爐香",看完後太震撼了。在張愛玲的文字中,《第一熔爐》是一個非常好的故事,其中每個讀者都能産生不同的品味,描述人性,讓人拍攝案例。

但是,如果将相同的情節移動到螢幕上,那就太無聊了。

是以,評論一部電影是好是壞,真的不應該是它不适合原作,而是不夠好看好看。合身原版不一定好看,适宜改編可能更好。

在原版的契合度上,《第一爐香》是劇情貼八九離十不遠,但主題根本沒有粘貼,這也是原來派對吐槽點。

我之前也說過,堅持不按原來沒關系,重要的是"先爐香"很多地方都有人有嘔吐槽。

首先是選角的問題,在電影上映之前,已經在網上流傳,但我其實并不相信邪惡,否則我不會專門買票去看。

看完真的,覺得原來的網上評論是對的。

咱們就不說演員是否符合原著的性格了,比如女主角的粉紅撲面啊,男主陰郁啊,這些我們都不在乎,反正隻要看得通,好看,觀衆也可以接受。

但問題是,真的很難相信一個女人可以通過制作社交鮮花來賺錢。

《第一爐香》撲了,為什麼那麼多人罵馬思純

一個能做社交花的女人,不要說她是不是粉臉,至少讓人覺得很驚豔,否則她就不做社交花來養老公。

可惜的是,馬斯純潔的容貌并沒有讓觀衆感到驚訝,觀衆們無法忽視她圓滑的身材和暗沉的頭發。

不是對女演員的外表攻擊,也不是說女性一定要瘦,關鍵是,這樣的桂龍,真的做不了社交花啊,觀衆不是瞎眼,這種造型如何說服觀衆。

難道連形狀都不能說服觀衆強迫他們的大腦來彌補,這難道不合适嗎?最好不要買電影票,直接在腦子裡執導一部大戲。

有人可能會說,為什麼隻有女演員,而不是演員。

首先,演員吐槽也夠糟糕的,其次,确實女演員的外表比較搶眼,沒有辦法忽視它。

《第一爐香》撲了,為什麼那麼多人罵馬思純

02

馬修吐槽的另一點是表演問題。

其實,"先爐香"全性能并不是很拉扯,基本上線了。馬思泉之是以吐槽最無情,因為葛維龍是最重要的角色,這個角色塑造得不好,整體都會崩潰,其他角色也相對沒那麼重要,就算演技沒那麼好,也很容易被忽視。

自從扮演主角以來,打得最好名利,表演自然承擔了最多的責罵,很公平。

馬思泉最大的問題,就是把葛維龍變成一個年輕的疼痛影視女主角,一個痛苦的死神表情,依然一動不動地哭泣。

《第一爐香》撲了,為什麼那麼多人罵馬思純

當然,這不僅僅是關于演員,因為當情節回來時會發生什麼,這是關于愛和痛苦。

這也是《第一熔爐》最大的問題。

張愛玲寫這個故事,如果隻是作為一個愛情故事,劇情太平淡,觀衆會覺得莫名其妙。

葛維龍隻是和喬吉喬都知道,愛死是為了活着,嫁給他,包括她的堕落,都是因為愛。

這種邏輯,實在是太難說服大衆了,隻會讓人覺得女人是一個愛的大腦。

這大概也是《第一爐香》不好看、邏輯上難以說服大衆、劇情起伏不大的原因。

在原著中,沒有一波戲,但作者處處強調人性,葛維龍最後的堕落,不是因為愛情,而是因為各種現實因素和自己的欲望。

《第一爐香》撲了,為什麼那麼多人罵馬思純

整體上看,原版劇情加上原著的主題,邏輯合理,每個地方都很貼切,是以我們覺得很驚豔。

而影片原著的情節加上青春痛苦的主題,邏輯突然變得不那麼合理,主題也不太符合劇情,那麼怎麼看怎麼才能陷入困境。

簡化主題和智力遲鈍也是原來派對最不滿意的地方。本來很驚豔的主題,不得不改成一個不好的街頭主題,多好看。

其實,從這部電影中,你也可以明白為什麼張愛玲的小說不容易改編,因為她太擅長從細微處描寫人性,她的故事,不像瓊的小說那樣跌宕起伏。

瓊小說的主題很簡單,但故事足夠強大,很容易閱讀。而張愛玲小說題材比較複雜,故事不夠強,改編難度自然很大,因為故事本身太難給人一種愉悅的感覺。

複雜故事的主題,一個是難以拍攝,另一個是觀衆可能不喜歡那麼複雜,是以徐安華要把它簡單化,什麼欲望現實,最好直接拍成愛情而不,多好了解,宣傳也容易。

隻是可惜,這樣,一切都很單薄,之前的劇情有點荒謬。這就像是一部人生劇,有着偶像戲的心,非常支離破碎。

《第一爐香》撲了,為什麼那麼多人罵馬思純

03

影片的另一點是,有些情節莫名其妙,有些人物莫名其妙。

比如阿姨喪葬那段,不知道是記憶還是為什麼,如果是記憶,那是什麼角色?

我真的不明白,而且,主角是葛維龍,她的心理沒有認清,姑姑的坦白那麼多,并不是颠倒過來的結局。

其實整部電影,阿姨的片段太多了,大概電影方面也知道觀衆對阿姨更感興趣,是以更拍阿姨。

但這樣,女人就站不起來了。

一些人物一閃而過,然後又不坦白,覺得自己是工具人,也讓故事顯得混亂。比如喬吉喬的妹妹,鏡頭特别多,還有跳舞和韓寒,完全不知道目的是什麼。跳那個長鏡頭真的很尴尬,而且不是很好。

然後是船上的相遇,當時葛先生正準備離開香港前往上海。那段話其實特别好,是能夠把主題拉到深淵,因為那段話能讓觀衆清楚地察覺到,回到上海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底層的生活,讓人喘不過氣來。

《第一爐香》撲了,為什麼那麼多人罵馬思純

可惜,它背後的劇情沒有界限,讓觀衆很容易忽略這一段,甚至覺得莫名其妙。

從這一段也可以看出,導演是想帶出一個更現實的主題,誰知道背後全是愛,卻沒有青春的痛苦。

難怪觀衆罵,是槽位太多啊。

看這部電影的唯一好處,就是我開始思考葛維龍是否有更好的選擇,認為她的結局,不是現實和欲望,而是因為她年紀輕輕,以為眼前的把握,才是最好的。

這也是很多年輕人的常見病,如果有興趣的話,我單獨寫一篇文章。

繼續閱讀